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0國家能源網際網路發展藍皮書》發布
10月15日,《2020國家能源網際網路發展藍皮書》在2020國家能源網際網路大會上正式發布。
清華大學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電機系主任康重慶教授在解讀藍皮書時表示,《2020國家能源網際網路發展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由清華大學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編制,從技術發展角度總結了能源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現狀,共分為三篇、16章,分別從能源網際網路的「價值體現」 、「實現手段」 、「物理基礎」三個層面,對能源網際網路涉及的理論方法、關鍵技術、實踐應用以及機制模式等進行了系統梳理。
「與2019年3月發布的《國家能源網際網路發展白皮書》有所不同,此次發布的藍皮書更多從技術發展角度,對能源網際網路涉及的理論方法、關鍵技術、實踐應用以及機制模式進行總結。」康重慶說。
大數據價值豐富但開發度低
在大規模複雜網絡系統和海量分布式資源融合的背景下,能源網際網路具有採集終端眾多、數據來源廣泛、各類數據之間交互頻繁等特徵。其中蘊含的數據規模和多樣性遠遠超過傳統電力系統,也正是通過這些海量數據,能源網際網路實現了行業信息的互聯互通。
藍皮書指出,當前能源網際網路大數據體量龐大、類型多元、價值豐富,但開發程度低。
能源網際網路大數據的體量龐大。伴隨量測設備和通信技術的進步,能源網際網路中部署的海量智能電錶和監測設備能夠進行高頻採樣,可源源不斷提供實時數據。與此同時,伴隨數據存儲成本的下降和存儲能力的提高,系統保存的歷史數據規模也在快速擴張。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能源網際網路整體保有的數據量大幅提升。
能源網際網路大數據的類型多元。能源網際網路中的數據來源於不同的平臺、節點和終端,描述能源網絡中不同的物理過程和對象,涵蓋各種結構化、半結構化數據,但目前尚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對數據進行規整。
能源網際網路大數據的價值豐富。本質上,能源網際網路由兩條通路構成,一條是能源通路,另一條是數據通路。數據貫穿了能源網際網路運行的全過程,蘊含著豐富的信息和知識。
能源網際網路大數據的開發度低。能源網際網路數據來源的泛在化和多元化,決定了很多數據難以直接發揮價值。因此,需要設計專門的數據處理方法,對龐大的數據集進行預處理和標準化,再通過數據分析技術挖掘其隱含價值。而這一特性,也為能源網際網路大數據的相關技術提供了發展推動力。
藍皮書還指出,伴隨智能電錶的普及和通信技術的進步,能源網際網路大數據應用的技術障礙已基本掃除。在能源網際網路大數據的工程應用方面,國內都處在摸索階段,主要以電力系統數據為主,整體發展差異不大,各有亮點。國外一些著名項目,包括有美國洛杉磯電力地圖、C3能源分析引擎、法國電力公司用電採集應用系統、德國E.ON大數據智能用電研發中心等。國內項目主要由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等企業牽頭,2018年,南方電網公司大數據中心成立;2019年,國家電網大數據中心成立。諸如江蘇、上海、廣東等省級電網公司都開展了電力大數據的相關研究,在電氣設備檢修、能耗分析、運行優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
能源區塊鏈大規模推廣仍有距離
能源系統的一大發展趨勢是多能系統,但電能、熱能、燃氣等能源系統隸屬不同主管部門,難以通過統一上層管理機構的方式解決不同能源系統的協同合作問題。區塊鏈為這一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藍皮書指出,區塊鏈可以促進多主體、多部門的共治,同時當某一主體離線時,不會影響到交易的有序進行。
作為分布式帳本,區塊鏈技術在能源網際網路領域發揮的作用正愈加凸顯。然而,儘管能源區塊鏈已有不少試點應用,但相距技術成熟和大規模推廣,仍有一段距離。
在應用價值方面,區塊鏈的核心價值在於建立多主體之間的信任關係,但並不意味著這些痛點只能用區塊鏈來解決。在新的「區塊鏈+」應用熱潮中,不能盲目跟從,需要真正把握區塊鏈在能源領域的應用價值。
在技術架構方面,當前,我國區塊鏈平臺建設有待進一步推進,現有大多數能源區塊鏈項目首選以太坊或Hyperledger為開發平臺,但難以自定義數據結構、通信協議和共識算法。此外,在我國能源行業推廣應用國外區塊鏈平臺,也存在著數據安全隱患,因此需要開發自主可控的區塊鏈開發平臺,以推進我國能源區塊鏈應用的不斷深入。
在政策支持方面,區塊鏈技術由於其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徵,必將對能源系統現有的中心機構管理模式產生衝擊,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中心機構的利益。但伴隨能源網際網路理念的不斷落實,區塊鏈技術在能源領域必將具有用武之地。
「當前,國內能源區塊鏈的試點項目仍較少,部分原因在於政策支持不完善,相關行業部門不願以自身利益受損為代價嘗試採用區塊鏈技術。而完善能源政策體系,制定監管措施,或將有利於區塊鏈項目的試點應用,促進能源行業的長遠發展。」藍皮書建議。
(文章來源:中國工業新聞網)
(責任編輯:DF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