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展|攝影誕生180年,從南京瓷塔看中國影像的虛構與重現

2021-01-09 澎湃新聞
攝影誕生180年來,已經成為傳播最廣泛的藝術形式和記錄方式,深刻地改變了視覺傳達的方式和人們的生活。銀川當代美術館正在舉辦的展覽「攝影180年在中國」 按照時間線架構徐徐展開,「攝影180年在中國」的目的正是:回顧文明史、圖像史以及以攝影為表現方式的藝術史。同時,展覽也呈現了觀察以及觀察的視角一直隨著歷史進程而激蕩、嬗變。

1839年8月19日(這一天後來被確定為世界攝影日),法國畫家達蓋爾(Louis Jacques Mande Daguerre)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標誌著攝影術的誕生。當時的《法國時報》(La Gazette de France)宣布,這項「發明」具有深遠意義,它「顛覆了所有關於光線與視覺的科學理論,將給圖畫藝術帶來革命」。

180年以來,攝影已經成為傳播最廣泛的藝術形式和記錄方式,深刻地改變了視覺傳達的方式和人們的生活。19世紀中期出現的攝影,恰好處於藝術史 「觀念」這一概念轉變的一個重要節點:現代主義時期「為藝術而藝術」觀念逐漸形成,這種觀念強烈要求藝術要有自己的獨立性,反對一切書寫語言,如文學、史學、哲學、聖經的題材和內容乃至它們的敘事方法對視覺藝術的入侵,反對視覺藝術服務於政治、宗教等一切外在對象。本質上是視覺藝術的獨立「自治」;對現代主義、消費主義的反思和批判催生出了被統稱為後現代的多元的藝術現象,如果對後現代藝術進行某種趨勢概括的話,這種趨勢無疑是「回歸」,本雅明在《攝影小史》中進行了諸多攝影藝術觀念的沉思和分析後,提出「圖像的回歸」的概念:「 攝影必須回歸到它原來的角色中,那就是為科學和藝術服務。」

開幕式現場

對於展覽 「攝影180年在中國」,正如總策展人克裡斯多夫·菲利普斯在展覽前言中所說:「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不斷發生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動蕩,損毀了無數的原版照片。因此,中國的博物館想要收藏一套完整的講述攝影在中國發展歷程的原版照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展覽按照時間線架構於四個板塊之上,每一個板塊有一個策展人分別負責,它們是:「晚清:原版的重拾」(泰瑞·貝納特)、「民國:攝影藝術的搖籃」(陳申)、「紀實:從畫意到紀實攝影」(曾璜)、「當代攝影:新理念(王春辰)」。

1839年攝影術發明,而1851年在倫敦水晶宮的世博會,有史以來第一個攝影展被舉辦。隨著時間的推移,攝影從科學實驗的新奇之物到現在多元化,又從藝術、新聞攝影到崛起的當代攝影,期間經歷數次轉折,有太多值得書寫的東西。展覽的第一張圖像《南京瓷塔》和其背後的原型,給筆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文對此進行展開。

在追溯歷史的時候,源頭尤其重要。1839年8月19日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法,標誌著攝影術的誕生。也在這一年的6月,時任湖廣總督的林則徐虎門銷煙,此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導致了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的爆發。戰爭以1842年雙方籤訂《南京條約》而宣告結束。攝影術由第一次鴉片戰爭帶入中國的,法國人于勒·埃及爾(Jules Ities)是至今所知最早來中國拍攝的外國人。1844年,他以海關總檢察官的身份來華,參與制定中法貿易協定。

在展覽的第一部分入口處的第一張展品並非攝影,而是一幅名為「南京瓷塔」的版畫,這幅版畫其實描繪的是著名的南京(金陵)大報恩寺琉璃塔,這座建築不但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意義,而且是是早期西方世界對於東方奇觀想像的重要符號。

