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校——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2021-01-09 來看高校

#四川高校#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是四川省與氣象局共建,四川重點發展的省屬普通高校。學校創建於1951年,1956年改制為中央氣象局成都氣象學校;1978年升格為本科院校——成都氣象學院;2000年學校由中國氣象局劃轉四川省,更名為成都信息工程學院;2001年原隸屬國家統計局的四川統計學校整體併入;2015年更名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有55個本科專業,1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8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在校有20000餘名本科生和2300餘名研究生。有專任教師1200餘人。特色專業有大氣科學、電子商務、電子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

學校共有航空港和龍泉兩個校區,佔地2000餘畝。航空港校區地址: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經濟開發區學府路一段24號,龍泉校區地址:成都市龍泉驛區陽光城幸福路10號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的二本錄取線比四川省的一本線要高几分。一本比一本線高20分左右。普通本科錄取線如下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的二本是四川省收分最高的二本之一,可以說是二本中的第一梯隊。歡迎報考。

相關焦點

  • 四川省內知名高校,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和西南科技大學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和西南科技大學在四川省內知名度都很高,兩所學校都是四川省內知名高校。兩所學校雖然都是以理工科為主,但是教研方向並不相同。成都信息工程大學主要是以氣象為主的高校;而成西南科技大學則是以材料為主的大學。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舉辦第五屆王者榮耀四川校際聯賽分賽
    12月2日,由騰訊官方主辦的第五屆王者榮耀校際對抗賽四川區域聯賽第三場分賽,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航空港校區正式拉開帷幕。據了解,此次參加比賽共有來自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四川傳媒學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成都理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等6支代表隊參加。
  • 四川省重點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和西華大學
    西華大學,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是四川省屬重點大學。學校始建於1960年,時名四川農業機械學院。1972年更名為成都農業機械學院。1983年更名為四川工業學院。2003年,四川工業學院與成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綜合性大學西華大學。2008年四川經濟管理學院併入。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兩者還有多少差距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辦學歷史:學校創建於1951年,1956年改制為中央氣象局成都氣象學校;1978年升格為本科院校——成都氣象學院;2000年,更名為成都信息工程學院;2001年,原隸屬國家統計局的四川統計學校整體併入;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 每日大學課堂3-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氣象工程人才、統計工作者的搖籃】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是四川省和中國氣象局共建高校,被譽為「氣象工程人才、統計工作者的搖籃」!1978年,成都氣象學院(前身)我國兩所有名的以「大氣科學」為特色的院校,名字相近,且均為與中國氣象局共建高校:一所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一所是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 四川理科二本投檔線排名,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第一,成都大學第二
    可以看到在50個招生代碼中,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成都大學、西華大學這三所大學佔據了前三甲的位置,其中四川警察學院和西華大學以524分並列第三。成都大學在近期的各種排名中都比較亮眼。今年的理科一本線為529分,這其中有兩所超過一本線。在排名前十的學校中,主要以一本院校為主,只有少部分是例外。成都工業學院超過四川輕化工大學調檔線三分。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和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誰的實力更強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辦學歷史:2003年8月21日,北京市委、市政府決定由原北京機械工業學院和北京信息工程學院合併組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2008年3月26日,教育部批准正式設立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師資力量:學校有專任教師935人,其中61.12%具有博士學位,53.26%具有高級職稱;雙聘院士11人,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全國優秀教師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北京市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4人,北京學者3人,長城學者6人;北京市優秀教師11人,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8個,北京市教學名師14人,北京市屬市管高校創新人才15人,
  • 四川進步最快的大學:成都理工大學、成都大學!
