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說『千裡姻緣一線牽』,可能牽動我們的線是看不見的,但不管地點、時間、境遇如何,這條線都不會斷、不會消失,而會一直延續下去。」5月14日,東協副秘書長穆赫坦在2019中國—東協媒體合作論壇上說。
中國和東協國家山水相連,血脈相親,尤其是近年來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雙方各項合作日益密切,人文交流呈現新熱度。正如在2018年5月的首屆中國—東協媒體合作論壇上穆赫坦演講開場引用的中國先賢的話——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
中國外文局副總編輯、中國報導社社長陳實說,從首屆中國—東協媒體合作論壇舉辦以來,中國與東協媒體之間的交流精彩紛呈,相互啟迪、合作共進,「僅我所在的中國外文局,中國報導社與東協的合作夥伴們開展了系列報導和交流活動,從汶萊斯裡巴加灣舉辦『絲路華章』文化展到泰國曼谷舉辦《中國關鍵詞:『一帶一路』篇》泰文版首發式暨中泰高端智庫對話會;從菲律賓馬尼拉、柬埔寨西哈努克港中國圖書中心落成,到越南峴港亞洲世界語大會,我們共同推動中國—東協交流不斷走深走實。」
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前夕,今年的中國—東協媒體合作論壇舉辦可謂恰逢其時,中國和東協十國的新聞官員、媒體代表、專家學者、外交使節及國際組織代表等200多名中外嘉賓齊聚一堂,共話媒體如何在新技術引領下創新發展,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交流,共同開創合作與發展的新未來。
媒體人的重大使命
新華社國際部編委凌朔與東協打交道將近20年,也曾經在東南亞國家常駐,見證了東南亞很多大事件,也感受了許多東南亞人民的悲歡離合。「我的職業生涯從第一天起就和東協和東南亞緊緊捆綁在一起。」他說,亞洲長期以來因為殖民和戰爭的原因,一些區域文明消失了,一些民族的文明出現了斷層。很多東南亞的地方要去了解古代文明的時候,不得不通過西方人的學術專著或者遊記、日記來恢復自己的文明,這種方式叫做「他述文明」。
「前段時間,我們採訪了一批正在亞洲多國幫助當地人修復文物古蹟的中國考古專家和文物專家,他們反覆強調的一個詞是『修舊如舊』,要讓這些古蹟講述自己的文明。我們作為媒體人把這些故事講述出來,也希望讓他們能自己講述自己的文明,我把這種稱為『自述文明』。」凌朔說。
凌朔表示,從「他述文明」到「自述文明」,這正是亞洲文明對話的價值所在,也是媒體人的重大使命。
中國報導社《中國東協報導》總編輯趙珺說,《中國東協報導》自創刊以來,就致力於以媒體的力量推動中國與東協友好關係的發展,這次論壇的舉辦也是促進雙方關係發展的具體舉措。「超越媒體的合作可以產生更多的智慧和效應。」
汶萊報業公司高級記者納吉斯·瑪斯裡娜·麥哈邁德·阿里認為,中國和東協媒體要加強合作,舉行定期或年度會議,為記者討論和探索合作提供平臺;定期召開交流活動,增進雙方媒體對相互情況的了解;還應該推動跨境報導計劃,使雙方能夠就更廣泛的領域進行合作。「中國和東協需要要制定媒體合作發展框架,並將其納入中國和東協記者組成的各種聯盟發展規劃中。」她說。
真實地報導彼此
「隨著新媒體的擴張,有很多虛假新聞、容易引起衝突和仇恨的各種言論,對國際社會的穩定造成了很大的威脅。」緬甸信息產業部新聞期刊企業副主編昂索林表示,那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們往往會受到這些虛假新聞、偏激言論的侵害,要提高公眾的數字媒體、新媒體的媒體素養,提高他們對信息的甄別和選擇能力,做好更好的內容選擇和決策,「我們11國的媒體應該共同開展一些活動來提高民眾的媒體素養,來共同打擊虛假新聞。」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利平對此深表認同,「中國和東協媒體當下最關鍵問題是從內容上真實地報導彼此,這是我們合作的重點內容。」他說,雖然中國和東協相互認知比以前更親近,但客觀來說,很多消息源更多的是通過第三方看待彼此,並不是通過雙方的媒體看待彼此,這就使很多關於對方的新聞報導被扭曲了。
菲律賓《世界日報》編輯範宗鼎認為,隨著新技術發展,一個話題本來可以中性地、實事求是地討論,但到了自媒體手裡,這個問題常常就被極端化;再加上中國與東協的一些合作以及一些歷史爭議,在傳統媒體報導裡本來已經被誇大了,比如「隔壁某超級大國」,經常會操縱輿論的發展,現在新媒體又把這些分歧極端化。
「中國和東協媒體如何消彌分歧,製造良好的輿論環境,來促進中國和東協的合作,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也是為什麼今天我們坐在這裡討論,這麼多人建言獻策的原因。」範宗鼎說。
「東協與中國的媒體合作,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雙方都有很多的差異,比如在語言、思維模式方面。」馬來西亞《新海峽時報》國際組編輯阿茲曼·本·阿卜杜勒說,我們經常遇到的問題是報導的不均衡性,這就讓我們覺得不太容易去解釋具體的情況,即使有技術方面的便利,這種溝通的任務還是不容易的。
阿茲曼·本·阿卜杜勒表示,「一帶一路」倡議非常重要,有助於推動世界各地的共同繁榮,值得去報導,但「一帶一路」倡議被有些人有意地歪曲了。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需要進一步探討有什麼樣的合作更加有效,以及如何展開合作。
更好地應用技術手段
「雖然我出身在傳統新聞時代,但我非常歡迎人工智慧和5.0時代的,我相信信息和通信技術能夠支持媒體公司和記者本身的發展,與其害怕和擔心我們會不會因此而失去工作,不如更好地積極地採用和適應這些技術,繼續前進。」印度尼西亞《獨立人民報》執行編輯梅蘭妮·馬哈亞娜說。
在梅蘭妮·馬哈亞娜看來,在新的時代,新聞應該是管弦樂隊生態系統,現在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媒體,每個人都可以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任何信息,所以媒體不再成為信息的壟斷者,但憑藉新聞技能,我們從專業媒體人角度還能夠提供更專業、更可信、更有價值的信息。當然,我們必須通過不斷利用數位化加強和更好地發展自己,適應這種科技時代。
「5G和人工智慧,這些都是我們可以用於新聞報導和製作的技術。我們要知道有哪些技術進行使用,以及如何使用。當然,也要考慮到成本,要有一定的商業模式。」新加坡報業控股華文媒體集團社長李慧玲說,中國在技術方面很先進,比如可以不用同聲傳譯,利用人工智慧來進行翻譯,一些東協國家就可以因這個技術而受益,因為在東協很需要語言服務,「還可以利用大數據來為中國和東協讀者、受眾建立共同的平臺,讓他們更好地了解彼此。」
「針對媒體融合發展特點,我們的對策主要還是抓住內容為王,技術為重。」科技日報社國際部主任王俊鳴表示,由於媒體融合發展,使得科技知識傳播會達到更快、更多的、更容易把握受眾、更有針對性,形式也容易多樣化,更容易互動。而科技信息交流,也是促進中國和東協經濟發展和科技合作重要抓手。
想了解更多,歡迎點擊以下連結:
2019中國—東協媒體合作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
撰文:《中國報導》記者 徐豪
攝影:《中國報導》記者 劉嶸 趙溪
責編:何晶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