《鄭和航海圖》(約1425-1430年成書)中的一頁,繪製的是航海所用的星圖,收錄於《武備志》。

永樂十年(1412),明成祖朱棣為了紀念明太祖和馬皇后修建大報恩寺琉璃塔,徵集天下夫役工匠十萬餘人,費用計錢糧銀二百四十八萬餘兩、金錢百萬,工期長達十九年。塔高78米(相當於現在26層樓房的高度)共九級,以五色琉璃包裹塔身,簷角懸掛152隻風鈴,每到夜晚則點燃分布於各層的144盞長明燈,幾十裡外就能見到。航海家鄭和在擔任南京守備期間,曾經督導該塔的修建,還將自西洋帶來的奇花異草種植在塔的周圍。戲劇家湯顯祖(1550-1616)在《登報恩塔歸騎望塔燈》一詩中寫道:「表裡山川盡,勝寄煙雲愜。江光日氣飲,世界空明攝。」湯顯祖登上大報恩寺琉璃塔,除了登高望遠被壯麗景色所感嘆外,還表現了宗教建築場所精神(genius loci)崇高的感召力。

「攝影180年在中國」展品,《南京瓷塔》(1665年繪),即大報恩寺琉璃塔。版畫,約翰·紐霍夫。劉洋先生收藏。(圖片來源:銀川當代美術館)

這幅版畫1665年由遊歷過南京大報恩寺的荷蘭版畫家約翰·紐霍夫(Joan Nieuhof, 1618-1672 )製作。紐霍夫是大航海時代的傳奇旅行家,足跡到達巴西、印度、中國,留下大量的圖稿和著作。1655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派出訪問中國使團,從廣州前往北京,行程2400多公裡。紐霍夫作為使團一員,工作是安排儀式和住宿,同時作為隨團版畫家負責將沿途的景象以及建築奇觀、風土人情、植物等圖像描繪下來,作為資料保存。這些資料和耶穌會的資料是當時西歐世界了解中國的僅有可靠來源。

約翰·紐霍夫對大報恩寺及其琉璃塔進行了詳盡的描述,並記錄在遊記之中,儘管這些記錄也有很多錯誤、誤讀和杜撰,比如他認為「報恩塔是受韃靼人之命而建的,為的是慶祝他們的勝利」。但對於建築,他這樣描述道:「在寺院的中央就佇立著那座高大的琉璃塔,它的美感與裝飾之繁複超越了所有中國藝術建築,告訴世人能工巧匠們能為他們的祖國創造出何等的奇蹟。」紐霍夫遊記的出版和大量發行,使得大報恩寺塔成為最為歐洲人熟知的中國建築奇觀,甚至被燒制在瓷器上。1839年,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在《天國花園》裡描寫道:「我(東風)剛從中國來——我在瓷塔周圍跳了一陣舞,把所有的鐘都弄得叮噹叮噹地響起來!」此處的「瓷塔」,就是大報恩寺琉璃塔。1665年紐霍夫遊記以法文出版後,引起法王路易十四的極大興趣,他於1670年在凡爾賽建成的特列安農瓷宮(Trianon de Porcelaine),其中一座被命名為「中國茶廳」(Trianon Teehaus a la Chiniose)的建築,是歐洲第一座「華風」(Chinoiserie)的建築。此時的歐洲皇室和貴族懷著對中國奇觀勝景的想像,對中式建築的模仿成為一時風氣,中國塔、中國橋、湖石券門、月亮門等中國建築和園林元素在歐洲被複製,至今留存在波蘭、法國、英國、奧地利的皇室貴族莊園之中。

