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溼熱(rheumatic fever)是一種常見的反覆發作的急性或慢性身性結締組織炎症,主要累及心臟、關節、中樞神經系統、皮膚和皮下組織。
在臨床上,對不典型的風溼熱輕症或早期病例,容易漏診和誤診。1981年全國第八屆兒科學會心血管專業委員會制定了不典型風溼熱的診斷標準:①發病前1周有鏈球菌感染徵易用:咽喉炎,扁桃體炎或猩紅熱;ASO陽性;或溶血性鏈球菌抗原皮膚試驗陽性。②全身症狀:進行性面色蒼白,乏力多汗,心悸,遊走性關節痛,發熱2周以上。③心臟表現:無其它原因的持續性竇性心動過速,第1心音減弱,心尖區二級收縮期雜音,或第三心音增強;心電圖PR間期或QT間期延長及ST段改變。④其它表現:血沉增快,C反應蛋白陽性;診斷性阿司匹林治療有效:阿司匹林每天10mg/kg,口服3~5天,體溫下降,症狀好轉,用藥期間熱度不再回升。
總之,具體病人的診斷,必須全面考慮病情,綜合分析,作好鑑別診斷,不可過分強調上述標準。
以下我們對於其他免疫疾病進行鑑別診斷。
(一)其它病因的關節炎
1.類風溼性關節炎 為多發性對稱指掌等小關節炎和脊柱炎。特徵是伴有「晨僵」和手指紡錘形腫脹,後期出現關節畸形。臨床上心臟損害較少,但超聲心動圖檢查可以早期發現心包病變和瓣膜損害。X線顯示關節面破壞,關節間隙變窄,鄰近骨組織有骨質疏鬆。血清類風溼因子陽性,免疫球蛋白IgG、IgM及IgA增高。
2.膿毒血症引起的遷徒性關節炎 常有原發感的徵候,血液及骨髓培養呈陽性,且關節內滲出液有化膿趨勢,並可找到病原菌。
3.結核性關節炎 多為單個關節受累,好發於經常活動受磨擦或負重的關節,如髖、胸椎、腰椎或膝關節,關節疼痛但無紅腫,心臟無病變,常有其它部位的結核病灶。X線顯示骨質破壞,可出現結節性紅斑。抗風溼治療無效。
4.結核感染過敏性關節炎(Poncet病) 體內非關節部位有確切的結核感染灶,經常有反覆的關節炎表現,但一般情況良好,X線顯示無骨質破壞。水楊酸類 藥物 治療症狀可緩解但反覆發作,經抗結核治療後症狀消退。
5.淋巴瘤和肉芽腫 據報導白血病可有10%病例出現發熱和急性多關節炎症狀,且關節炎表現可先於周圍血象的變化,因而導致誤診。其它淋巴瘤和良性肉芽腫也有類似的報告。
6.萊姆關節炎(Lyme病) 此病是由蜱傳播的一種流行病。通常在蜱叮咬後3~21天出現症狀。臨床表現為發熱,慢性遊走性皮膚紅斑,反覆發作性不對稱性關節炎,發生於大關節,可有心臟損害,多影響傳導系統,心電圖示不同程度的房室傳導阻滯,亦可出現神經症狀如舞蹈症、腦膜腦炎、脊髓炎、面神經癱瘓等。實驗室檢查循環免疫複合物陽性,血沉增快。血清特異性抗體測定可資鑑別。
(二)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
多見於原有心瓣膜病變者。有進行性貧血,脾臟腫大,瘀點、瘀斑,杵狀指,可有腦、腎或肺等不同的瓣膜上發現贅生物。
(三)病毒性心肌炎
發病前或發病時常有呼吸道或腸道病毒感染,主要受累部位在心肌,偶可累及心包,極少侵犯心內膜。發熱時間較短,可有關節痛但無關節炎,心尖區第1心音減低及二級收縮期雜音,心律失常多見;無環形紅斑、皮下結節等。實驗室檢查示白細胞減少或正常、血沉、ASO、C反應蛋白均正常。補體結合試驗及中和抗體陽性。心肌活檢可分離出病毒。
(四)鏈球菌感染後狀態(鏈球菌感染綜合症)
在急性鏈球菌感染的同時或感染後2~3周出現低熱、乏力、關節酸痛、血沉增快、ASO陽性,心電圖可有一過性過早搏動或輕度ST-T改變,但無心臟擴大或明顯雜音。經抗生素治療感染控制後,症狀迅速消失。
(五)系統性紅斑狼斑
本病有關節痛、發熱、心臟炎、腎臟病變等,類似風溼熱;但對稱性面部蝶形紅斑,白細胞計數減少,ASO陰性,血液或骨髓塗片可找到狼瘡細胞等有助於診斷。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發布,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網發布或轉載文章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作品內容、智慧財產權和其它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發郵件至tousu@mail.39.net;我們將會定期收集意見並促進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