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年已婚女人的吶喊:我寧願離婚,也不願再和婆婆一起住了!

2020-12-19 情感詩人

一直以來,婚姻生活的好與壞,婆婆是一個小家裡的不安定因素,特別是強勢的婆婆,愛控制媳婦和兒子,基本就是「相愛相殺」。就像今天一個中年已婚女人的來信吶喊:我寧願離婚,也不願再和婆婆一起住了!

我叫舒曉琴,我今年32歲,兩個孩子,跟著公婆住。

公婆是組合家庭,婆婆強勢,老公沒有主見,公婆對我們都是像小孩子一樣的不放心。

剛開始處朋友的時候還好,後來感覺到婆婆的強勢,說話不注意,不好溝通以後,我就選擇不跟他們說話,交流。

這樣的模式也讓老大身體和心理受到傷害。

最近反思,我自己的問題沒有解決,還糾結於自己的傷痛難過,所以沒辦法更多的關注孩子,幫助孩子。

老公和婆婆都不認為孩子會受到心理傷害,他們覺得自己就是這樣過來的,小孩沒有心。

舉例最近的幾件小事吧。

第一件:我叫孩子爸爸鋪床,孩子爸爸說有一個隔尿墊沒有幹。孩子奶奶聽見了就在廚房說怎麼怎麼鋪,後來乾脆進我們房間去指揮孩子爸爸;我很想站出來阻止但是沒有阻止。

我的內心感受:孩子奶奶過多幹涉我們,我們的床我們自己想怎麼鋪怎麼鋪,怎麼你來指揮?我內心很想反抗,但是又覺得孩子奶奶跟孩子爸爸母子倆說話,我不應該說什麼。

第二件:孩子奶奶叫孩子爸爸給她按摩;孩子爸爸有事沒按。

我內心的感受:很不舒服。不能接受老公在我面前給媽媽按摩,我覺得過於親密;內心又有一個聲音,是不是我的問題,孩子給媽媽按摩是很正常的吧?

第三件:老大從外婆家回來,鞋子上沾滿泥土,奶奶說怎麼這麼噁心,說了很多很多次。我說農村就是這樣的啊,然後奶奶沒有說話。

我內心的感受:沾滿泥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只是需要換鞋,洗乾淨就是可以。我覺得可以用中性詞語,鞋子都是泥土弄髒了,來換下來洗乾淨。我不能接受不斷強調噁心這樣的負面詞語。

我覺得我像個旁觀者,他們母子之間交流,我不應該說話,也沒法說。

但是真真切切傷害到我,好像自己的老公不是自己的。

孩子奶奶很急躁,總是擔心這擔心那,經常都在吼孩子。

我受不了,但是不知道怎麼去表達溝通,只是聽著自己很難受,很排斥,又無能為力。

孩子跟我交流問我問題,奶奶總是搶著回答, 奶奶的回答多是負面的,我聽著難受。

感覺老公不是自己的,孩子不是自己的,家也沒有,在家裡孩子奶奶整天喋喋不休,大吼大叫;我好像是透明的存在,壓抑的存在。

跟孩子奶奶溝通我是比較怕的,因為她比我能說,而且說了傷害我的話她就忘了,我說話很怕傷害別人。

這就是我的模式,總是用沉默和隱忍保護自己,怕跟人衝突,怕傷害別人。但是自己很糾結,很難受,只能對內傷害自己。

總是關注自己,沒有力量去幫助孩子,所以即使現在孩子身體心理都出現了問題,我也不知道怎麼去解決。

因為我陪孩子的時間太少了,孩子奶奶更多一些。

我又沒法跟孩子奶奶溝通:一是我覺得她的方式、想法、觀念沒法改變,二是我說了她也不能理解,是我們跟孩子造成的傷害。

我覺得自己面臨很多心理問題。我發現我的狀態是這樣的:很多不滿,不敢表達,總是隱忍,自己難受,感覺沒有力量。痛苦不堪,很想離婚。

我覺得只有自己的問題解決了,才能給孩子榜樣的作用,孩子才可能往好的方向發展。

請你幫我分析一下。謝謝。

情感解說:

因為缺乏安全感,導致你對很多細節敏感了些,但這並不怪你,可能你曾經在一個不太安全的成長環境中長大,那裡需要你時刻提防著自己「被攻擊」,對於強勢者充滿恐懼。因此變得敏感,且缺乏力量。

要知道,結婚後,婆媳之間不必有「太好關係」,是因為這:

1、可能之前婆婆缺乏邊界的種種表現,讓你有被「侵犯邊界」的感受。內心把婆婆當成了「競爭對手」。

其實,老公的身份是兩層,和婆婆就是母子,和你是夫妻。

母子那一層,是他們之間的事,你不用過於在意。只需關注丈夫和你之間的關係就好。好好培養夫妻感情。

2、遇到事情時,先不要著急定義為婆婆是主觀「幹涉」,也可能是婆婆是那種刷存在比較強的人。一旦聽到別人哪裡有不會,特別想表現自己。

但毫無疑問,婆婆比較缺乏邊界感。她更在乎自我的感受。這一點如果你能揣摩準確,是可以在溝通中「借巧力」的。

3、你習慣壓抑自己,這種受害者的意識就會持續被加強。

別人的存在感越強,你越有「被傷害」的感受。這一切,或許不全是婆婆造成的。

你的「自我」目前還在建構中,尚比較脆弱,如果自己內心無法先安穩下來,就很難在婆家有自己的存在感。

你需要先找到內心的一塊寧靜之地,在那裡情緒不被任何人攪動。

4、你潛意識裡,其實希望他們主動接納你,理解你。但事實做不到。

不如放下期待,先調整自己內心吧。對外界「刺激」感受遲鈍些。對自我感受正向些,積極些。

隨著你的內在自我越穩定,你會變得越有力量。看待別人的言行,也會更淡然些。

好比,你內心有傷口,別人輕輕一碰,就會劇痛。而正常的皮膚,則不會如此反應。所以,先關注如何讓自己的「傷口」癒合。

再舉例,婆婆指揮你老公鋪床,你可以阻止,只是表達方式要改變一下。

比如說,「媽媽,你就讓他自己去做。畢竟他已經是當爸爸的人了。你若總衝在前面,只會累了自己,什麼時候是個頭呢?畢竟兒子長大成熟有擔當了,當媽才會有成就感。」這就是我前面說的借巧力。

