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黃體軍
2020年9月28日,濟南山東省會大劇院將迎來山東省文旅廳出品、著名藝術家張繼鋼導演、山東省話劇院傾力推出的話劇《孔子》的世界首演。那麼,從1989年起山東省話劇院緣何在三十一年間排演了三個不同版本的《孔子》?此次話劇《孔子》給山東省話帶來了哪些新的氣象?為此,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對山東省話劇院院長董旋進行了獨家專訪。
三排《孔子》 緣於我們的「孔子情結」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董院長,咱們山東省話在31年間排演了3個不同版本的《孔子》,請問為何對孔子這一題材情有獨鍾?對即將首演的2020版話劇《孔子》,您有何期待?
董旋:我相信張繼鋼導演的2020版話劇《孔子》,將確立新時期我們劇院的藝術風格。會成為我們山東省話新的代表作、看家戲,也必將為中國話劇創新發展打開一個新的視野!
從1989年版《布衣孔子》到2015年獲國家藝術基金版《孔子》,再到2020年版《孔子》,相當於平均10年重排一次《孔子》,而且是不同版本,這只能說緣於我們山東省話的「孔子情結」。
有人說,山東省話作為山東省內唯一省級話劇院團,不能沒有《孔子》這樣的作品,我特別認同這句話。作為孔子的老鄉,我們排演《孔子》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和自信,同時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和擔當!
當然孔子不僅屬於山東,也是屬於中國和世界的。孔子何以成為聖人?何以具有了穿越時空的永恆價值?他對我們每個人意味著什麼?這是每代人都要回答的一道重要考題。作為藝術工作者當然有使命作藝術上的回答。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我想問一個比較敏感的問題,對這三個不同版本的《孔子》,人們會不自覺地進行比較,您怎麼看待這件事情?是不是把它們作為不同時期省話的代表作,這樣評價更為客觀?
董旋: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也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對於藝術和美的見解,歷來見仁見智。不同時代,不同創作者,對於孔子肯定會有不一樣的藝術詮釋。 「長江後浪推前浪」,藝術才會不斷創新和突破。
我想說的是,我們對待藝術創作的態度是嚴謹而充滿敬畏的,對於創新發展始終是敢於嘗試和勇於挑戰的。所以雖然是同一題材的三個不同歷史時期的舞臺呈現,都體現了當時條件下創作團隊的最高水平,三版《孔子》堪稱是三個不同時期的代表作。我們的目標就是為了讓當代人更好地了解孔子,也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以更好地探索未來之路。像「三人行,必有吾師」這些連小孩子都耳熟能詳的句子,說明了孔子的思想言行已作為文化基因沉澱在我們的血脈中,不知不覺地成了我們思想和行為的指南。所以對當代人來說,孔子既是古老的又是年輕的,他無時不陪伴在我們左右。這次張繼鋼導演的「超現實主義」的《孔子》,正可以讓我們尤其是年輕人更好地走近孔子,親近孔子,喜歡孔子!
有「準備」的團隊 是成功的保障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為了排演《孔子》,省話作了哪些人力物力準備?
董旋:這次排演《孔子》對我們山東省話是一次重大考驗和歷練。單說這次演職員就多達410多名,這是我們省話從未有過的規模。
《孔子》原計劃從今年2月開始排練,但因為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一直推遲到7月下旬才正式開排。但此前我們一直在做各種準備:包括組織演員深度研讀劇本,同時閱讀不同版本的《孔子傳》,司馬遷的《孔子世家》等,了解孔子的思想和生活,查找春秋資料,了解時代背景,寫人物小傳;邀請著名語言藝術家晏積瑄老師來劇院做臺詞基訓,提升演員們臺詞表達能力,在與音樂、舞蹈等融合中找到話劇演員的自信;邀請北京人藝著名演員楊立新老師來省話講座,傳授舞臺經驗和技巧;為了讓演員言行有高古之意,先後從省、市京劇院聘請專業老師對演員進行戲曲身段的集中訓練。這些前期準備工作有力地保障了正式排練的順利進行。
我們還不失時機地組建了現場演員統籌團隊、項目保障團隊、舞美統籌團隊、後勤保障團隊、宣發推廣團隊,首演接待團隊等等。所有團隊發揚「一棵菜」的精神,全力圍繞《孔子》高效運轉。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前不久偶爾談到《孔子》選角的事,我看到您眼睛裡竟然有淚花在閃爍?
