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是出國遊的一個必備經典主題,不管是自購還是代購,當地「爆款」總會填滿大大小小的旅行箱。不過,有些在國內被吹得天花亂墜的「爆款」,卻讓很多當地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為啥?且看以下調查。
【日本:「Dr.野口」酵素等營養品】
去年10月,「Dr.野口」系列營養品在日本免稅店掀起中國遊客購買熱潮。
這個系列包括植物酵素、肝臟精華、玻尿酸、膠原蛋白等十幾種產品,建議零售單價均在8萬日元左右,折合人民幣4000多元。上海的姚女士在日本福岡一家JTC免稅店以折合人民幣2500多元的價格買了一盒該系列的「植物酵素320」。
姚女士說:「導遊介紹這款酵素清體排便的功能非常好,在他的強烈煽動下,一個旅行團裡的其他人都買了,所以我才買,當然也是出於對日貨的信賴。但是回國之後發現確實太貴,懷疑是否受騙。」
記者調查發現,「Dr.野口」系列產品在日本各大藥妝店和樂天等網上商店都搜不到相關信息,甚至在該系列的研製機構野口醫學研究所的官方網站上也無蹤跡。
值得注意的是,野口醫學研究所官網商店裡的27種營養品價格均在約2000-4000日元(折合人民幣100-200多元),其中酵素類產品標價約合人民幣105元。
記者走訪了幾家東京藥妝店,店員都說店裡賣野口醫學研究所的產品單價約三四千日元,從未見過如此貴的「Dr.野口」系列。
而野口醫學研究所人員回應,「的確存在『Dr.野口』系列產品,但這類產品是由野口醫學研究所和一個在日本運營的JTC免稅公司共同開發。『Dr.野口』使用的原料和包裝設計都與目前在日本市場上賣的營養品不一樣,所以無法進行比較。」她還透露,這個系列只在JTC免稅店賣。
「Dr.野口」系列到底貴在哪裡?為什麼只賣外國人,卻不賣給日本人?位於福岡的JTC公司總部營業部方面對此含糊其辭。
除了免稅店的「貓膩」,記者調查發現,在日本的部分不法商家與網購店家利用網絡廣告、微信公共號、微博等平臺大肆宣傳特定商品的價值與特徵,把某些品牌的商品炒作成「爆款」。其實這些「爆款」並非本國熱銷品,甚至是日本人基本不消費的商品。
【澳大利亞:保健品】
澳大利亞的保健品被列為藥品,有立法嚴格監管質量,享有國際聲譽,赴澳怎能不買點?
一位阿姨跟團遊澳大利亞,買回蜂膠、牛初乳等保健品以及面霜,光9瓶保健品和4瓶面霜就花了1173澳元,按當時匯率約合人民幣6120元。她女兒覺得有問題,詢問在雪梨留學的朋友,得知這些品牌不僅在當地沒見過,而且比當地人熟知的同類商品價格高出好幾倍。
有導遊透露,有些免稅店保健品進價在10澳元至20澳元,換個包裝就號稱是成分高含量版,最貴能賣到上百或幾百澳元。
實際上,澳大利亞保健品在超市、藥店等很多地方都可買到,超市和藥店還經常打折優惠,有時甚至半價優惠。
【越南:乳膠枕等寢具】
在越南,一些免稅乳膠寢具店成為中國旅遊團必到之地。店內枕頭、床墊等經常被中國遊客一掃而空,有的店還出現斷貨。
越南《勞動報》記者去年暗訪與中國接壤的廣寧省下龍市一家乳膠寢具店,發現這家店只接待中國旅遊團中佩戴店家認可標誌的遊客,不接待本地人,店裡一個枕頭報價250萬越南盾(約合人民幣750元),「買一贈一」,嚴禁拍照。
而河內普通專賣店裡的乳膠枕頭價格呢?按尺寸大小,價格在30多萬越南盾到60多萬越南盾之間,店裡促銷活動還能打八五折。
【紐西蘭:「常青樹」麥盧卡蜂蜜】
不出國購物就能放心了?呵呵。
紐西蘭麥盧卡蜂蜜因被認為含「麥盧卡因子」活性抗菌成分而受到世界各地消費者追捧,號稱紐西蘭「國寶」。但紐西蘭當局上月宣布召回「常青樹」(EvergreenLife)牌多款麥盧卡蜂蜜產品,包括部分銷往中國的蜂蜜。
紐西蘭第一產業部說,這家企業生產的18款麥盧卡蜂蜜產品在加工過程中可能添加了二羥基丙酮和甲基乙二醛。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紐西蘭第一產業部禁止廠家在天然蜂蜜產品中使用任何添加劑。「常青樹」涉嫌添加的二羥基丙酮和甲基乙二醛,正是衡量麥盧卡蜂蜜優劣的重要檢測指標。如果人為在天然麥盧卡蜂蜜中添加這些成分,相當於人為操控產品品質檢測結果。
紐西蘭第一產業部的召回通知顯示,「常青樹」牌麥盧卡蜂蜜產品在紐西蘭境內和海外都有銷售。但記者在紐西蘭境內超市和禮品店從未見過這一品牌的麥盧卡蜂蜜產品。記者求助一名在紐西蘭從事代購的朋友,而她在當地只找到一條關於「常青樹」品牌產品的廣告。按照一名麥盧卡蜂蜜進出口從業者的說法,「常青樹」很可能僅在紐西蘭境外銷售。
業內人士透露,在紐西蘭麥盧卡蜂蜜生產業,「常青樹」恐怕不是唯一有使用添加劑嫌疑的廠商。
記者調查還發現,由於紐西蘭缺乏相關的統一認證標準,麥盧卡蜂蜜市場長期存在以次充好、魚龍混雜、在多個國家銷量遠大於產量等亂象。
以上「爆款」坑你一時,但要是用了某些「韓國完美整容服務」,買了某處「美國一元房產」,可能要坑你好些年。親,「爆買」前,你確定想好了嗎?
各國都有寶,如何買買買?「大膽購買」少不了「小心求證」。聽到導遊大力推薦,看到微信公眾號《你不可錯過的十大爆款》之類的推文,心動之餘是否應上該品牌的官網了解下情況?是否要跟熟悉當地情況的靠譜人士打聽下這牌子的風評?是否該去當地人愛逛的大商場觀察下此款是否有「特供」嫌疑?「小心求證」後再掏銀子,最大限度避免衝動消費。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本文轉載自新華網 編輯郵箱:shguancha@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