約18世紀末-19世紀,英國傳印青花瓷盤中的中國亭臺建築和園林。這種類型的瓷器因圖案上常常繪有婀娜的柳樹而得名「Willow Plate」(柳盤)。

十八世紀英國建築師和造園家威廉·錢伯斯(William Chambers,1723-1796)對中國建築和裝飾的研究卓有成效。1740-1749年間,威廉·錢伯斯曾三次乘瑞典東印度公司的船前往中國嶺南地區遊歷,接觸了中國的建築和造園藝術,但他卻從未到過南京見到真正的報恩寺塔。可以推測,他很有可能看到了紐霍夫或者別的資料上有關中大報恩寺琉璃塔的圖畫。1772年,他完成了《東方園藝》(Oriental Gardening)一書,率先介紹了中國自然主義園林的思想。威廉·錢伯斯在倫敦邱園(Kew Gardens)內設計建造的高達50米的中國寶塔,是完全仿照大報恩寺琉璃塔而建造的。當然,在當時,圖像流傳是很容易出現錯誤的,比如大報恩寺琉璃塔的層數,在歐洲的版畫和書本插圖上就有9級和10級兩種版本,甚至在紐霍夫本人傳世的插圖中寶塔層數也不一樣。按照中國的漢傳佛教傳統,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佛塔必為奇數,大報恩寺塔為9級。而錢伯斯設計的中國寶塔卻有10級,不能不令人懷疑是受到了圖像的誤導所致,這顯示出「實在歷史」和「虛構歷史」之間略帶荒誕的關係。

《荷使初訪印度中國記》法譯本(1665)的兩張大報恩寺琉璃塔的插圖。左圖該塔的層數為9級,右圖為10級,兩圖有差異。

倫敦邱園(Kew Gardens)中國寶塔(the great Podaga)現狀。1792年建成。威廉·錢伯斯設計。此塔高10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經遭到炸彈彈片的衝擊,痕跡至今可見。右圖:中國寶塔的剖面圖。1763年錢伯斯繪。(圖片來源:網站Royal Botanic Gardens,Kew)倫敦邱園(Kew Gardens)中國寶塔(the great Podaga)用來裝飾簷角的木龍。這些木龍原為彩色鍍金,2018年修復期間根據圖像資料重製。

雖然在建築的很多部分,帶有粗略模仿的痕跡,與傳統中國建築的做法差異巨大。至於塔剎、結構、裝飾,則具有很大差異,頂部帶有德語區塔樓屋頂的風格,挑出的結構部分則使用木桁架而非鬥拱。但是至少從外形上,東方勝景終於在西方被「重現」,並作為建築師獻給奧古斯塔公主(Princess Augusta)的禮物。英國邱園完成這座塔之後,一直矗立至今。2016年9月,邱園寶塔修復工程開工。

在1856年,太平天國治下的南京城突發天京之變,北王韋昌輝由於擔心翼王石達開部隊佔據制高點而炮轟大報恩寺琉璃塔,古塔轟然倒下,僅存一件青銅塔剎的仰蓮部分(1930年代後失蹤)和8米高的石碑。太平天國時期,攝影已經發明並流入中國,西方攝影家拍攝了一些珍貴的太平天國照片,如著名攝影家威廉·桑德斯(William Thomas Saunders)於1862—1863年在寧波、上海郊區青浦、蘇州等地拍攝了清軍和太平軍交戰的照片,還有英國駐中國海關工作人員兼攝影師亨利·坎米奇(Charles Cammidge)、傳教士艾約瑟(Joseph Edkins)拍攝的照片。但這些攝影大多攝於上海、寧波、蘇州等地,對於太平天國神秘的首都「天京」(南京)卻鮮有涉及。

展覽展品,《手推車》。攝影版畫及蛋白照片,威廉·桑德斯(William Thomas Saunders)攝,1880年。(圖片來源:銀川當代美術館)

《清軍圍攻金陵圖》局部,明顯可見大報恩寺琉璃塔。美國國會圖書館藏,Arthur William捐獻。描繪1853-1856年間清軍與太平天國戰鬥時期的南京,距離大報恩寺琉璃塔被毀已經不遠。(圖片來源:美國國會圖書館)

