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歪臉女孩」破繭成蝶的故事,在各大網絡刷屏。
這個讓網友欽佩的女孩名叫小秋(化名),今年23歲。在小秋12歲時,她的面部出現嚴重畸形,面容扭曲,由於病變的位置在頭部,神經血管複雜,加之與姥姥、姥爺相依為命,生活條件非常拮据,最終沒有能夠進行醫治,使她頂著這樣畸形的樣子生活了十二年。
對於大多數愛美的女孩子來說,小秋這樣嚴重的畸形已經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學習,肯定會給自己帶去極大的自卑之心。然而,小秋卻是一個特別自信的女孩,她立志成為一名教書育人的人民教師,就這樣她頂著一些人異樣的眼光,堅持完成了自己的學業。然而,由於面部的特殊情況,成為老師的夢想卻讓她一直未能如願以償。
即便如此,小秋依舊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地爭取當「老師」的機會。
小秋的故事在網上引發網友關注後,郭明義愛心團隊聯合瀋陽一家整形外科醫院聯合救助了她,免費為其成功實施了頜面畸形矯正手術。最終,「歪臉女孩」不僅變成容貌美麗的「白雪公主」,還拿到了西藏拉薩那曲第二高級中學頒發的義務支教聘書,圓了自己的教師夢。
看到小秋的故事,很多人都感慨不已,覺得這樣一個不幸的女孩能夠破繭成蝶,改變自己的人生,值得所有人學習和讚揚。其實,在小秋身上,還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優點,那就是:自信!
居裡夫人說過:「我們必須有恆心,尤其要有自信!我們必須相信我們的天賦是要用來做某種事情的,無論代價多麼大,這種事情必須做到。」
試想一下,如果小秋因為自己的容貌而自卑,那她怎麼能夠在別人異樣的眼光下完成學業,又怎麼能夠始終朝著自己的志向不斷努力?所以,單憑「自信」這一個優點,便值得所有的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時,努力去學習。
那麼,對於父母來講,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呢?我覺得,可以從「想」「做」「行」「不」四個字入手,努力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孩子成為一個自信的人。
俗話說:「思想是行為的先導!」對於孩子來講,天真、率直是他們的天性,而思考卻是要在這份天性之上加上一個蓋子,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壓制一下自己的天性,並通過「想」的方法去判斷是非對錯,去思考解決之道。這樣的做法,對於涉世未深的孩子無疑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所以,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去「想」問題,讓孩子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多問一個「為什麼」。千萬不要因為怕麻煩,便事事都擋在孩子的前面,越俎代庖地把所有的事情都幫孩子「想了」「做了」。要給孩子一個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循循善誘,讓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存在的問題,以及可行的解決辦法,從而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養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行為習慣。
魯迅說:「單是說不行,要緊的是做。」對父母來說,教育孩子方法很重要,「好讀書不求甚解」肯定是不行的,同樣「知行不一」也是不可取的,畢竟「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對於我們每一位父母來講,如何讓自己的孩子增強動手能力,是一個怎麼也繞不開的話題。
要「狠得下心」捨得讓孩子吃苦,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要大膽放手讓他們自己去處置,不要瞻前顧後,既怕孩子累著,又怕孩子碰著,儘量減少不必要的幫助和幹預。不要怕孩子出錯或是做不好,讓他們以自己的想法為主,父母可以提出一定的建議,但前提是保持孩子獨立思考的行為。不要怕浪費時間,一些在父母眼中舉手之勞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去做的話,或許會增加十倍以上的時間,這個時候父母千萬不能為了省事,就直接幫助孩子把事情做完,讓孩子少了鍛鍊的機會。
《莊子·雜篇·列禦寇》中有云:「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
對於父母來說,教育孩子的目的無過於讓他們成為「巧者」「智者」和「能者」。要達到「能」的要求,除了讓孩子在不斷的實踐中養成良好的能力以外,同樣需要孩子的父母親人給予他們充分的肯定和鼓勵,不斷激勵孩子的好勝之心。
當孩子做事情沒有信心的時候,父母要及時鼓勵孩子「你能行」,幫助他們度過心理上的難關,排解掉不自信。當孩子遭遇挫折的時候,要及時勉勵孩子「你可以」,並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尋求解決之道。當孩子想要半途而廢的時候,要及時告誡孩子「行百裡者,半九十」的道理,讓他們在知禮明禮中鼓足繼續努力的幹勁。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說過:「生活的目標是使生活合乎於自然規律。」
理解並掌握生活的規律是需要長時間的學習以及不斷地磨礪,而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恰恰就是欠缺這方面的積累。所以,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把握住這樣的特點,適時地對孩子說「不」,讓他們明白很多事情都不會以他們自己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當孩子為了某種目的任性地哭鬧不停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便「於心不忍」,而放棄了自己的堅持。否則,當孩子從中體會到「甜頭」以後,再次遇到類似的問題時,他們依舊會採用同樣的方法來迫使父母妥協。只有堅持自己的觀點,敢於把「不」字向孩子說到底、堅持到底,讓孩子明白自己哭鬧也無濟於事,他們才會認清現實,明白父母的用心,以後才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以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意圖。
歸納起來,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讓他們在懂得更多的道理的過程中明白自己的追求,並為之不斷地堅持和努力。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定要堅持自己正確的行為和觀點,培養孩子知事懂禮的良好習慣和作風,增強他們知行合一的能力,讓孩子在成長中受到尊重、感到理解、得到信任,並最終把這些化作孩子自信的根基,搭建起孩子進步的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