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古堡,一個英雄時代的祭禮
作者|清風 誦讀|陌上花
明末,是亂世,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面對清軍頒布的剃髮令,嘉定百姓拒不服從,從而引發屠殺,侯峒曾、朱瑛、吳之番先後率眾抵抗與反擊,慘遭三次屠城,是為「嘉定三屠」。史可法率領的揚州人民在守城失敗後,被攻入城的清軍屠戮十天,被和尚收殮的屍體八十萬具,是為「揚州十日」。他們頑強的意志和凜然的氣節,讓人感嘆。
我甚至想起,崖山海戰,南宋滅亡時,陸秀夫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集體跳海殉國這一壯舉。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從來都不缺乏悲壯與浩氣。
在明末內憂外患、風起雲湧的背景下,一直堅持「反清復明」鬥爭並收復了臺灣的鄭成功,長期輾轉抗清,多次擊敗清軍取得大捷,成為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
位於臺灣臺南市的安平古堡,記載了他曾經的輝煌,是他生前留下的鏗鏘有力的足跡。
多年前,我曾登上廈門鼓浪嶼島,在日光巖旁,見到鄭成功當年建造的屯兵營寨。寨門右邊有塊上端平坦的巨石,刻著「閩海雄風」四個大字,那是鄭成功操練水師的水操臺遺址。東南端的覆鼎巖,還屹立著他身披盔甲,手按寶劍、挺拔雄偉的雕像。
來到依然繁華的安平古堡,這個象徵著當年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地方,我又一次回望歷史,試圖找到那段波瀾壯闊、潮起又潮落、潮落又潮起的戰鬥歲月。
安平古堡,古稱「奧倫治城」 (Orange)、「熱蘭遮城」 (Zeelandia)、「安平城」、「臺灣城」。古堡建於1624年,是臺灣地區最古老的城堡,曾經是荷蘭人統治臺灣的中樞,也曾經是鄭氏王朝三代的宅第。
進去後,可看到水簾瀑布,按照中國風水的說法,水就是財。一棵大榕樹下,擺放著一些白色的塑料椅子,端坐著一些中老年人。正前方,幾個衣著休閒的年輕人,面帶微笑,正在跟大家彈唱,好似是在舉辦一場音樂會。
也許他們已經忘記,350多年前,這裡曾經發生的驚心動魄的城堡之戰。1661年(明永曆15年)4月,鄭成功率兵將荷蘭人逐出臺灣,12月,進駐此地,建立了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地方政權。鄭氏同時也將該城改為「安平城」,這就是現今「安平古堡」這個名稱的由來。鄭氏王朝的三代統治者均居於此處,故又稱「王城」。
城內,有「安平古堡」石碑。其實,這座石碑是日據時代末期,日本人立碑紀念濱田彌兵衛向荷人抗稅的英勇事跡,石碑原刻「濱田彌兵衛」五字,二戰日本戰敗,臺灣回歸後改刻「安平古堡」四字。
沿著臺階,我來到史跡紀念館。館內,展示著荷蘭人佔據以及鄭成功光復臺灣時期的史跡,還有鄭荷媾和條約荷文照相本及中譯本,安平史略、荷蘭人經營臺灣、鄭成功光復臺灣、鄭成功傳、熱蘭遮城復建模型等等。此外,還有明代船圖及兵勇戴用盔甲、兵器,清代臺灣的制錢、界碑、碑記以及沈葆楨在臺事跡等。這座紀念館所在地,是日據時期,日本人將被清軍和居民毀壞的城堡遺址剷平,改建為新式洋館的海關長官宿舍的場所,原有城堡早已不復存在了。
從紀念館出來,可看到鄭成功著官服站立雕像,一旁,是安平海防炮及石碑,上刻「臺協水師三營▪軍裝局▪協鎮楊鉀南立」字樣。1683年(清康熙22年)臺灣併入大清版圖後,城堡曾充作水師協鎮署,鴉片戰爭時,臺灣兵備道姚瑩為抵抗英軍,籌設海防,將這裡改為軍裝局,修建原有城牆,在四角之稜堡設炮臺,儲藏軍需、彈藥,進行積極防禦。1868年,因英商私運樟腦被查扣,英艦炮轟安平,炸毀軍裝局,水師副將江國珍自殺,1873年,水師協鎮楊鉀南整建軍裝局並立碑紀念。
轉一圈走下臺階,右行不遠,是古堡現存遺蹟,立有「臺灣城殘跡」石碑。城牆餘有10餘米高、約30米長,紅色磚體,塗有白灰,但卻斑駁、殘缺,倒是牆縫裡的古樹,歷經風雨,依然像飽經滄桑的長者,濃髯長鬚,氣定神閒,讓人頓感時光之力量。
