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的核心要義是順應市場經濟的規律。
2020年,創業板指數以64.96%的漲幅牛冠全球。年後,上證指數強勢突破3500點,周五(1月8日)盤中創6年新高,行情的火熱再次吸引了不少老闆關注。
但股市接連創出新高的背後是魔幻的現實:歐美疫情瀕臨失控,寒潮下石家莊疫情爆發,國家衛健委建議就地過年;股市「只賺指數不賺錢」,甚至出現極端的3300家個股下跌,1000家上漲的詭異行情;周五北向資金瘋狂掃貨,狂買206億創歷史次高紀錄……
大疫之年,股市為何不跌反漲?為什麼會出現「股災式上漲」?行情究竟什麼時候結束?哪些板塊值得我們長期關注?
財經大排檔菜單如下:
牛市的五大驅動力量
行情結束的兩種可能
兩大長期投資方向
本份幹炒牛河共4000g,耗時3根喜子,老闆們可以泡上龍井細品,記得打包分享給朋友,支持收藏外賣。
牛市的五大驅動力量
圖源:華爾街見聞
2020年至今的行情演化邏輯是疫情下美聯儲大放水帶來的流動性寬鬆;資金充沛,無風險利率下滑,優質理財產品稀缺;樓市表現分化,回報率下降;北向資金和公募基金逐漸成為市場主導力量;加上中國各行業集中度提升的長期趨勢;註冊制改革等政策利好,多方因素合力養出了這一輪牛市。
1、流動性寬鬆
錢,高大上一點叫資金量,流動性是牛市的必要條件。本輪行情的核心驅動力量就是美聯儲大放水帶來的流動性寬鬆。
圖源:網絡
去年3月,美股受疫情衝擊四次熔斷,在金融危機的邊緣瘋狂試探。為了穩定經濟,防止釀成類似08年的全球性經濟危機,美聯儲全年放水3.21萬億美元(M0,基礎貨幣,未計算貨幣乘數)。
同樣為了穩定經濟,減少美元貶值帶來的損失,國內也不斷放水,從3月份開始,我國M2每月同比增速就再也沒下過10%,M2總量從年初的202萬億攀升至年底的217萬億。
圖源:東方財富
我們從圖中可以看到,流通中的現金(M0)全年維持在8萬億附近,同比增速也遠低於M2,由於M0由現金構成,代表居民的消費能力,M0增速和規模小於M2,這意味著放出來的水只有極少部分流向了市場。
這也是為什麼在大規模放水下,物價沒有出現明顯上漲的原因。
圖源:統計局
錢既然沒有流向市場,總歸得有個去處。理想中的去處是讓錢去製造業投資,通過加大資金投入,提高技術實力,進軍高端製造業。但遺憾的是,居民消費水平不足壓低了製造業的投資回報,製造業的投資意願並不強。
圖源:奇霖宏觀
這時資金只能「脫實向虛」,投資金融市場獲得較高回報,推高資產(樓市、股市)價格。
2、樓市回報率下滑
根據中泰證券經濟學家李迅雷的觀點,2020年的經濟復甦,房地產的貢獻度依然在50%以上。
但這並不意味著高層喜聞樂見。從去年房企的「三條紅線」,再到今年初的房地產貸款新規,要求銀行設置房地產貸款佔比和個人住房貸款佔比上限,「房住不炒」逐步落實。
圖源:房天下
棚改結束後,去年的樓市也出現明顯分化。除一線城市和少數核心區域房價能保持在每年5%以上的漲幅,其他城市基本維持橫盤狀態。
核心區域的房價迅速上漲,導致購房門檻提高。再加上多數城市房價漲幅低於GDP漲幅,流動性差,難以作為普通家庭理財的首選。
3、打破剛兌,理財產品稀缺
2018年至今,P2P、私募、城投、債券等固收類產品相繼暴雷,包商銀行被接管,永煤集團違約,剛兌被打破,廣大投資者再也不相信有什麼絕對安全的產品。同樣是要冒風險,還有什麼比真金白銀躺在自己的股票/基金帳戶裡更讓人安心呢?