建築師、園林史家童雋(1900-1983)先生認為,「錢伯斯作為親眼目睹中國園林的第一個英國人而掀起了英國造園藝術革命。」這一評價並不誇張。錢伯斯後來擔任英王喬治三世的皇家建築師,並參與籌備了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他本人以及同事對中國建築和藝術思想的推崇的確引發了一場英國貴族階級審美的潮流,並表現於建築和園林上。

上世紀三十年代,本雅明在那本著名的《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將對機械複製時代藝術品的批判和對原真性的點評安插在第一、第二章。本雅明認為,藝術品的權威性不但來自於藝術品本身的原真性,更來自藝術品問世之後漫長的歷史見證過程中。藝術品的權威性是在原真性的歷史積澱過程中獲得的。無數藝術品從創造成型到流傳後世,經歷無數鑑賞家、收藏家的品評,聚沙成塔般完成了不同時代的人們對其價值的認同,這也正是藝術史書寫的一種主流方式。晚明的文人張岱(1597-1684)也在《陶庵夢憶》中討論了藝術家或匠人與後世鑑賞家的關係,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陸子岡之治玉,鮑天成之治犀,周柱之治嵌鑲,趙良璧之治梳,朱碧山之治金銀,馬勳、荷葉李之治扇,張寄修之治琴,範昆白之治三弦子,俱可上下百年保無敵手。但其良工苦心,亦技藝之能事。至其厚薄深淺,濃淡疏密,適與後世賞鑑家之心力、目力針芥相投,是豈工匠之所能辦乎?」最後感嘆道:「蓋技也而進乎道矣,」此處的「道」與本雅明在《攝影小史》提出的「靈韻」(Aura)有著某種意義上的關聯和呼應,「道」這個字在東方文化中一直有模糊時空的意味,對於本雅明來說,「它(靈韻)是一種空間與時間交織的在場。」

對於文化遺產的修復和批評領域,經歷了兩百多年的發展,早已不是混沌一片。這個更接近哲學和批評領域的嚴肅科學,前人的討論和經驗已具有相當規模。1994年11月,在日本古都奈良召開的會議主要討論文化遺產保護和修復領域關於定義和評估「原真性」的問題,最終會議通過了《奈良原真性宣言》(the Nara Document on Authenticity),無疑是對世界上不同地區的文化多樣性和遺產多樣性發出的回饋和自身內容的擴容。這裡的「原真性」(Authenticity),正是與本雅明在《攝影小史》提到的原真性(Echtheit)對應的英文單詞。

前人的理論已經非常豐富,但是對於解決當下問題似乎又遠遠力不從心,因為遺產保護最重要的莫過於意識,在於社會和民眾對時間和歷史的認知。一百多年前,遺產保護先驅拉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 在《建築的七盞明燈》中發出點評,「在(修復)這件重要事件上,請讓我們別再自欺欺人,就像不能使死人復活一樣,建築中曾經偉大或美麗的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復原。」面對時間和歷史實事求是的態度,可以說是這門學科最為重要的內核。2015年12月16日,大報恩寺遺址公園開園並於次日正式開放。從該建築的重建計劃到落實,爭議頗多。然而作為各方博弈結果的重修建築已然存在,「勝景」在150年後以鋼筋混凝土的結構和玻璃立面再次在原來遺址上被重建,雖然其形態外觀依然是17世紀的,但是其建築意義已經改變。毋庸置疑的是,這座建築將對城市景觀、城市空間和居民行為進行持久地幹預,並影響未來。在中國,相似的例子還有杭州雷峰塔的復建。借用庫哈斯(Rem Koolhaas)面對中國記者的一句詰問:「對於我們而言,什麼是歷史?」

展覽展品,《魯迅、蔣徑三、許廣平合影》,廣州豔芳照相館,銀鹽紙基,1927 年。陳申先生收藏。1927年魯迅南下廣州,短暫任教於中山大學。1924年10月28日,在杭州雷峰塔倒掉後約一個月,魯迅寫下了極富影響力的雜文《論雷峰塔的倒掉》。2002年,雷峰塔完成復建。(圖片來源:銀川當代美術館)