進去後,是安平古堡史跡公園,有浮雕十景。記述了赤崁樓、熱蘭遮城、鄭荷海戰、接受荷軍投降、鄭成功開發糖業等事跡,牆門另一側,則是原來的古井遺址及其他考古挖掘的遺蹟。公園裡,靜悄悄的,不知年代的榕樹、樟樹,默立著,似在沉思,又似在回憶。
鄭成功,漢族,1624年8月26日出生於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上的川內浦千裡濱,並在那裡生活了六年。父親鄭芝龍是一個海商兼海上走私集團的頭目,實際上,是一個海盜,母親田川氏是日本人。他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在父親被明朝廷招安後,考中秀才,又進南京國子監深造。南明弘光政權覆滅後,鄭成功開始為隆武政權的復明大業而徵戰,並被賜朱姓,因此,百姓也稱鄭成功為國姓爺。隆武帝絕食而亡後,又擁戴桂王朱由榔即「永曆」皇帝,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也稱「鄭延平」。
他率領軍隊,從1646年到1661年,十餘年間,與清軍進行了數不清而殊死的大大小小拉鋸戰,在福建、廣東,影響巨大。甚至在父親歸降後,多次拒絕清廷封官進爵的許諾。收復臺灣後,1662年(清康熙元年,永曆十六年)五月初八急病而亡,死前曾大喊:「我無面目見先帝於地下」,抓破臉面而死,年僅39歲。英雄短命,讓人長嘆。
我有時在想,如果當年鄭成功沒有英年早逝,也許中國的政局會重新書寫,最起碼,短期內的政權割據,是可能存在的,就像今天的大陸與臺灣。可歷史畢竟是歷史,無法假設。
鄭成功去世後,清帝康熙由衷地題撰輓聯一副:「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讚嘆鄭氏的忠勇與大義。後來,鄭成功孫子鄭克塽降清後,康熙皇帝下詔:「朱成功系明室之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敕遣官,護送成功及子經兩柩,歸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
曾有專家研究,鄭成功靈柩歸來後,並沒有葬在家鄉南安,而是回到了他的祖籍固始縣,至今,在河南固始,除了有成功大道之外,還有鄭成功墓園。在臺灣,很多地名、街道、學校、軍艦等都以鄭成功的人名或稱號命名,比如舊臺北市延平區,南投縣國姓鄉、延平裡,臺東縣延平鄉;也有一些街道命名,比如臺中市成功路,臺北市延平南北路,臺南市中西區開山路、東寧路等;也有一些學校命名,比如成功大學(原臺灣省立工學院),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原臺灣州立二中、臺灣省立成功中學 ),臺北市私立延平高級中學(原私立延平學院),臺南市立成功國小,南投縣延平國小,包括大陸的福建晉江安海成功小學;軍艦命名,有成功級巡防艦,包括FFG-1101成功艦,甚至臺南市還有國姓橋,臺南延平市場等等。
在他生前活躍的廈門、泉州,有鄭成功紀念館,在他的出生地日本平戶市,也有鄭成功紀念館。另外,在小學語文課本《鄭成功》(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第2課)一文裡,也描述了鄭成功當年收復臺灣的豐功偉績。
安平古堡,見證了臺灣三百多年來的一頁滄桑史,也見證了一位民族英雄保家衛國的抗爭史、不屈史、光榮史。
一一2018年12月22日 構思於安平古堡,撰寫於高雄市富驛商旅
安平古堡 攝影:清風
作者簡介:
清風,本名崔自三,河南永城市人,碩士研究生,知名講師,遊走於全國各地講學,國內多家大學客座教授,自由撰稿人,曾到美國、新加坡等地遊學、訪問,現居河南鄭州市,酷愛寫作,曾在各類媒體發表文章300多萬字,出版商戰小說《挑戰》第一、第二部、詩散文集《一縷清風,一彎明月》、《那年匆匆》等八部作品,作品曾榮獲2017第四屆中外詩歌散文邀請賽一等獎、「三木秉鳳」杯夏季徵文二等獎等。文章風格清新、婉約,深受廣大讀者們的喜愛。
朗誦者簡介:
陌上花,山東省濰坊市人,濰坊市朗誦協會會員。用真誠的聲音朗誦充滿真情實感的作品,是不改的初心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