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偕越
最近和幾個上海的朋友聊天,他們特別焦慮,因為要幫孩子做暑假作業。
我們不信,一位朋友就發來幾張截屏,大家先感受一下,上海市小學二年級的在線暑假語文作業:
以下略去N道題
......
各位,題都看完了吧?
那趕快告訴我吧,這些題,你都會做嗎?
反正,我們是不會
我們的朋友——上海媽媽L女士說,馬上升三年級的兒子「完全不會做」。
而面對這些難度堪比高中語文題的暑假作業時,她自己也顯得「束手無策」。
難道全上海的小學生,在這個暑假,都在做「高中語文作業」?
近日,我們和L女士聊了聊,她認為,這種「超前學習」式的教育,會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疏遠。
—— 以下是L女士的口述 ——
看了兒子的暑假語文作業,我嚇了一跳。
我兒子馬上三年級,那天我看見他在做題,湊過去一看,發現了以下這些的題目:
程顥是哪個朝代的?是哪裡人?外界怎麼稱呼他?
第一眼看到這些問題,我自己都懵了。
這道題的答案是B,程顥不是河南開封人,而是河南洛陽人。
但我在想,這道題給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做,他們能駕馭得了嗎?
這種暑假作業,肯定不能讓才8歲左右的小朋友做,所以我就幫他上網查資料。
坦白說,對我們家長來說,這也是一個挑戰啊,碰到這種題,大部分家長都不能從容應對。
但後來一想,小學生的暑假作業,需要家長幫忙上網查,那這個作業還有什麼意義呢?
這讓我想起兒子之前的一件事。
我兒子平常喜歡拍拍東西,做做簡單的視頻,有一次他就報名參加一個科技活動,結果發現,這個活動需要紮實的物理功底,接著他很受打擊,很沒自信,就退賽了。
你說他這麼小個人,面對的是高中物理知識,還要以此做出創新應用,還需要「聲情並茂」地表演出來,還需要拍成視頻,真是太難為小朋友了。
類似的情況,不僅出現在語文題和科技競賽上。
Photo|RAWPIXEL
兒子二年級時,學校布置了讓孩子學英語繪本的任務。但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學了二年級的英文,孩子肯定認識不了多少字的,你讓他去讀繪本,肯定沒多少人能讀懂,這就需要家長有一定的英語基礎。
這就讓我們家長只能有兩種選擇:
要麼就不要去工作了,你自己一邊鑽研,一邊教小孩;要麼就是給他報個補習班,省精力,花錢就行。
除此之外,好像也沒有其他Option了。
但這些事情再離譜,也沒有兒子的暑假作業離譜:進入微信小程序,點擊對應學校、年級,每個學生就有一個屬於自己班級的號碼,再點進去,就要與「高中題目」過招。
小學生做高中語文題,確實是有點不可思議。
我想到了朱光潛,他曾寫了12封信給青年,第一封信中,他就建議 15歲以下的朋友,不能光讀課本和講義,但也不能瞎讀課外書。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潛/開明書店/1929
「你在學校裡終日念講義看課本就是讀書嗎?講義課本著意在平均發展基本知識,固亦不可不讀。但是你如果以為念講義看課本,便盡讀書之能事,就是大錯特錯」
「十五六歲以後的教育宜注重發達理解,十五六歲以前的教育宜注重發達想像。所以初中的學生們宜多讀想像的文字,高中的學生才應該讀含有學理的文字」——『朱光潛:寫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我在想,如果整個上海的小學生,全都在做高中難度的題,並且都會做的話,那才更可怕。
這背後體現的是一種焦慮,很多家長都有的焦慮。
兒子上幼兒園時,我們當時有個家長的微信群。加入後沒過多久,我就自己退群了,為什麼?因為你會發現,功利性的的家長太多了,比如他們經常會討論,我女兒長大要考北大,我兒子將來畢業了,要去某某公司,要賺很多錢。
這種話看多了,我覺得特別難受。
為什麼難受?因為大家都太急了,人和人之間距離感太強。
Photo|偕越
我最近在看錢穆的《中國歷史精神》,他在書裡提到:
「如果教育專講知識和職業,對社會必然會發生兩大影響:一、是使人與人之間逐漸的分離......二、是叫人與人盡成為比賽」
這個其實蠻容易理解的:
知識性、功利性、可供量化的東西,對社會其實不見得有什麼好處,因為他只會促進競爭,只會拉開人與人之間正常的距離。
錢穆談到的這個問題,其實50年、70年前就已經有了,太注重知識的比拼,會激烈的社會競爭,會讓人越來越崇尚這種競爭。
我聽過不少小孩的家長說,上海的高中錄取率只有50%左右,這在無形之中,讓競爭意識提前了,滋生了家長的焦慮感。
另一方面,我們現在又是不愁上大學的。
我記得我高考那年,國內的大學已經在擴張了,那年的錄取比好像是59%。
現在?你能上高中的話,基本上也能進大學。
這也造成了一個現象:
小時緊張,大時放鬆,甚至如今的大學生活就像「度假」一樣。反過來,很多大學也沒有搞清楚,自己到底要教出什麼樣的人來。
1938年,巴黎一所學校的學生從操場上的巨型地球中學習地理。Photo|Pinterest
前段時間我看了《十三邀》,許知遠採訪許倬雲那期。
許倬雲說到了一點:現在很多年輕人,其實並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理想是什麼,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追根溯源,這其實是功利性、知識性教育、超前教育造成的一個結果。
很多人會問我,作為家長,你會焦慮嗎?
我其實真的不焦慮。
就算兒子未來考不上高中了,那麼他也肯定有自己的選擇,他就做苦力的話,可以啊,你把身體養好就行,你自己開心就可以了。
所以我目前只給他報了一個武術興趣班,強身健體、磨練意志。
我們家住在上海市郊,一個好處就是,孩子可以天天和自然打交道,我們可以經常去郊野公園。
有時候我都覺得,二年級的小朋友,學校你就別給他布置什麼作業了唄,去郊區的樹林裡跑跑步,找找青蛙,這些多有意思。
去年5月,我去了趟挪威。
當時有個挪威人跟我說了一句話,我到現在都還記得。
這句話的分量,遠超各種課外補習班,還有那些超綱的語文題:
「假如我們與土地沒有親密的溝通,那麼同理心也將隨著時光的推移,而消失殆盡」
採訪 / 撰稿 / 編輯
馬舍博
圖片編輯
偕越
視覺 / 排版
巢知風
「知形」原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