科學即將走到盡頭?為何投入巨大卻難以產出重大科研成果

2020-12-17 騰訊網

我們的文明在200年之前發展一直比較緩慢。但是在近200年內,我們的技術發展的非常快,尤其是當人類懂得了發電之後,各種新鮮的發明就好像井噴一樣的出現。然而在經歷了200多年的快速發展之後,有些人發現,我們的發展速度好像慢了下來,這幾十年內,那些劃時代的新事物出現的越來越少,我們也已經很久沒有見過那些能夠比肩相對論的新理論了,有些人開始認為,科學可能要走到盡頭了。

雖然我們確實很久沒有見過那些足以改變世界的新理論了,但是這並不代表科學就要走到盡頭了,反過來說,我們未知的東西還很多,如果我們能輕易的走到科學的盡頭,那麼我們不就直接變成神了嗎?事實上我們所知道的東西就像一個圓,我們知道的越多這個圓就越大,我們就會發現越多圓外邊我們還不知道的東西。

其實我們的前人已經把科學的基礎打的不錯了,比如經典力學方面,世界上所有宏觀的低速的物體都能用這三個定律來解釋,事實上這個理論幾乎能夠解釋我們生活中面臨的所有力學問題。再比如說進化論和DNA,我們清楚了這兩項,那麼關於生物的大部分知識都離不開它們。我們已經找到了能在自然界穩定存在的所有元素,而且我們還在不斷的創造新的元素。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我們已經把大的骨架建立起來了,雖然骨架和有血有肉之間差了很多,但是骨架偏重於整體,而血肉則偏重於細節。雖然我們這些年在各個細節方面有了很大發現,但是他們和整個骨架比起來確實是差了一些。但是我們必須知道,這些細節其實要比那些骨架更複雜。

同時我們會發現,現在學科之間的聯繫越來越密切了,有些物理學的理論得不到進步實際上是受了數學的影響,比如流體力學公式,這個公式很早就被物理學家發現了,然而它在數學求解上卻出現了問題。如果某一天數學家最終把這公式的解全部搞明白,那麼可控核聚變就會變得非常簡單。因為在極高的溫度下,反應物將變成一個新的形態——電漿態,在這個形態下,我們只能用流體力學公式來研究反應物的規律。事實上我們並不缺乏重大發現,只是重大發現變得越來越難了。所以科學還遠沒有走到盡頭,只是我們發現的越多我們再想發現新的理論就變得更困難了。