把對方「幫兒子幹,才顯得我很能幹」替換成「兒子能幹,是我當母親的功勞。」

而你經常壓抑自己,真的會出傷出「內傷」的。

你要相信,孩子是你的,孩子有自己的潛力。

你若能讓自己內心成長變得有力量了,那麼相信孩子不比父母差。

你就是孩子的榜樣。你能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平靜有力量,孩子也就有希望了。

相關焦點

  • 已婚女人的自白:婚後我不願婆婆同住,懷孕時婆婆的舉動讓我感動
    已婚女人的自白:婚後我不願婆婆同住,懷孕時婆婆的舉動讓我感動我叫李帆帆,26歲我終於和相戀5年的男友結婚了,不過因為結婚前母親千叮嚀萬囑咐。所以在結婚的時候我和老公說婚後我不願意和婆婆同住,當時雖然老公有些不願意,但還是答應了。
  • 已婚中年女人,為何寧願外出打工也不想回家?3個女人說大實話
    導語:有些中年女人明明已婚,她們為什麼寧願出去打工也不想回家呢?聽聽她們的心聲。林女士:家裡根本沒有溫暖。我嫁的並不是自己愛的男人,這個男人和我其實並沒有太多共同語言,家裡根本就沒有溫暖,每次回到家我們都相顧無言。我覺得家裡實在太冰冷了,因為嫁了一個不愛的男人,這種婚姻對我來說只是空殼婚姻,我只是為了讓別人知道我已婚了,但我不知道怎麼和這個不愛的男人相處,所以我寧願出去打工,也不想回家,家裡根本沒有我想要的溫暖。
  • 人到中年,為什么女人寧願離婚也不繼續過?三位女人的話很現實
    人到中年,為什么女人寧願離婚也不繼續過?除了自己不必靠對方養活、底氣充足之外,還有一些別的更具體的原因。 下面三位女人的話很現實,一針見血,可以幫助大家解開疑惑。
  • 為什麼離婚的女人情願給已婚男人當情人?聽聽她怎麼說
    導語:女人在婚姻中得不到幸福就會離婚,她們不想每天過著暗無天日的日子離婚之後的女人為什麼情願給已婚男人做情人也不願意再婚呢?裴女士:我離婚之後一無所有沒有地方去,經常都是住酒店不然就是去朋友家睡,到處跑。
  • 一個中年離婚女人的醒悟:毀掉我幸福婚姻的,是「賢惠」兩個字
    我想絕大多數男人都會回答:我想娶一個賢惠的女人做老婆。「賢惠」這個詞,從古至今一直是用來形容、誇獎那些善良溫柔,通情達理,態度和氣,甘願為家庭付出的已婚婦女。下面是一位中年離婚女子琴姐的婚姻情感故事,她的故事告訴我們,有時候「賢惠」不但沒用,還會毀了原本幸福的婚姻,給女人帶來無法彌補的創傷。正文01 以為只要老公能賺錢,家庭就幸福了。
  • 為不和婆婆住一起,使出離婚必殺技,沒想到發生這一幕,悔不當初
    或許這些女人是看到過太多這樣的情況,但實際上,每一家的情況都不一樣,而且,不是每一個婆婆都很可怕,也不是每一個兒媳都不能擔待婆婆。只是,一些女人不願意冒險,去嘗試著與婆婆相處,認為遠距離就是彼此最好的相處方式。沄格(化名)和老公結婚的時候,就直接表明不會和婆婆住一起,因此在結婚時,她老公率先買了婚房,雖然是首付的,但好歹是他們的家,不需要和婆婆擠在一起。
  • 「結婚後,你願意和婆婆一起住嗎?」,來聽聽過來人的回答!
    導語:「結婚後,你願意和婆婆一起住嗎?」,來聽聽過來人的回答!什麼樣的婆媳關係最安全?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要學會尊重和理解對方!再加上女人心思細膩,一件很小的事情都會惹怒起婆媳之間的矛盾。這些都造成婆媳之間隔閡的產生,從而很多媳婦都不喜歡和婆婆生活在一起,她們感到內心很麻木,並多次會發生爭吵,時間一長,當初婚姻中的精力就會慢慢消散,從而走向離婚的道路上。其實不管是婆婆還是兒媳,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和經濟條件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性格,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兒媳不喜歡和婆婆住一起的原因之一。
  • 一個已婚中年女人的哭訴:丈夫與準弟媳同居懷孕,我到底做錯什麼
    一個已婚中年女人的哭訴:丈夫出軌的對象竟然是她,崩潰已經心冷的小陳靠在廁所的牆壁上,她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她根本就不敢想像這件事情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我到底做錯了什麼!結婚十年的老公竟然和自己的準弟媳在一起!
  • 來自一個因婆媳矛盾而離婚的女人的三個忠告,不想離婚的男人必看
    來自一個因婆媳矛盾而離婚的女人的三個忠告,不想離婚的男人必看!下面和小編一起看看吧。網友自述:我的名字叫潘。我今年31歲,離婚超過一年。我和我前夫是同事。戀愛六年後,我們結婚了。我們的關係一直很好,我們很少爭吵。
  • 為何年輕人寧願租房結婚,也不願意和老人住一起?原因很現實