    說起四川的大學,最先想到的就是四川大學。但最近,四川有2所高校竄上熱搜,成為黑馬,引來滿天驚訝。 第一所,是成都理工大學。 注意 作為非985、非211高校,成都理工大學卻擁有: 成都理工大學 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3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地質工程、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
  • 四川進步最快的大學:成都理工大學、成都大學
    說起四川的大學,最先想到的就是四川大學。但最近,四川有2所高校竄上熱搜,成為黑馬,引來滿天驚訝。第一所,是成都理工大學。在2020年中國校友會四川高校排名中,成都理工大學超越西南財經大學,位列四川省第4,躋身全國百強,引發爆議。
  • 四川省內知名高校,成都大學和西華大學
    成都大學和西華大學在四川省內知名度比較高,相對全省100多所「雙非」高校來講,兩所學校的實力也比較強,屬於省內實力派高校。不過,從建校史上來看,西華大學創辦於1960年;而成都大學創建於1978年,很顯然西華大學更為悠久一些,相對教研積澱也要更為豐富一些。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排名下滑112名,報考要謹慎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位於四川省會成都市,是四川省人民政府和中國氣象局共建、四川省重點發展的一所以氣象科技和信息科技為特色、工學為主體,工、理、管、經、文、法、藝協調發展的多科性理工大學。雖然有優勢專業,被成為 &34;、&34;,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幾年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這幾年排名不斷下滑。
  • 四川大學的醫學信息工程專業值得報考嗎?教育達人來告訴你答案!
    全國開設醫學信息工程專業的高校有32所,圖片數據是2018年醫學信息工程專業大學排名(16所高校):第一名:四川大學第二名:成都中醫藥大學第三名:重慶醫科大學第四名: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第五名:廣州中醫藥大學從排名我們可以知道:四川大學的醫學信息工程專業實力了吧,那可是全國第一啊!
  • 多所高校宣布成功更名,四川理工學院更名為四川輕化工大學,成都學院更名為成都大學...
    四川理工學院更名為四川輕化工大學近日,教育部致函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四川理工學院正式更名為四川輕化工大學。該校方面表示,「這標誌著我校正式以四川輕化工大學建制辦學,開啟了學校發展建設的新篇章。」根據該校官網介紹,學校是一所「三線建設」西遷的本科高校,於1965年響應毛澤東主席號召、周恩來總理批示,將原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的部分保密專業西遷至四川自貢建立西南分院,1979年更名為四川化工學院,1983年更名為四川輕化工學院,2003年四校合併組建為四川理工學院。
  • 成都大學:四川最有潛力的高校之一,值得報考嗎?
    成都大學是四川省一所知名高校,位於四川省會——成都市。目前,四川二本徵集志願仍在進行中,而相關考生可選擇的川內高校已經不多了,公辦院校更是稀少,其中成都大學正好仍有一定剩餘計劃。那麼,成都大學值得去嗎?成都大學2020高考收分情況如何?
  • 四川高校——成都工業學院
    #四川高校#成都工業學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舉辦的公辦全日制普通本科學校。學校創辦於1913年,是辛亥革命後四川省舉辦的第一所實業學校。學校曾先後12次更名,歷經四川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四川省立成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成都無線電機械學校、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等多個歷史發展階段。
  • 四川大學生網球賽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銀杏酒店管理學院舉行
    中國網5月24日訊(宋得恩)5月24日,由四川省教育廳主辦、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銀杏酒店管理學院承辦的2019 年四川省大學生網球比賽,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銀杏酒店管理學院舉行。此次比賽共有26所高等院校、330餘名運動員參加,分為普通高校高水平組、體育專業組、普通學生組。
  • 四川四所高校更名 川師成都學院更名為四川工商學院
    四川新聞網教育頻道5月8日訊(孫林馨)近日,本網記者獲悉,四川四所高校更名、升格、轉設成功,教育部正式批准成都信息工程學院更名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瀘州醫學院更名為四川醫科大學、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升格為阿壩師範學院、四川師範大學成都學院轉設為四川工商學院。2014年是院校設置「西部年」,教育部集中審批西部省區及部分國家部委申請設置的本科高校。
  • 四川高校入圍博士碩士申報名單出爐,成都大學還有機會嗎?
    近日,四川公布了入圍博士碩士申報名單。電子科技大學將再次衝擊新增自主審核單位,如果申報成功,成電將是繼四川大學後四川第二所自主的確定博士點和碩士點的高校。博士點方面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西南醫科大學、西華師範大學、成都大學將繼續申請博士點的通過。
  • 四川將建國家實驗室,川大西南石油等成都高校或受益
    這次全會明確要集中優勢力量,著眼國家重大需求,在幾個方向上來推進天府實驗室的建設,包括空天科技、生命科學、先進核能、電子信息等等。通過天府實驗室的建設,四川將爭創國家實驗室,這也是國家實驗室建設比較好的做法。」經過高校數據哥調研發現早在今年七月份,天府實驗室籌建工作專班第一次工作會議便已經在成都召開。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產業網際網路研究院正式成立
    12月5日,由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和CIO時代學院聯合舉辦的「2020中國智慧教育高峰論壇」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國際會議廳成功舉辦。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校長餘敏明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等教育創新中心主任李銘先後發表了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