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夜讀經典 | 孔子的開學寄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論語》中廣為流傳的名句之一。作為《學而》篇的首句,孔子在這三句話中寄託了自己對學習之道的諸多判斷,也暗藏了人類學習的本質。
今天的夜讀經典,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孔子的開學寄語。
《論語》共 20 篇,許多篇主題相對集中。但作為《論語》首篇,《學而》的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幾乎覆蓋了孔子思想的方方面面,包括學、仁、孝、禮、信、道、為政等,其重點是孔子的學習理念和哲學。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以孔子的這三句話開篇是孔門弟子的精心選擇,亦是他們對孔子思想、智慧的心領神會。全書以「學」領銜,不僅體現孔門的為學之本、孔子對弟子求學的殷殷期許,更是他自己的人生歷練和感悟。孔子的一生好於學、樂於教,以學習成就人生,「篤信好學」「下學而上達」,登上了自己生命的巔峰。
作為中華第一教師,孔子一生重在教,其教重在學。孔子教人以學, 側重學為人之道,希望弟子們通過學走上人生的正道。這樣看來,「學而篇第一」就不僅是《論語》這本書第一篇目的標題和符號,更成了孔子學習哲學的風標——「學」而「第一」——學習,是人類的第一特徵;學習,是生活的第一樂趣;學習,是人生的第一要務;學習,是為師的第一本領。
孔子的為學之道揭示了人類學習的本質,2500 多年前的孔子、孔門之教似乎還在當下。孔子被後世稱為「聖人」(高深的智慧,高尚的品德),我認為他首先是「學聖」。今天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與孔子時代有天壤之別,但亙古不變的是,學習仍然需要「時習」,仍會「有朋來」,仍然有「人不知」之境,在學習過程中仍然有「說樂」「慍惱」的情緒體驗,學習對生命的價值是永恆的。所以孔子的為學之道乃是本體、通義,不受時限,思接千載,義通古今。
2500 多年前,魯國國都曲阜,闕裡街道。熱鬧的春節過後,孔子學院又迎來一批新入門弟子。開學第一課,夫子寄語什麼呢?孔先生微笑著,用親切悠揚的語調對席地而坐的弟子們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首篇首章給了我們這樣的信息:孔子人生價值和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學」,其視角在關注人、關注人心,以人為本、以人心為本。在那時,他就對學生充滿了「心靈關懷」——引發弟子們思考——對人而言學習是快樂的,學習是和美的,學習是自己的事,快樂生活即做人、做事、做學問的三者合一。他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鼻祖。
孔子的心靈關懷是有歷史背景的。在殷商之前,人們崇拜鬼神,奉行鬼神文化。自周開始,由崇拜鬼神轉而認識到人的價值,開始關注人。到春秋戰國時期,又開始關注人「心」。龐樸先生在《中國文化十一講》中講到古代「仁」字有三種寫法,其中一種是「從身從心」為「仁」。郭店竹簡的資料顯示,在孔子和孟子之間的時期,有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就是那時出現了一大批帶「心」字旁的字。這說明,那個時期在關注人的同時,開始關注人心, 關注人的心理感受和內在精神。
本章孔子說的三句話,從語氣上可以揣摩出他希望弟子們享受學習的快樂、做事的快樂、生活的快樂。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孔子是對自己說, 他應該這樣說:學而時習之,說哉!有朋自遠方來,樂哉!人不知而不慍, 君子哉!可以想像,孔子面對弟子們,用激蕩思維波瀾、引人深思的口吻表達了自己的心願和希望。
他和顏悅色,面向弟子們傾吐自己的心聲:「你們學到知識、學到本領,時時去練習、做事並且把事情越做越好, 自己有了成就感,不是十分快樂嗎?」開學寄語的首句,孔子親切地叮嚀弟子們帶著喜悅的心情去學習、做事,從而享受生活的快樂。
孔子接著說:「遠方的朋友來了,多了學習的夥伴,可以相互切磋、分享交流,彼此同學共進,不是應該感到快樂嗎?」是的,孔子收徒授教,弟子來自四面八方——不同的地方、國家。同學即朋友,其快樂來自交流和分享。交流與分享必須有自己的「乾貨」,交流與分享就是思維碰撞、互學共進的過程。孔子開學寄語的第二句話也與「學」相關:朋友一起同學共進共樂,由共學激勵、提升每個人,多麼愉快的事。這就是後來《學記》裡說的:「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孔子最後教導弟子們:「別人不了解自己,心裡不怨恨,那才是君子的風度啊!」(「君子」是《論語》等古代經典裡的常用詞。這裡第一次出現,先做個簡要的了解。君子的主要意思有三點:一是指君王和貴族;二是指品格高尚的人;三是對別人的尊稱。古書中以前兩項意思為主。作為讀者,要聯繫具體的語境,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斷。)是啊,朋友多了,同學多了,有和合共美的快樂;但是個性各異、情趣相殊,有時難免不被人理解甚至被人誤解。所以,對別人的不理解要坦然面對而不埋怨,做個坦坦蕩蕩的「君子儒」。孔子開學寄語的第三句話還是與學相關:別人不了解自己(的學習)不要不開心,學習可不是為了在別人面前顯擺,而是為了提高自身的修養,要向古人學習——「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學習可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
責任編輯: 小雲
【來源:人民教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