流動性的泛濫導致固定收益類產品,例如大額存單、餘額寶等收益降低。公募打新的5%~15%的超額收益逐漸吸引了一批資金入場。
截至2020年12月18日,2020年新成立基金規模3.06萬億,超越過去三年的合計2.99萬億的規模。其中權益類基金(以股票型+混合型基金粗略估算)新發規模合計1.9萬億,佔新發基金的比例為65%,絕對規模為歷史峰值。
對於公募基金經理來說,這真是甜蜜的煩惱。一方面基金大賣,年終獎肯定不少;另一方面行情天天向上,自己的基金髮晚了,就陷入了跟散戶進場太晚一樣的尷尬局面:買底部的股票不漲,買高位的怕當接盤俠。
基金經理再怕接盤,不買股票是不行的。只能跟著大夥買點白酒、醬油、眼科之類的龍頭股才能維持生活這樣子,跌了也不要緊,要死大家一起死。再說這些白馬跌也跌不到哪裡去。
於是這就形成了「北向買入白馬股,公募抄作業,後發基金跟進,散戶追加」的機構牛局面,行情也在「白馬股上漲-基金上漲-新基民買入-新基金加倉-白馬股上漲」的正向自我強化中穩步向上。
索羅斯把這個叫做「反身性」。
4、行業集中度上升
行業集中度上升後,沒有了激烈的價格戰和亂七八糟的惡性競爭,能有效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
圖源:網絡
俗稱「馬太效應,強者恆強」。這裡簡單舉幾個例子。比如10年前從「千團大戰」中存活下來的美團,如今市值僅次於騰訊和阿里;受益於18年開始的養殖業的環保限產,牧原股份的創始人首次靠養豬躋身胡潤百富榜前十。
圖源:中美股市集中度對比
背後的邏輯也非常簡單。就像手機內存一樣,消費者的「心智內存」也是有限的。在長期的市場競爭中,優勢企業會逐漸佔領消費者心智,佔據大部分市場份額,並以此吸引資金、人才和技術鞏固領先優勢,盈利能力進一步提高。
疫情的衝擊導致大部分中小企業被淘汰,相當於一次供給側改革,加快了行業集中度上升的趨勢。
5、政策利好
不得不說,註冊制改革、指數計算方式調整及退市新規出臺這三板斧砍中了過去股市「牛短熊長」的命門。
先是註冊制改革,讓IPO常態化,A股從資產荒到資產過剩,殼從此一文不值。面對4000多家嗷嗷待哺的股票,機構為了自身安全起見,肯定是要抱緊稀缺的優質資產——大白馬。
當這種觀念逐漸形成市場共識,底部小票會因為流動性枯竭被向下虹吸,直奔面值退市。既能繞開企業花式保殼的財務操作,又不得罪上市公司所在地的領導,實在是妙。
上證指數計算方式調整,讓某些長期拖後腿的股票再也沒法當神隊友,短期能提高指數基金收益,長期又能培育市場信心,可謂一舉兩得。
圖源:同花順
2020年最後一天,退市新規的出臺則是為一堆5元以下的小票徹底搭好了斷頭臺。新規出臺後,以往依靠保殼操作,難以退市為邏輯的爆炒小票行情從此成為歷史。
買5元以下股,親人兩行淚。
行情結束的兩種可能
1、流動性收緊
行情結束的關鍵標誌在於疫苗普遍接種,疫情得到控制,流動性收緊。
正如高層會議提到的財政貨幣政策「不急轉彎」,如果你理解的重點不是在「轉彎」而是「不急」上,那老黃推測你單身的概率也不低。
圖源:華創證券,我們的宏觀槓桿率跟美國有的一拼
快樂放水不好嗎?非常不好。2019年我國宏觀經濟槓桿率為245.4%,20年第三季度為270.1%,不到一年時間上升25%,其中企業是加槓桿的主力。
這個槓桿率高不高?舉個現實例子,你年收入20萬,按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佔GDP比重40%左右計算,你大概一年創造了50萬元的GDP。如果你的槓桿率有270%,意味著你現在負債是135萬!