攝影是一種觀察和描述、呈現的藝術,它由觀察開始,基於現實。對任何時代的人來講,描述當下世界都是一個巨構(megaform)一般的命題。攝影展可以稱為呈現、描述這種「觀察」的展覽。這不禁讓人聯想起銀川當代美術館的館藏展「視覺的調試——中國早期洋風畫展」,和「攝影180年在中國」兩個展覽間有某種互文的關係。

《江南報恩寺琉璃寶塔全圖》(約15世紀)。為當時民間自發印刷的小型版畫,具有鎮宅、供養、祈求平安的作用。此類版畫現在已經發現多個版本,甚至在塔毀後還有印製,可見在當時的南京地區民間流傳頗廣。

重建完成的「大報恩寺琉璃塔」的夜間燈光。2015年重建後改名「大琉璃塔」。(圖片來源於網絡)

建築物(無論是虛構的還是現實的)在移動到他處時意義必然發生改變。按照當今圖像證史的視角放在整體的歷史文化環境中研究,這種改變的語境耐人尋味。攝影作為圖像的一種,又有一種瞬時記錄的特性,對「此時此地」的準確記錄,使得攝影展更有一種史學記錄般的檔案特性。用大報恩寺琉璃塔作為展覽開篇,可以表明攝影術就是在這種東西方語境碰撞中進入中國的,勾連起了無數歷史事件和片段。「觀察」和「被觀察」的個體或群體,需要對一種固定文化視域和文明路徑進行反思。正如巫鴻先生在展覽開幕上的致辭中提到:「我們應該對中國攝影史歷史的書寫本身進行一些反思,其實就是學史的問題。因為歷史研究總有兩方面,一個是史學史,一個是歷史,這兩個東西是離不開的,要做好歷史,必須對歷史書寫的傳統得有反思,這個很重要。中國攝影史書寫的歷史經驗和當前狀況,以及我們對將來的展望,可以是宏觀的書寫,也可以是聚焦性的書寫,有各種各樣的書寫方式,甚至更多的方式也可能是最好的,不是只有一種書寫方式。」在鴉片戰爭後的兩百多年間,觀察以及觀察的視角一直隨著歷史進程而激蕩、嬗變。中國攝影史由此徐徐展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致敬攝影術誕生180周年——泉州(華光)國際影像雙年展側記
    中外大咖聚古城 致敬攝影術誕生180周年——泉州(華光)國際影像雙年展側記泉州網11月23日訊(記者陳智勇 通訊員肖婉珍) 追尋歷史,助力當代,傳承未來。昨日,泉州(華光)國際影像雙年展暨「世界攝影家看泉州」大型攝影採風活動在泉州華光職業學院隆重開幕,來自近20個國家的200多名攝影家齊聚刺桐古城,致敬攝影術誕生180周年。
  • 光與影的老照片帶你走進中國影像180年
    8月19日,「攝影180年在中國」展覽在銀川當代美術館啟幕。這是銀川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中國內容的攝影原版原作展,展覽持續至11月24日。由克裡斯多夫·菲利普(Christopher Phillips)、泰瑞·貝內特(Terry Bennett)、陳申、曾璜、王春辰擔任此次展覽的策展人。
  • 攝影180年在中國的四個時間片段
    攝影術誕生在歐洲,並很快傳到了中國,而中國攝影人精心地將其轉化為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視覺遺產。他們富有想像力的作品表現了幾十年來中國所發生的巨大變革,如快速的城市化、蓬勃發展的經濟以及充滿活力的新消費文化。同時,當代攝影也展示了數字革命所帶來的新的影像製作形式。
  • 來謝子龍影像藝術館看60年中國經典重現(組圖)
    6月28日,HPA/「與時代同行——全國攝影藝術展覽60年攝影精品回顧展」在謝子龍影像藝術館開幕。攝影 肖克   紅網時刻6月28日訊(記者 秦樓 馮競萱)「與時代同行——全國攝影藝術展覽60年攝影精品回顧展」今天上午在謝子龍影像藝術館開幕。此次展覽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攝影家協會主辦,湖南省攝影家協會、謝子龍影像藝術館承辦,中國文聯攝影藝術中心協辦,系全國攝影藝術展覽攝影精品首次來到湖南。
