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這裡進入哥迷會,你懂的你懂的】
今天一早,哥被一篇據稱「朋友圈刷屏了」的文章驚到了。
標題叫《1122萬同胞受災,媒體為何集體失聲?》
說實話看到標題時哥有點懵,以為有什麼驚天大瓜被曝光了,點進去才發現,作者是在指責「媒體沒有報導今年的南方洪災」。
得,更懵了。
難道這段時間我們看到的都是假新聞?
央視天天播報就不說了,隨便翻了下,國內主流的門戶網站都搭建了「南方暴雨洪災」的相關專題
財新、新京報這些媒體也一直在專題報導一手新聞
難道在作者眼裡,媒體=熱搜,就只在微博上看新聞唄?
via.《1122萬同胞受災,媒體為何集體失聲?》原文
可明明微博上也有相關話題啊,閱讀量動輒千萬上億
對了,建議原文作者關注一下我們【新聞哥】。
哥6月10號就寫過《南方暴雨,比你想像得更嚴重》,好歹也有近百萬的閱讀量,看了也不至於在原文摘要裡說「無人知曉」。
講道理,呼籲網友關注南方暴雨、關注同胞受災是件好事,畢竟誰也不敢保證所有中國人都知道。
但文章最後怎麼就拐到了「這屆媒體不行」?
媒體不行你行,這個踩N捧一的操作著實令人迷惑。
大概中午的時候,這篇「爆款」被刪了。
但文章的中心思想已經洗腦了一批網友,甚至這個刪稿的行為也被解讀成了欲蓋彌彰,是邪惡勢力在「草菅自媒體命」。
……還能說啥?
就好比甲乙兩個人好好坐著,丙上去踹了甲一腳,拍張照告訴大家是乙幹的,讓大家去圍攻乙。等乙報警把丙抓了,還有人猜測乙「上頭有人」。
你說這個丙是不是有病?
把一個子虛烏有的事情搞成陰謀論,哥是真的服。
但哥其實並不意外。
不止這一個號,網際網路上多的是煽動網友情緒,製造對立、挑起罵戰的人。
或許有人問,在網上寫文章引戰能有啥好處?
你別說,名和利,他們都要。
煽動起的情緒變成流量,讓文章成為爆款,帶來當即的打賞或日後的推廣變現;
而煽動情緒的人成為了「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精神導師……
這時回頭再看一些經典的「反轉」,就明白「網際網路引戰」已經是一門很成熟的生意了,挑逗的對象也不局限於國內。
就說最近發生的一個烏龍事件。
6月24號,微博豆瓣上,李子柒發布在外網的端午節包粽子視頻被韓國人舉報下架的消息被傳得到處都是。
可是李子柒今年的端午視頻是在25號、節日當天晚上11點才上線的……好吧這不重要。
重要的是26號又有B站up主上傳了一段視頻,《端午節韓國人在討論粽子申遺,還有舉報李子柒》。
內容主要是翻譯韓國網友在李子柒視頻下的評論。
從他的翻譯來看,韓國網友很不滿李子柒,認為「中國人包粽子是對韓國端午祭的侵權」。
意料之中,國內網友在「韓國人搶先申遺端午節」時攢下的怒火一下就被點燃了。
但其實一切都是假的。
28號,韓國那邊出現了一個熱帖,稱B站這個視頻中的韓文評論疑似造假。
因為這些評論從語法到拼寫都有錯誤,一看就不是真人說的——把李子柒說成七個李子、網絡主播變成新聞主播——很明顯的「機翻」。
藍字是韓國熱帖的標註,紅字是網友@西八門崩了 對藍字的翻譯
事實上,李子柒確實有視頻被下架了,不過是去年上傳的端午節視頻,據稱是背景音樂有版權問題,今年6月28號又重新上傳了。
目前,疑似「自導自演」的up主已將視頻下架,自己也改名消失了。
這個烏龍算是及時澄清了。
但「韓國人說孔子是他們國家的」「韓國人說琵琶漢字是他們發明的」這類歷史遺留印象還廣泛存在著。
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有些被證實韓國並無這類報導,有些純屬國內某些人斷章取義。
像是端午申遺之爭。
很多主流媒體都曾明確指出過,中韓端午大不同。
韓國申遺的「江陵端午祭」只是韓國江陵地區在端午時間段的一種巫俗祭祀活動,並不特指一個節日,且活動時長可達20多天。
當然,韓國不是唯一的受害者。
4月份上熱搜的#中國象棋被印度申遺6次#,也是假消息。
不瞞大家,這些「新聞報導」哥以前也信過,後來看到各方的闢謠才知道原委。
可那些不用像哥一樣每天泡在新聞和信息流裡的普通網友呢?
就活該被收割流量,留下「韓國是宇宙起源」「印度不自量力」的嘲諷印象?
再讓兩國網友之間本就不甚友好的關係更加惡化?
不好吧。
有人說,在國內網際網路上,舊的財富密碼是「我愛中國」,新的是「他侮辱中國」。
哥覺得可以再引申一下。
新時代的財富密碼:挑起罵戰,給網友樹立一個假想敵就好了。
一篇篇「爆款」東拼西湊完,坐等發家致富,成為人生贏家。
而我們普通人能做的,或許只有在看到攛掇我們罵人的文章時,冷靜一點,再想想——
他說的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