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多民族文學共同繁榮的珍貴疆土。
自2011年以來,上海作協和新疆作協展開文學「結對子」,通過舉辦創意寫作培訓班,組織文學交流活動,召開作家作品朗讀會、研討會等方式,廣泛地開展兩地文學交流活動。這也是東西部兩地跨度最遠的結對文學團體。
豐富多彩的文學交流也在出版領域共同「開花」。比如「新疆民族文學原創和民漢互譯作品工程」陸續翻譯出版上海著名作家的作品集,上海作協所屬《收穫》《上海文學》《上海文化》《思南文學選刊》等刊物持續加大對新疆各民族作家的關注和扶持力度,自治區文聯的文學雜誌《西部》也重點刊發上海作家的作品和專輯。
「在我們接下來的脫貧攻堅主題創作中,也會書寫上海援助新疆醫療、教育等扶貧事跡。」上海作協創聯室主任薛舒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明年上海作協還要派出一批作家去新疆採風,深入生活,以親歷者、在場者和參與者的筆觸,見人、見事、見情,創作出一批把握時代脈搏、振奮民族精神的優秀文學作品。
在上海援疆指揮部 全文供圖:上海作協新疆作家來上海,展現新疆文學的美好圖景從2012年開始,一年一度的「新疆作家創意寫作培訓班」是上海作協和新疆作協對口支援活動項目,新疆作協每年選派十幾位優秀的少數民族作家來到上海,進行創作能力培訓、作品研討交流,上海作協則請到了國內知名教授、學者為他們進行授課。
2014年,由楊斌華、狄力木拉提·泰來提編選的上海市作家協會新疆作家創意寫作培訓班作品集《愛在身邊》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是一本收錄第一、二屆新疆作家創意寫作培訓班學員部分作品的文集,共分小說、詩歌、散文三大板塊,展現了新疆當代文學新人的寫作特色和文學成就。它的誕生,勾勒出中國當代文學發展更立體、生動、完整的面貌。
在上海作協研究室主任楊斌華看來,「培訓班」的舉辦是上海作協近年工作中的一個亮點,也是作協系統和高校系統資源互補,協同配合,發現、扶植和打造創作人才,培育優秀文學作品的有益探索。「我們期待著民族作家通過學習和培訓,開闊文學視野,提升創作水準,調動生活積累,能夠寫出更多更好具有濃鬱民族風格、鮮明創作個性的精品佳作。」
2017年4月8日,《上海作家協會與新疆作家協會文學交流合作協議》在上海青浦文學營正式籤署。上海作協黨組書記王偉和自治區文聯副主席、新疆作家協會主席阿拉提·阿斯木代表兩地作協在合作協議上簽字。同一天,「第六屆新疆作家創意寫作培訓班」在上海青浦文學營開班,來自南北疆十多個地州市的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等4個民族的小說家、詩人、散文家、評論家和翻譯家開始了為期一個月的學習、採風生活。
上海作家採風途中,借柯爾克孜族人家的屋子,吃自帶的囊。豐富的文學「互動」還走進校園、深入社會。比如2015年5月,由新疆作家協會、上海市作家協會、上海圖書館、上海師範大學共同主辦的海上心聲夏季專場「天山的祝福—新疆詩歌全國行」活動在上海師範大學徐匯校區隆重舉行。當天的朗誦會非常成功,展現了新疆多民族詩歌創作的豐碩成果,讓更多人領略到了當代新疆文學的美好圖景。
上海作家到達海拔五千米的帕米爾高原不僅有「新疆來上海」,還有「上海去新疆」2018年8月30日至9月7日,「上海—新疆文學周」在新疆舉行,「上海作家克拉瑪依創作基地」正式掛牌成立,楊浦作協與克拉瑪依作協形成「幫扶結對」。此後,上海作協也大力支持普陀作協與喀什作協結對,希望通過與喀什作家的交流,培養文學人才,繁榮文學創作。
2019年盛夏,以王偉為團長,秦文君、殷健靈、陸梅、楊斌華、程小瑩、薛舒、那多、桂傳俍、路明、餘靜如、徐暢等老中青知名作家為團員的「上海作家代表團」踏上喀什之旅。他們走老城體察民風民情、臨現場察看支援成效、入民戶了解脫貧情形、到口岸尋訪守邊軍警,並與援疆幹部作傾心交談。採風踏訪歸來,上海作家們用得心應手的筆表達各自的感悟,留下一段段關於詩與遠方的新記錄。
「如果說上海是一個炫目的萬花筒,那麼喀什就堪稱一塊斑斕的調色板。豐厚的歷史文化,壯闊的自然景色,濃鬱的民族風情,還有各族人民協力創造的鮮活的社會生活,使得喀什在作家的心目中不斷地綻放異彩。大家親臨其地,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都化作紙上流淌的文字,匯聚成風格各異的短章長篇。」
王偉表示,上海和喀什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多個領域展開了頻密的往來與合作,而文化的對口交流始終是其中一個重要板塊:「它帶來的成果或許無形,卻能真切地感受到,那就是上海和喀什人心裡的距離更近了。」
採風活動結束後,上海作協還組織了創作成果集中展示,其中部分援疆創作作品發表於《新民晚報》「十月談」欄目。2019年11月,上海作協又與上海文藝出版社籤訂了喀什採風文集《我到新疆去》出版協議,對援疆採風活動中創作的作品進行結集出版。
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上海作協今年同樣組織了作家開展喀什主題採風活動,分別以上海援疆重點工程、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邊疆和民族地區新發展新面貌等為主線,深入基層、牧區、邊疆邊防和貧困地區的諸多社區、鄉鎮、學校,並將譜寫出更多優秀的作品。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