  • 評展|博伊斯白南準「交集」的不足與史蒂芬·肖的攝影之路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熱展。本期評點展覽有上海的「見者的書信:博伊斯與白南準」、北京長徵空間的「陳界仁:中空之地」,而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史蒂芬·肖」展現了這位著名攝影師早期創作的靈光乍現和最具代表性美國和大眾文化的圖像。
  • 40周年紀念 「影像與閱讀」微型書館即將亮相中國攝影藝術節
    1980年,中國攝影出版社創辦風雨 40載,砥礪向前講中國故事,傳世界經典蘊含豐厚,成就斐然40年 積澱濃縮為 40
  • 評展|看柯布西耶的建築與繪畫,米開朗基羅的情感與重生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展覽。本欄目歡迎投稿,投稿郵箱:dfzbyspl@126.com,郵件標題請註明「評展」。展覽以中國的古代哲人莊子的《逍遙遊》作為策展導引,試圖聚焦「亞洲」卻無形中拖拽著不少國際藝術家進入了一種因「裝神弄鬼」而詭譎多變的創作邏輯,名義上仿佛是在以亞洲文化、哲學與我們所處的當代性對話,事實上營造了一個淵面黑暗、深不可測的一個關於亞洲的虛構的當代敘事。
  • 【專訪】晚清攝影在中國:誰拍下了這些照片,以及為什麼
    若你選擇從《攝影180年在中國》展覽中的《晚清:原版的重拾》版塊開始了解這個問題,則會發現,最早出現於西方的有關中國的影像,是像約翰·紐霍夫(Joan Nieuhof)的版畫《南京瓷塔》一樣的圖像——它被印進了那本講述從廣州到北京長達2400公裡旅行的《荷使初訪中國記》,雖沒有照片所具備的現實感,卻已經將視覺化的中國呈現於西方世界面前。
  • 「攝影術誕生180周年紀念活動」在達蓋爾的故鄉科梅伊舉辦
    科梅伊市市長亞尼克·波德奇(Yannick Boedec)為解海龍和華子頒發獎盃,授予科梅伊市「榮譽市民」稱號並頒發了市民勳章 法國當地時間12月29日 「攝影術誕生180周年紀念活動」在現代攝影術發明者達蓋爾的故鄉——法國科梅伊市舉辦,中國多位攝影人獲得「攝影術誕生180年180
  • 攝影發展史之——攝影術的誕生
    對於攝影的初學者來說了解攝影的發展歷史,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本文帶大家了解一下攝影術是如何的誕生。申明:以下的文字中部分是來自於網絡,本人收集整理並以總結,形成此文。但當時阻礙攝影產生的重要原因是,將影像保留下來的方法仍然沒有被發現。從1793年起,尼埃普斯開始從事用感光材料做永久性的保存影像的試驗。1825年,尼埃普斯委託法國光學儀器商人查爾斯·塞福爾(Charles Chevalier)為他的照相暗盒(camera obscura)製作光學鏡片。 1826年的一天,尼埃普斯在房子頂樓的工作室裡,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永久保存的照片。
  • 面朝大灣區,看海邊的風景——第六屆中國東莞·長安攝影周隆重開幕
    當日,長安攝影博物館同時開館,展示了一批珍貴的攝影器材及長安攝影發展軌跡的經典作品及重要時刻的定格影像,以豐富的攝影語言展示不一樣的文化長安、品質長安,夯實長安作為「中國攝影之鄉」的文化基礎。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的一道新風景,它是全球貿易的新平臺,也將是人類的一道風景,本屆攝影周以「海邊的風景」為主題,將來,我們還會以「面向大灣區,看海邊的風景」為主題持續推進,多種形式呈現,開展影像學術積累,進行國際影像文化和藝術比較研究,我相信,通過幾屆的努力,「海邊的風景」和「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一定具有更豐富更紮實的內涵,確立起更清晰的外延。
  • 評展|瑪格南圖片獎的41個項目:攝影其實有著無限可能