這麼高的槓桿率,一個不好就會引發類似美國經濟大蕭條,日本90年代泡沫破滅的債務危機,這也是17年我們開始「去槓桿」(簡稱欠債還錢)的根本原因。
只是兜兜轉轉,人算不如天算,不僅當時去槓桿的成果消耗殆盡,宏觀槓桿率又創了新高。
再次去槓桿是必經之路,但經過18年股災的教訓,未來不會快速收緊流動性,估計又是「精準滴灌,定向寬鬆」那一套,利率不會有明顯且迅速的抬升,不過改變不了市場上缺錢的本質,僅僅是讓股市大跌變成陰跌而已。
2、估值過高
能消滅多頭的只有多頭。
樂觀的時候,市場會給估值滿打滿算,中途只要有一點景氣波動,其估值也容易雪崩。景氣波動對高估值的行業殺傷力有多大,可以看一看去年的半導體行業。
圖源:同花順
2020年的半導體,景氣度只能算中途有些波動,即使現在消費電子5G潮、國產替代並沒有預測的那麼強,現在的景氣度仍然很高。但去年3月份和三季度的估值下殺,仍然讓投資者很受傷,就算是現在這麼高的景氣度,半導體的大部分票還是趴在地下,搞得科創50指數半死不活。
一旦國外疫情得到控制,外貿走弱,消費低迷,龍頭企業營收不及預期,過高的估值就會引發基金搶跑,出現殺估值行情,市場將迎來普跌或陰跌。
少數有業績支撐的牛股會假摔意思一下;有業績支撐,符合未來產業發展趨勢的個股的會先行見底,調整幅度也會遠小於其他股票;至於被爆炒的無業績玄學板塊,只能自求多福。
長期投資的兩大方向
對於今年的股市行情,分析師們的主流意見是上半年漲,下半年跌,核心邏輯是現在沒有利空,疫情結束後大家都要欠債還錢,流動性收緊,引發股市調整這一套。
乍一看問題不大,但也有很多變數。例如今年的新發基金規模再上一個臺階;企業盈利符合預期,用類似去年7月份的盤整消化過高估值;拜登上臺後加大對中國的圍堵等等。
近幾年黑天鵝亂飛,這些東西誰也說不準,沉下心選個好公司穿過風風雨雨才是正途。
長期投資股市,老黃就一句話:抱緊大市值行業龍頭。
不要老想著抓黑馬,過去兩年多都沒漲的黑馬,全國上萬個研究員都沒發現,結果你一買進馬上暴漲,龍傲天小說都不敢這麼寫。
至於超額投資收益,是基於企業營收改善帶來的估值提升,主要來源於兩個方向:要麼是市場容量固定,原先不賺錢的行業,它熬出頭成了市場老大,可以賺到錢,例如海螺水泥;要麼是原先沒發展起來的行業,它進場早做了老大,賺市場容量擴大和份額提升的錢,贏兩次,比如特斯拉。
1、行業集中度偏低
我們選股也一樣,先找出未來集中度有待進一步提升的行業,比如餐飲業,休閒零食行業,市場規模都過萬億,但龍頭佔比不足1%。
圖源:天風證券
其他行業大家可以參考上面這個表,CR8代表該行業的相關市場內前8家最大的企業所佔市場份額的總和。小於50%的行業說明還有不少提升空間,逮著這些行業龍頭不鬆手就行。
2、行業景氣度向上
專業一點叫景氣度,樸素點就叫行業發展前景。行業發展前景廣闊,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代表蛋糕越做越大,行業裡的公司自然受益。
圖源:曾經的高景氣度行業
目前來看,半導體,5G、光伏和新能源車等行業的景氣度依然向上,判斷行業景氣度也有兩個簡單的標準:有沒有普通人能感知到的技術進步,有沒有引發你的消費衝動,符合這兩個條件基本就說明這個行業景氣度不錯。
投資的核心要義是順應市場經濟的規律。
今晚就先跟大家聊這麼多,涉及具體的宏觀分析方法、行業研究和選股策略,老黃以後會慢慢跟大家嘮,記得點擊分享、關注、在看、點讚埋單,財經大排檔隨時歡迎~
晚安,請慢用。
點「在看/點讚」支持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