董旋:我是感慨加欣慰!一個演員能在一出重要劇目裡得到一個角色,哪怕是次要角色,是多麼不容易的事啊。《孔子》選角經歷了三個階段,去年底和今年四月、七月。導演組先後來濟南進行了初步摸底,今年7月21日開排儀式後,又對所有報選演員進行了現場選拔並最終定角。
在這一過程中,儘管我對我們的演員抱有信心,但張繼鋼導演是大藝術家,我們的演員能否達到他的高標準?說實話,我是有點小擔心的,但這種擔心又不能表露出來,只能暗中想著另外一種可能:假如我們的演員尤其是報選主角的演員達不到要求,那就只能從院外選演員,但那樣一來對我們省話意味著什麼?
記得導演組鄭重地把裝著選拔結果的信封交給我時,我簡直不敢打開它。等鼓起勇氣看到最終名單時,那一瞬間我真的流淚了。當時張導在場,我說,請不要管我,先讓我哭一會兒……我們的演員真的太棒了,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抓住了這次機會!——名單上我們出了兩名孔子,其他主要角色也都留在了我們劇院!
我們「省話人」 永遠是年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您1991年從山藝畢業分到省話,至今將近30年了,可以說您把最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山東省話,獻給了話劇的舞臺!在此我們很想聽一聽您作為一個老省話人的心聲。如果總結一下在省話30年的工作心得,你會選擇哪些關鍵詞?
董旋:我首先想到了「氛圍」一詞。正是山東省話濃厚的藝術氛圍,滋養了我的藝術生命,也給予了我生活中前行的力量!
還是從《孔子》說起吧。前兩版《孔子》都有我的角色,這次則是以製作人的身份全程參與。記得1991年剛到省話工作,我就參演了1989年版的《布衣孔子》,又是演死屍又是演宮女,一個人演了五個群眾角色。當時薛中銳老師演孔子,王玉梅老師演孔子的夫人亓官氏。我儘管是跑龍套,天天都在側幕條看老藝術家的戲,每每感動不已,從這些老藝術家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他們對藝術精益求精的精神,每場演出精準而充沛的現場把控,讓我至今受益。
2015年版《孔子》,我演的正是當年王玉梅老師演過的孔子的夫人亓官氏。想起當年跑龍套的情景,想起老藝術家們也都是從跑龍套起步的,我特別認同一句話:只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
剛才說到「氛圍」一詞,從1953年山東省話成立,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這和省話濃厚的藝術氛圍是分不開的:老演員們無私地傳幫帶,中年演員厚積薄發,青年演員只要給一點陽光就燦爛!此次話劇《孔子》的排演,就充分地體現了這一點。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張繼鋼導演曾評價說「山東省話有一流的演員,一流的管理」,楊立新老師也說,他很看好山東省話的實力。作為院長,如果給演職們打分的話,您會打多少分?
董旋:首先非常感謝兩位老師對我們省話的褒獎!如果真讓我打分,我可能毫不猶豫地打120分!可能有人說我「護犢子」,但這正代表了我此時此刻的心情!
舉6位老演員的例子吧。他們都已退休,都曾在前兩版《孔子》中扮演主要角色,但這次卻甘當群眾演員,甘願為年輕演員抬轎子,當綠葉。年齡最大的楊振興老師已近80歲了,這次演的是第六場困境中,那個諷刺孔子和眾弟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老農夫。75歲的韓春玉老師演的是第三場為政中,孔子殺少正卯時喊「慎重」的那個老者。儘管臺詞只有一句話,但他們演的卻是一絲不苟,他們精湛的技藝,他們的氣場,給舞臺的帶動效果真是出奇地大!這就是職業精神,這就是傳承,這就是省話人對藝術的堅守!我很想告訴年輕演員,職業的尊嚴就是這麼來的!
看老戲骨們這麼享受藝術帶來的快樂,你真的會覺得藝術可以讓人返老還童!我希望我們省話人都能永葆藝術的青春和活力!
記者手記:藝海潮湧劇香永,戲劇人永遠是年輕。山東省話是一個為了藝術甘願奉獻青春和熱情的團隊,這是此次採訪話劇《孔子》記者得到的一個突出印象。祝願山東省話人永葆他們的這份藝術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