    瑪格南圖片獎的入選作品不但充滿時代氣息,也注重審美,許多入選作品結合了學術攝影、私影像等其它專業攝影的領域。2017年是瑪格南圖片獎(Magnum Photography Awards)舉辦的第二年,41位入圍和得獎攝影師的作品水準頗高。不但大獎的展覽從簡,並且27000美金的獎金全部由12位獲獎攝影師分享。
  • 影像志 | 南京東路的歷史瞬間
    影像志2020年9月12日,南京路步行街東拓段即將以全新的面貌向公眾開放。有近150年歷史,全長約1.6公裡的南京東路是上海市最繁華的購物街,是人民廣場中心商業區的核心組成部分。
  • vivo公布影像+手機攝影大賽2020年度攝影作品 以專業影像傳遞人文...
    2020年9月vivo面向全球市場發布vivo影像+在為期2個月的徵集時間裡,大賽共收到來自英國、法國、西班牙、中國、越南等9個國家超過13.5萬幅手機影像作品,最終,由Steve McCurry、Michael Halsband等世界級攝影大師和影像專家組成的評審團,在所有參與作品中評選出38幅優勝和優秀作品,這一系列的手機影像作品,呈現了2020年來自全球各個角落的人文風貌
  • 5月01日:《攝影180年在中國》—侯登科《麥客》
    攝影180年在中國 紀實部分 名家名篇: 侯登科(1950—2003年),生於陝西,為中國「紀實攝影」重要代表藝術家之一。
  • 李公明︱一周書記:當代攝影的影像構建與……歷史圖像學研究
    (參見特裡·巴雷特《看照片看什麼:攝影批評方法》,何積惠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183頁)回到這部《當代攝影中的影像構建》。所謂的「影像構建」,從其觀念上說無疑是對歷史圖像學研究中把攝影照片作為圖像史料的傳統研究方法提出某種挑戰。
  • 泉州華光國際影像雙年展在泉州華光職業學院盛大開幕
    海峽民生網泉州11月23日訊(記者 郭超 盧德山)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世界攝影術誕生180周年,在第四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隆重舉行期間,11月22日上午,由泉州華光職業學院聯合中國藝術攝影學會、中國新聞攝影學會、中國華僑攝影學會等國內外多家權威攝影組織機構以及教育部職業院校教育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福建省中華職教社
  • 明天,央視180分鐘看南京!
    堅定不移推進位度治黨依規治黨11月27日下午,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舉行專題學習會,就《中國共產黨黨校(行政學院)工作條例》《中國共產黨黨和國家機關基層組織工作條例》《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選舉工作條例》三部黨內法規進行集中學習。
  • ...影像大賽饕餮之夜舉行《南京「火神山」建成記》等53項獲獎作品...
    與往年不同,今年的大賽還特別聚焦抗擊疫情的「戰士們」,他們雖是抗疫過程中的普通人,他們的無私、奉獻、勇敢、互助和堅韌,透過鏡頭形成影像作品,卻張張震撼。當國際鋼琴大師郎朗彈奏《我愛你中國》時,醫護人員送危重型新冠病人做檢查、南京「火神山」快速搭建、廣告屏幕集體播放抗擊疫情標語的畫面一一播映,「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 當影像遇上汝藝玉瓷,奇蹟就這樣誕生了!
    汝藝玉瓷畫的誕生——一個由攝影引發的故事張柳松一位攝影愛好者,是汝藝玉瓷畫創始人、十多項專利發明人。寶豐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風光攝影十傑,十六屆攝影大賽金獎。平頂山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平頂山市攝影家協會名譽主席等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