    為何年輕人寧願租房結婚,也不願意和老人住一起?原因很現實。「遠的香,近的臭,住在一起有矛盾」一位年輕的女性,分享和公婆住在一起的經歷:剛結婚的時候,因為買不起房,工作的地方離公婆家近。我和老公就商量著先和公婆住一起,過幾年手頭寬裕了再買房子。沒想到,矛盾也開始了。我婆婆是一個非常節省的人,和她住一起感覺壓力很大。
  • 「結婚後,你願意跟婆婆一起住嗎?」這是女人們發自內心的回答
    文/雪落無塵對於女人來說,除了想要找到一位稱心如意的丈夫度過餘生外,再遇到一個通情達理的好婆婆都說婆媳關係難處,所以有人撰文說,女孩在戀愛期間不但要考察男朋友,還要順帶著考察下男友的家庭和未來的婆婆。畢竟「結婚有風險,進門要謹慎」。很多女人在結婚時都要求對方有一套房子,除了有家的儀式感之外,更想有自己的二人世界。對於結婚後,女人願不願意和公婆住在一起這個問題,恐怕有很多女人心裡都不願意。
  • 中年男人會不會因為紅顏知己和妻子離婚?聽聽已婚男人的心裡話!
    這就讓很多人感到疑惑,為什麼很多男人寧願選擇出軌都不願離婚,在他們的眼裡到底情人重要還是老婆重要呢?@李先生,32歲,結婚5年我跟妻子結婚5年,在這5年裡,婆媳矛盾早已把我們的感情磨沒了,我媽總是要求她怎樣怎樣,但是我的老婆恰巧是一個很有主見的人,我出軌是為了逃避家裡的煩惱而已,離婚,不至於!
  • 「結婚7年,和婆婆在一起住5個月後,我們離婚了」
    當時的我完全不覺得進展有點快,只沉浸在緣分來了擋都擋不住的喜悅中。」 「但很快,我就嘗到了第一個苦頭。婆婆是一個封建且強勢的女人,她不允許我穿膝蓋以上的裙子或短褲,不允許我穿顯身材的衣服。還說:都已經結婚了,穿的那麼風sao給誰看?」 「我跟她說,現在的年輕人都這麼穿,很正常的,不是不檢點。婆婆不聽,還哭著對老公說,我頂撞她。
  • 「不就是坐月子發個燒,別麻煩我兒子」,婆婆的一句話,我離婚了
    女人最怕的不是嫁給一個沒錢的男人,而是嫁給了一個沒擔當的男人,否則就算這個男人有再多的錢,如果他是一個沒擔當的男人,那么女人的婚姻生活大概就是喪偶式育兒,守寡式婚姻,女人遇上這樣的男人可謂是不幸,即使有再多的錢也無法彌補彼此之間的隔閡。
  • 一個三十歲離婚女人的忠告:和公婆住一起,最忌諱這一點
    婆媳關係可以說是我國的一個千古難題,我們有一個極為優良的傳統,那便是盡孝道,全世界貌似也只有我們國家有這個傳統,這也註定了我們國家是家族式的生活模式,很多夫妻都是與公公婆婆住在一起,甚至還有弟弟、弟媳、小姑子等等,這麼大一個家,矛盾肯定就不會少了,特別是對於剛嫁過來的女人而言,這是一個陌生的環境
  • 一個32歲已婚女人的哭訴:我累了,只想要婆婆離我們遠一點
    對於已婚的女人而言,經常會遇到很大的一個困惱,就是婆媳關係。看到那麼多前人的經驗總結,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女人大多還是喜歡和自己的婆婆分開住,這樣可以大大減少婆媳矛盾的發生,也更利於婆媳和諧相處。不過凡事總有例外,就算女人有心和婆婆分開住了,可還是有些好事的婆婆,總是會找機會離兒媳婦和兒子近一些,於是,不和諧的事情就悄然發生了。一年前,倩倩和相戀兩年的老公結婚了,老公一直都待她極好。
  • 女人和到了晚年的婆婆住一起,是什麼感覺?三個女人說了實話
    所以,年輕的時候,女人都儘可能的不與自己的婆婆住在一起,畢竟住在一個屋簷下,很容易把小事情也變成大事情,小矛盾升級為大糾紛。倒不如大家住得遠一些,也能夠維持表面的和平。然而婆婆總有老的時候,等到她們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或者失去了老伴,孤孤單單一個人生活,這時候作為兒媳婦,贍養她們也是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那麼,那些與老年婆婆生活在一起的女人們過得究竟怎麼樣呢?聽一聽下面這三個女人的故事,也許會讓你對婆媳關係有更多的認知。
  • 現在的兒媳,為什麼多數不願和婆婆同住?幾位過來人說了實話
    我想要有私人的空間,和長輩住一起,有很多細節要注意,我不喜歡這種束縛的感覺。 我29歲那年才結婚,算是比較晚的了。我身邊有幾個閨蜜,她們婚後還是選擇和公婆住一起,一開始以為懷孕了生孩子的時候,有婆婆在身邊幫忙,自己也能輕鬆一點。
  • 一個35歲已婚女人說:婚姻之外的感情,再愛都不能要
    我都35歲了,如果到時候離婚了,我真的輸不起。那天的事,我一想起來都有點後怕,如果我真的跟他回家了,那之後想回頭都沒辦法回頭了。已經背叛婚姻的人,會一生背負著背叛,這一點是永遠無法抹去的。我不想背負著背叛婚姻的標籤過活。作為已婚女人,作為一個有老公有孩子的女人,婚外的感情,我不敢碰,我也不能碰!
  • 婚後和婆婆住一起有什麼後果,要麼抑鬱,要麼離婚
    她們紛紛表示,同婆婆一起住實在是太壓抑了,如果時間長了以後,而且婆婆對於自己兒子過於護短,只要自己和老公發生爭執,即使是非常小的事情,婆婆也會來插手。但是原本夫妻之間吵吵架、拌拌嘴,如果沒有其他人來幹預,可能很快就過去了,兩口子之間,一人給另一個下臺階,或是一個擁抱,問題便消彌於無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