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凌晨3點,美聯儲會議紀要如期公布。
如市場預期一致,美聯儲一直堅持「穩如泰山式」的措辭。從公布的會議紀要上看,意外之喜卻少之又少,特別是市場尤為關心的購債計劃項,縮減購債規模和路徑並不符預期,市場反響平平。
下面結合具體的會議細節看看美聯儲會議紀要到底釋放了什麼信息。
基準利率
所有委員一致同意將聯邦基金利率的目標範圍維持在0%-0.25%,並且將這一目標範圍保持在適當的水平,直到勞動力市場狀況達到與委員會對最大就業人數和就業人數的評估相一致的水平為止。
據調查顯示,在美聯儲聯邦基金利率目標範圍首次提高之時的時間可能會安排在2024年。這也就是說在2024年之前,美聯儲大概率是不會走上加息這條路,未來3年時間內低利率的全球政策將會持續。這也是美聯儲在接下來的3年時間內關於基準利率的主基調。
經濟形勢
關於對經濟形勢的表述,美聯儲達到了一個共識,那就是在新冠疫情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之前,美國和國外的經濟活動終將受到疫情因素的影響。
1.GDP。據此前會議召開時的信息表明,美國第四季度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繼續復甦,但其增速低於第三季度的快速增速,並且該水平實際GDP的比重仍遠低於2020年初的水平。
2.就業。勞動力市場狀況在10月和11月進一步改善,儘管就業率仍遠低於年初的水平。據數據顯示非農就業總人數繼續穩步增長,儘管月度就業增長速度比第三季度的實質速度要慢。到11月為止,就業已經恢復了大流行初期所見損失的一半以上,失業率進一步下降至6.7%,勞動力參與率和就業人口比率均高於兩個月前的水平。
新冠疫情最直接的影響依然還是整體的就業市場,特別是服務業和製造業。而此前穩定復甦的局面可能會被ADP數據當頭一棒,最新公布的ADP就業數據出現負增長,這也是2021年首次出現負增長,由此我們也可以大致的預測隨後公布的非農數據並不會太亮眼,失業率可能會繼續攀升。
3.通脹率。通過PCE價格指數的12個月百分比變化來衡量,到10月份的消費者價格通貨膨脹率仍然明顯低於2020年初的水平。
截至10月的12個月中,PCE總價格通脹率為1.2%,由於總需求相對疲軟以及2020年初消費者能源價格下降而繼續受到壓制。核心PCE價格通脹,其中不包括消費者能源的變化價格和許多消費食品價格在同一時期為1.4%。通脹率離美聯儲的目標依然還有些差距。
由此,美聯儲兩大核心參考指標,就業和通脹均未能觸及疫情之前的水平,復甦之路依然是未知之數。
帳務狀況
1.美債收益率。自11月的FOMC會議以來,2年期美國國債的收益率變化不大,而10年期和30年期收益率則溫和上升。這歸因於對經濟前景的樂觀,這也是有效疫苗和財政刺激談判的結果。
10年期美國國債期貨合約的近乎日期的期權隱含波動率降至歷史低點。長期國債收益率的上升集中在通貨膨脹補償上。基於美國國債通貨膨脹保護證券的5年和5至10年期通貨膨脹補償措施超過了大流行前的水平。
2.股指上漲。在會議期間,股票價格指數上漲,這主要歸因於周期性行業的股票價格大幅上漲,以及疫苗成功的前景和大選後不確定性的提振。標準普爾500指數期權一個月波動率(VIX)下降,扭轉了大選前的增長。與推動股價上漲的樂觀情緒一致,公司債券收益率與可比較到期的美國國債收益率的利差在整個信貸範圍內明顯收窄。
3.風險資產。由於新冠疫情疫苗的利好消息不斷傳出以及美國大選的不確定性逐步消散,市場投資者情緒有所改善。倫敦金、比特幣等全球風險資產的價格顯著上漲,隱含波動率急劇下降,美元兌大多數貨幣貶值。國外大多數先進的外國經濟主權收益率幾乎沒有變化。
購債計劃
如果說美聯儲會議紀要的前期釋放的內容如同一潭死水,那萬眾矚目的購債細節充其量只能算是泛起的一點漣漪。
美聯儲票委都支持在本次會議上加強對資產購買的指導,特別是採用基於結果的定性指導,表明資產持有量將繼續增加,每月購買至少8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和機構MBS至少達到每月400億美元,直到在實現委員會的最大就業和價格穩定目標方面取得實質性進一步進展之前。
關於委員會資產購買的速度和構成的決定,幾乎所有的美聯儲與會人員均表示,以目前的速度繼續進行這些購買是適當的,都贊成維持當前的購買構成。
一旦在實現委員會的最大就業和價格穩定目標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進一步進展,就可以開始逐步減少採購,此後的程序一般可以遵循與2013年和2014年大規模採購計劃所實施的順序類似的順序。
所以,關於購債細節的表述上,語句的重點不在於縮減購債規模而是就業和價格穩定取得了進展的前提下。在沒有吃飽飯之前的目標只能是吃飽飯而不是吃滿漢全席,所以我們認為短時間內美聯儲縮減購債規模難以實現。
總之,本次的會議紀要大致符合市場預期,總結下來就是釋放了三個信息,其一,維持利率不變,並且未來一段時間內維持低利率政策;其二,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越來越高,經濟發展的路徑高度依賴於病毒的傳播途徑,搞定了疫情之前一切照舊;其三,美聯儲將不遺餘力的維持經濟穩定,盡全力力挽狂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