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自《觀察者》網的一篇有關《南京日報》刊文稱讚仙林街道辦貼心服務居家隔離外籍人士的微博引爆了輿論場。
我也是好奇作祟想看看原文到底是什麼,以至於《南京日報》官方微博不得不開啟了評論精選。然而,當我再去翻看時原文已經404了,《南京日報》官網第A03版「落實』防疫+』 奮鬥奪取雙勝利」相關網頁也已無法顯示。
這篇文章到底說了什麼以至於引起如此大的風波呢?回頭翻看了網友們留下的記錄,我想引起廣大網友憤怒的大概就是以下幾件事吧:
1、老外一次只買4片麵包,確保每天吃新鮮的,我們就每天送上門;
2、老外要喝桶裝純淨水,一次性購買了4大桶,我們就幫他一桶一桶從小區門口扛到樓上;
3、有一位外國友人買了大件物品,沒有電梯,我們硬是派了兩個人抬上4樓、送進家裡;
4、有個小年輕老外酷愛淘寶,我們有一天幫他送了20多趟快遞;
5、老外的高中生兒子過生日,同學把生日禮物送到了家門口,孩子並未出門,覺得很委屈。第二天一大早,街道同心園園長郝智慧立即帶著生日蛋糕上門,疏導老外小夥子的委屈心理。
……
我想任誰看了這幾件事情,聯想到去年的南京地鐵事件,再對比一下國人的待遇,都會義憤難平吧!
但是,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儀之邦,向來講究禮尚往來。回頭去看南京的歷史,國外友人對我們的幫助亦是不少,尤其是在1937到1938那個灰暗的年代:
曾經的西門子商人約翰·拉貝,在南京大屠殺期間擔任南京安全區主席,他們建立的安全區挽救了25萬人的生命,並留下了一份精神遺產《拉貝日記》;
時任南京江南水泥廠代理廠長德國人京特博士以及丹麥人辛德貝格在南京棲霞山及江南水泥廠建立的難民營挽救了近5萬人的生命;
美國傳教士明尼·魏特琳在擔任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委員會委員期間,挽救了上萬名中國姑娘的生命;
美國醫生羅伯特·威爾遜在南京鼓樓醫院期間,曾往自己身體注射激素以支撐自己完成手術,救治傷患,他的日記也為對日軍的審判提供了重要證據。
類似的人物事跡不勝枚舉,我想此次網友們的憤怒是來源於內外的區別對待吧!畢竟我們中國人的傳統「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在中國的外國人總顯得高人一等,而當地公職人員也生怕因自己的疏忽惹出外交上的麻煩,畢竟他們只需要對上級負責就行。因此在對待外籍人員的事情上總是格外的小心,此次被人質疑「老外」們享受的是超國民待遇也就不奇怪了。
面對網友們沖天的怒火,估計南京當地也受不了了,這不,南京仙林街道辦出來回應了:
不知道在南京居家隔離的小夥伴兒們之前有沒有享受到相應服務?如果在之前你沒有享受到,或者不知道有以上買新鮮麵包送到家、送桶裝水上樓、送快遞到家等服務,那麼恭喜你,從現在開始你都可以享受到了哦!
由此來看,有些新聞爆出來還是有好處的呀!?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寒泉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