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勢 Auto-First|牛小歐
如今跨界造車,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從去年開始,似乎跨界的廣度越來越寬,寶能、恆大這些房地產企業,甚至中國三大名酒之一的五糧液等看似與汽車產業「八竿子打不著」的企業都紛紛投入到這場造車運動中。
蔚來一直在燒錢 理想製造面臨考驗
網際網路造車算是跨界造車行業裡主力軍。其中最著名的應該就是蔚來汽車了。
2014年11月,蔚來由李斌、劉強東、李想、騰訊、高瓴資本、順為資本頂尖網際網路企業與企業家聯合發起創立,並獲得淡馬錫、百度資本、紅杉、厚樸、聯想集團、華平、TPG、GIC、IDG、愉悅資本等數十家知名機構投資。
兩年後,蔚來在倫敦發布了英文品牌「NIO」、除了全新Logo外,全球最快電動汽車EP9也迎來了首發亮相。2017年4月19日,蔚來攜11輛車亮相2017上海國際車展,這是蔚來品牌的中國首秀。
2018年9月12日,蔚來汽車在美國紐交所成功上市。2018年11月27日,蔚來汽車與江淮汽車舉行了萬臺下線儀式。雖然蔚來一萬輛的下線搶佔了市場的高地但蔚來汽車的質量仍遭受質疑,充電問題、續航裡程「縮水」、系統軟體不成熟、UI設計不夠優化等等產品性能問題仍然是眾人擔憂的焦點。至此,蔚來已先後投資了幾百億資金,但仍未見切實效果。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坦言:「造車是很燒錢的事,新創企業想要造車,200億是入場券。「
由汽車之家前總裁李想所創立的車和家,似乎和蔚來的誕生有些相似。今年對於車和家而言,也是意義非凡的一年。雖然在2018年10月車和家首款量產車型理想智造ONE正式發布;12月,又以6.5億元收購了力帆汽車的生產資質,這也就意味著車和家通過收購力帆汽車,一舉解決了資質問題。
但光鮮外表下,車和家也面臨著種種難題:原先規劃的SEV汽車項目被取消,生產線被改造另作他用;4月有媒體實地探訪車和家工廠,發現其廠房並未按期完工……等一些列問題都還有待解決,這對於車和家和李想來說都是不小的考驗。
五糧液控股凱翼
在這場造車洪流中,看起來與汽車最不相關的企業就要當屬五糧液了。但是很顯然,身份不相符也沒能阻止五糧液的造車夢。
2018年1月2日, 奇瑞汽車發布公告稱,將旗下品牌凱翼汽車51%的股權轉讓,價格為24.94億元,接手方為宜賓市汽車產業發展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和四川省宜賓普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普什集團」),各持50.5%和0.5的股權。奇瑞汽車只持有凱翼汽車49%的股權。而普什集團即是五糧液旗下100%控股的子集團公司,前身是五糧液酒廠的615車間。由此一來,五糧液便正式邁入造車行業。
而五糧液集團通過子公司入股的方式獲得完整的造車資質,這是對造車領域的一種試探,這種行為相對保守和安全。要知道,汽車不是想造就能造的商品,它背後涉及整個產業鏈。不但需要大量資金的加持、技術的成熟、更需要獲得生產資質。因此,跨界造車絕非易事。
恆大夢想成真 寶能入主觀致已滿一年
除了五糧液造車,房地產造車聽上去也像天方夜譚。但恆大和寶能雙雙入局,把這種空想變為了現實。
早在去年6月恆大健康以67.46億港元收購了香港時穎公司100%股份,間接獲得SmartKing公司45%的股權入主法拉第未來(FF)起,恆大就正式開啟了造車之路。
在與FF和平分手後,恆大並未停止對汽車的布局。1月15日,恆大集團旗下恆大健康發布公告,其以9.3億美元成功收購總部位於瑞典的全球性新能源智能汽車集團NEVS的51%股權。NEVS在瑞典擁有世界頂尖水平的電動智能汽車研發中心,其於2012年完成了對薩博汽車的收購。薩博是一家脫胎於軍用飛機製造的老牌歐洲高端車企;NEVS是一家總部位於瑞典的全球性電動汽車公司,致力於成為全球可持續的共享智能出行生態的領軍者。
按照許家印的規劃,恆大多元化轉型勢在必行,新能源汽車則是恆大高科技布局的重要一環.考慮到恆大已入股全球最大汽車經銷商廣匯,這意味著恆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已實現研發、製造、銷售的全產業鏈閉環。
而自2017年12月21日觀致汽車官方正式宣布寶能集團戰略投資觀致汽車起,一個以寶能為主導的新觀致就誕生了。如今寶能入主觀致已滿一年。
想當初觀致願意讓出股權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一直未能盈利。據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觀致汽車僅售出1.5萬輛新車,前兩個月累積銷售量更是慘不忍睹:只有2124輛,其中一月銷量為1217輛,二月銷量為907輛。
就在外界認為觀致已「窮途末路」時,寶能的入主為觀致帶來了新的活力和生機。在資金層面,寶能許諾將為觀致投入巨額資金——今年3月2日,在觀致汽車的經銷商大會上,寶能集團董事長姚振華承諾,從2018年開始,寶能集團每年將投入100億人民幣用於觀致汽車新車研發,連續投入5年。
寶能接手後,確實讓觀致汽車有所起色。據官方數據顯示,截止目前,觀致汽車雖尚未公布其12月銷量,但11月觀致單月銷量為7018輛,同比增長超100%,1-11月份銷量為6.1萬輛,儘管增長明顯,但是距離寶能為觀致提出的10萬輛銷售目標仍有很大的差距。
加之去年12月爆出的約40家觀致汽車經銷商聯合向觀致汽車廠家發函,列數觀致汽車存在的幾大問題事件以及汽車業內營銷高手蔡建軍正式離職觀致加盟愛馳等一系列事件不難看出,造車之路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好走。除了大量資金的注入,還要關注它背後的一系列問題。
格力造車處境艱難
格力在董明珠的帶領下一直在做著「不得已」的造車夢,而2018年對於鐵娘子董明珠而言卻異常艱難。
眾所周知董明珠推動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失敗後,個人聯合萬達王健林、京東劉強東等4家單位共同增資30億元,獲得銀隆22.388%的股權。其中,董明珠一人投資10億元,成為銀隆新能源的第二大股東。一切看似逐漸走向正軌,但更大的問題卻出現了。
2018年11月13日,銀隆新能源宣布,大股東涉嫌通過關聯交易侵佔公司利益金額超過10億元,並已起訴至法院及報案。此後大股東指責個別股東及實際控制人董明珠為個人私利,利用公司對大股東發難,目的在於「驅趕大股東出局」「打壓公司估值,爭奪控制權」。公司高層人事鬥爭迭起的背後,銀隆已經陷入風雨飄搖中。「銀隆真的就是窟窿」曾經一度看好公司前景的董明珠不得已發出了上述感嘆。
董明珠的造車夢從未停止,但如今看來,這條路的艱難程度比她想像的要高的多。
汽勢觀點
把現在的汽車產業比喻成婚姻的圍城再合適不過,同樣是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沒想進來,箇中滋味,只有自己才能體會。但汽車產業不同於快消及房地產行業,產業鏈和投資周期都很長,並不能短時間便看見收益,屬於極為「燒錢」的產業。而在汽車行業整體下行的大背景下,跨界造車的處境就更加艱難了。再套用股票市場的一句話:造車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聲明:本文由易車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易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