相關焦點

  • 「中國科研產出全球第二」是真的嗎?
    提到的論據有兩點:首先,中國科學家們在《自然》《科學》兩大著名自然科學雜誌的主刊上,發表的論文也已經越來越多。2012年還排第8名,2013年就排到了第5名。文章中引用的說法還稱,中國還會有更多的重大成果,「很明顯,中國科學家在物理科學等領域正在做出許多突破。」
  • 中科院B類先導專項重大成果產出工作方案交流會召開
    5月1日至2日,中國科學院B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重大成果產出工作方案交流會在廣州召開。會議通過各專項的交流評估,進一步加強中科院B類先導專項的管理,促進重大原創成果和引領性重大突破的產出,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  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是中科院發揮建制化優勢,組織院屬單位優勢力量,共同實施的跨學科、跨領域的重大科技任務。
  • 自然指數發布:中國科研產出高居全球第二
    資料圖:用於研究可控核聚變的合肥EAST,俗稱人造太陽科技日報北京11月13日電(記者王怡)自然出版集團13日發布的自然指數(Nature Index)顯示, 按照加權分數式計量,中國是高質量科研產出的全球領先國家
  • 《自然》預測中國科研產出將躍居亞太首位
    新華社倫敦3月20日電(記者劉石磊)英國學術期刊《自然》20日發表報告說,近年來,中國的高質量科研論文數量增勢強勁,未來幾年有望超過日本,成為亞太地區科研產出最多的國家。    《2012年亞太地區自然出版指數》統計了亞太地區各國科研機構2012年度在18本《自然》系列期刊上發表的文章數量,評估了各國及各科研機構的成果產出情況。
  • 中科院B類先導專項重大成果產出工作方案交流會在穗召開—新聞...
  • 誰說搞科研難發財:山東理工大學一項科研成果賣出5.2億元!
    據悉,該綠色環保技術已順利投入量產,被列入「2018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點投資項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可估量。在很多人眼裡,大學老師搞科研、寫論文的直接目的是晉升職稱,是藉助職稱晉升獲得個人最大利益。南京大學梁瑩學術不端事件就是學術與功利關係的證明。大學教師搞科研到底能不能發財難以一概而論,只能具體而言。也就是說,有的人可能搞了一輩子科研工作,也不見得就能發財,這樣的人可能很多。
  • 自然指數年度榜單:中科院位居機構產出首位,中國是2015年科研產出...
    中國科學院位居機構首位,其貢獻份額是哈佛大學的兩倍,佔自然指數總份額的2.8%,並且在化學、物理、地球和環境科學這三個學科領域的產出均居於全球首位。哈佛大學的生命科學研究產出在全球居首,該學科的實力支撐了該校在總體產出中的領先位次。該校是學科排名跨度最大的機構之一——其生命科學位居第1,而化學居第33位。
  • 中國科研經費投入全球第二,為何產業化率僅有5%?
    我們來看一下全球和中國每年的科研經費投入,它分為基礎研究、 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其中,基礎研究佔整個科研經費的10%到20%之間,剩下80%以上的科研經費都要投入到實踐,也就是實際應用方面,做出產品造福人類。那什麼是科學家?
  • 陳海生:跨越從科研到產業化的「死亡之谷」——以壓縮空氣儲能為例
    所以根據科學和技術的不同,我們的科研工作一般分成三類。一是基礎研究,它沒有特定的商業目標,是一種以探索規律,發展原理,提出理論為目的的科學發現活動;二是技術研究,是把科研成果應用到生產上、工程上的技術創新活動;三是應用研究,是以工程為目標,探索新知識新技術的應用。
  • 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打破傳統科研管理體制機制,取得多項重大成果——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日前發布了其最新研究成果:全球變暖導致重度霧霾天氣發生頻率增加。這一成果凸顯了海洋國家實驗室在氣候變化研究領域的國際前沿地位。 作為國家海洋領域最高層次的創新平臺,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承擔了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山東省、青島市先期投入23億元,加快完成了基礎設施建設。
  • 不同科研類型產出差異巨大,選擇哪種更有出路?
    1中國科學院水生所研究員徐旭東將科學研究分為大致三種,分別是:第一種,圍繞某個問題進行,而不一定拘泥於所使用的研究對象。譬如,研究一個發育生物學的問題,可以從果蠅做到斑馬魚和小鼠。2科研三類型在產出上差異顯著。對於青年才俊來說,在科研生涯之初,選擇哪一條道路則可能影響其進階的快慢。專攻一個問題的探索性研究,在外圍階段尚有若干「攻城路線」,但是越到核心部分,路子越窄。一個節點過不去,整個研究就沒有實質性進展,有時好幾年爬一個臺階,產出比較慢。
  • 最新自然指數排名前100名的高校,盤點產出高水平成果的高校
    2018年即將到了盤點的時候,近日最新自然指數排名前100名的高校已經產出,這些高校產出了高水平學術成果。目前已成為評價科研機構高水平學術成果的重要指標。其實,自然指數主要對前一年各科研機構在Nature系列、Science、Cell等82種自然科學類期刊上發表的研究型論文數量進行計算和統計。
  • 「深圳擬蘭基因組與蘭花的進化」重大科研成果發布
    中國園林網9月18日消息:日前,「深圳擬蘭基因組與蘭花的進化」重大科研成果新聞發布會在深圳舉行。發布會上公布,中國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以「深圳擬蘭」為突破口,解開了困擾人們一個多世紀的科學謎團蘭花進化之謎,成果已於9月13日刊登在國際頂級科技期刊《自然》上。
  • 防癌抗癌領域重大科研成果 蘿蔔硫素提純率上升
    記者近日獲悉,我國科技人員在蘿蔔硫素研究領域再獲重大突破,成功攻克了困擾國際生物製藥領域半個多世紀的兩大世界性難題——蘿蔔硫素的提純率和穩定性。此項技術已獲得六項國家發明專利,且領先於國際水平。
  • 香港大學科研團隊與內地合作獲重大成果,苗藥研究首登《科學》系列...
    為推進民族醫藥創新,助力貴州打贏脫貧攻堅戰,香港大學馮奕斌教授和其團隊歷時四年,與貴州百靈國家級技術中心研發團隊以及國內多名專家共同合作,並獲得重大研究成果。8月19日,記者獲悉,關於糖寧通絡的最新研究進展及兩篇論文在《科學》(Science)系列《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和《細胞通訊與信號》上發表,這是中國苗藥首次刊登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上,同時亦是香港科研機構與內地科研力量、行業龍頭企業聯合創新的新成果。
  • 中國農業科學10項重大進展發布
    11月20日,「2019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在江蘇南京舉辦,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張合成在論壇上發布了《2019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下稱「《報告》」)。張合成表示,「農業重大基礎研究已經成為農業農村科技創新的源動力,科學界普遍認為,沒有長期性、穩定性的基礎研究,就不可能出現突破性、顛覆性的創新成果。」
  • 自然指數:東亞和東南亞科研產出 中日韓居前三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11月14日訊 2014年11月13日,自然出版集團發布最新自然指數(Nature Index),這是一種分析全球2萬多家科研機構高質量的科研產出情況的新方法,並在《自然》雜誌增刊上對此進行分析。
  • 一個投入大,周期長,收益難以預知的事業,卻引得所有人趨之若鶩
    有人計算,從幼兒園、小學到初中、高中、大學,一個城裡的孩子需要投入10至20萬的教育經費,如果算上各種課外補習班、興趣班,投入的經費可能更多。對於一個家庭來說,這不是一筆小數目,而最大的投入還不是金錢,而是難以量化的時間和精力。古有孟母三遷,今天的人更是為了孩子的教育買房賣房,有的甚至舉家出國。
  • 《科學美國人》撰文:中國對中美科研合作貢獻巨大
    ,中美科學合作令美國受益更多,對此類合作設限可能會阻擋未來科學創新前進的步伐。如果美國把中國定位為潛在對手,那麼,將給科學創新的未來蒙上陰影。&nbsp&nbsp&nbsp&nbsp文章稱,為更好地了解中國在美國科研成果中發揮多大作用,該雜誌調查了2014—2018年中美合作趨勢,結果表明,中國在知識和經濟上為中美科研合作作出巨大貢獻,中美科研合作令美國受益更多,限制與中國的合作對美國來說弊大於利,且得不償失。
  • 中科院公布25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
    法制晚報訊(記者 李洪鵬)今天上午,中國科學院召開「十二五工作進展新聞發布會」,中科院院長白春禮介紹,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中科院組織對研究所「十二五」規劃完成情況和5年創新績效進行全面檢驗,辨別研究所重大產出和核心競爭力,遴選出25項院通用領域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