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政府由於怪異颱風「納莉」來襲,9月17日和18日都宣布不上班不上學,但大多數的臺北人卻不能在家好好享受「颱風假」。
由於「納莉」行進速度異常緩慢,夾帶的強風豪雨很快就使北臺灣各地的降雨量破記錄。連續一天兩夜,風雨拍打記者辦公室和住家臥室玻璃窗的力道,就像洗車中心的水花衝刷擋風玻璃般有勁。這樣的雨勢超越了臺北市地下水道的排洩能力,加上基隆河漲潮,倒灌的河水非但不能使雨水流入海中,反而逆向侵吞了臺北市8個抽水站,使得水位不斷上漲,最終衝出臺北鬧區的路面。
在9月17日上午10時以前,從臺北火車站前的忠孝西路往東一直到市政府和世界貿易中心所在的忠孝東路六段,寬敞大道嚴重淹水的情形被《聯合報》記者形容成「忠孝大河」。忠孝東路三段和四段(俗稱東區)是臺北最高級的購物區,最嚴重時也一度淹到大腿部位,《中時晚報》打出這樣的新聞標題:「東區變水都,繁華成泡影」。一位受日本教育的「歐吉桑」(老伯)覺得那濁黃色的水流,顏色很像「味噌湯」。
就連許多機關群集的博愛特區也不例外,凱達格蘭大道上的積水幾乎要漫進「總統府」。陳水扁要出外察看災情,不坐裝甲車還寸步難行。
這次的颱風也使臺北大眾快捷運輸系統(簡稱捷運)難逃「劫運」,積水淹沒了橫貫臺北市中心的南港線,使整條地鐵隧道變成大水溝,迫使捷運公司在前天上午8時宣布全線停止運作。
每天上班習慣利用地鐵服務代步的記者,只好改搭計程車。但來到距離辦公室約一公裡的杭州南路時,卻因為忠孝東路二段淹水而不能通行,只好下車徒步,順著路中央涉水前進,因為水位已淹及大腿,走旁道怕跌入水溝中沒頂。
平時就覺得在臺北開車要為停車位傷腦筋,這時更慶幸沒有這項累贅。許多汽車因為地下停車場淹水而「泡湯」,不然就是在大街上「隨波逐流」。於是許多人都把車停在快速公路的高架橋上或行人道上,而市政府交通大隊也網開一面,但只允許這種違規停車現象持續一天,到18日下午5時開始恢復拖吊。
臺灣電力公司多個發電站的發電機,以及電話公司的手機基地臺因為泡水而無法運轉,導致20萬戶家庭電流中斷,超過60萬個手機用戶無法通話。百貨公司、電影院、餐廳和許多24小時便利商店,都因缺電而無法做生意。在那些照常營業的便利商店裡,食品和礦泉水很快就被搶購一空。入夜的臺北,到處一片漆黑,開車人士更因為交通燈失靈而戰戰兢兢。
經過這次水災,臺北人大概不再認為「水」就是財。有穿鑿附會的民眾認為,陳水扁今年3次到氣象局,結果「奇比」、「桃芝」和「納莉」等颱風在不同地區造成慘重災情,可能與他的名字「水扁」有關。(《聯合早報》李氣虹)
編輯:全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