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餘生,願我們懂得滿足,生活可以忙碌、疲憊,但是心態要悠閒、詩意從容。
喝喝茶,飲杯酒,朋友一起聊聊天,隨心隨緣,逍遙自在,灑脫從容。
賦得蟬
南北朝 褚沄
避雀喬枝裡,飛空華殿曲。
天寒響屢嘶,日暮聲愈促。
繁吟如故盡,長韻還相續。
飲露非表清,輕身易知足。
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詩均有象徵的意思,因為語言文字本身就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隱喻系統。隱喻的基礎即人與自然的基本相似性。
詩人總是不厭其煩地幻想我是樹,是蟬,是鳥,是雲等等,企圖通過忘我、脫我、化我而與世界合一。
浣溪沙·轉燭飄蓬一夢歸
五代 李煜
轉燭飄蓬一夢歸,欲尋陳跡悵人非。
天教心願與身違。
待月池臺空逝水,蔭花樓閣漫斜暉,
登臨不惜更沾衣。
這首詞寫作者悵恨無依、登臨感懷的情狀。詞的上片以「人生如夢」開篇,感嘆自己身如「轉燭」「飄蓬」,恍在夢中。
既然人生如夢,則不如常在夢中,因為也許只有夢中才能得歸故國,重拾舊歡。心願難遂,悵恨難消,這一切看來似乎天意,自己只能在這悽苦寂寞的現實中徒喚奈何了。
西江月·聞道雙銜鳳帶
宋 蘇軾
聞道雙銜鳳帶,不妨單著鮫綃。
夜香知與阿誰燒。悵望水沈煙嫋。
雲鬢風前綠卷,玉顏醉裡紅潮。
莫教空度可憐宵。月與佳人共僚。
聽說佳人佩帶過雙鳳共銜的繡綬帶,單薄穿著代替薄綃也不礙事。夜晚的香不知為誰而燒,帳然望著珍貴的香木燒煙嫋嫋上飄。
如雲集的鬢髮在風前被捲成綠圈,如玉白的臉面醉酒以後而泛起紅暈。不要白白度過這嗔愛的良宵,月亮和美人是共同美好的。
全詞,上片先寫薄命佳人的良苦用心,改裝,拜佛,回答「與阿誰」的問題;下片再寫薄命佳人的虔誠心態,惜時,望月,以實現共度良宵之美願。
贈柳圓
唐 李白
竹實滿秋浦,鳳來何苦飢。
還同月下鵲,三繞未安枝。
夫子即瓊樹,傾柯拂羽儀。
懷君戀明德,歸去日相思。
秋浦滿是竹實,鳳凰來到這裡怎麼還會飢餓?還同月下的喜鵲,繞了三圈都沒有找到可以安然棲息的枝條。
夫子你就是瓊樹,傾斜下垂的枝條庇護。敬仰你的高尚品德,別後會日夜把你思念。
詩的開頭用鳳雛依梧桐而棲和啄食竹實的典故,說明秋浦地方政績得人心,自己對此地很留戀,接著又用曹操詩強化這種感想,然後把話題轉向柳圓,表達自己的心願。
秋夜月中登天壇
唐 姚合
秋蟾流異彩,齋潔上壇行。
天近星辰大,山深世界清。
仙飆石上起,海日夜中明。
何計長來此,閒眠過一生。
這首詩意境飄逸雄渾,表達了詩人想遠離世俗紛擾,在安寧中度過一生的願望。全詩語言清麗,想像奇特,尤其是中間兩聯,高曠悠遠,字句圓熟,讀來頗令人玩味。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離別、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世事如煙,捉摸不透,願你往後餘生,心有所願,願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