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洞是黃土高原上的傳統民居,一般大家都住這個。廣泛分布於黃河中上遊流域的各省、自治區,面積約60萬平方公裡,居住人口高達4000萬。當地人對窯洞的喜愛是外界人所難理解的,經常聽到來自西北黃土高原的同志誇說這種「穴居」如何的優越,那更是家常便飯。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介紹這種神秘的民居到底好在何處?
首先是結構與擺設,窯洞其實大都敞亮。窯洞一般長約7米,寬3.3米,高3.3米,一扇往裡開的門,窗子直達窯頂,屋裡亮堂堂的,臨窗的熱炕,長3米,寬2米,鍋灶連炕.,換著鍋臺的東牆是一張桌子,擺著鍋碗瓢盆等炊具。密內正面,中間擺一糊桌,上置鬧鐘,穿衣鏡、瓶花、茶具、酒具。左右各有一個箱架,上面各漯谷兩個裝衣物的木箱。靠著西牆,依次放著臉盆架,三個醃有白菜、胡蘿蔔的大缸,水缸,豬食缸,撰得整整齊齊的南瓜垛和一架縫紉機,正面牆上彩繪了一幅採自《西遊記》的神話敵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能驅魔降怪的孫猴子,顯然成了窯洞的守護神了,東西牆貼滿了年畫。窗戶紙上貼了各種剪紙。炕牆上畫了花卉圖案,這裡叫,"坑圍畫」。就連鍋臺牆上,也用油漆畫了幅神龕似的圖案,寫上「榮華富貴」四字,每次飯後女主人,總是用抹布把石板鍋臺和鍋臺牆擦得淨光鋰亮陝北的習俗,女主人一有空閒,便把鍋碗瓢盆、罈罈罐罐都擦得亮亮的,以獲得村裡婆姨們的讚揚為榮。只見兩米厚的窯頂上竟裁著兩棵棗樹和一根電線桿,這種石砌的拱窯是不怕壓的。越壓土越實,窯頂不滲水,密洞就越牢固,甚至窯頂的泥土,過了三年兩載,表土風化鬆了,還得鏟去,填上新土,再給碾得實實的才好呢。
這一帶的窯洞有三種。除了石砌窯外,還有用磚塊砌的磚窯,以及在土崖上挖出窯洞,安上門窗而成的土窯,從力學原理來說,石窯、磚窯自然更堅固 就是土窯,由於黃土土質結實,西北氣候乾燥,加上經常燒火做飯,拱形的土窯也是很堅固的。據說,唐初名將薛仁貴,是黃河邊的河津縣人,他當年住過的土窯,雖經1300年的風風雨雨,還保存至今呢不過,土窯年代久了,特別是雨水一多,難免會把一些土窯的門面衝壞。對此,老鄉的補救辦法是,素性將衝壞的門面削掉,把土窯往土崖裡再挖進一層就是了.而有錢人家則在窯頂邊沿接出瓦簷,以保護窯面和窗戶不被雨水淋壞。
窯洞的優點在於窯頂厚實,保溫隔熱,冬暖夏涼.同時,就地取材,施工簡便,造價低廉,再有,窯洞大都依山而築不佔用耕地,不破壞地形地貌,有利於保護生態平衡,因而引起國際建築學界的廣泛注意。
當然,窯洞並非盡善盡美 特別是我們見到的一些舊窯洞,又低矮又狹窄,小門小窗,洞內光照較暗。不過,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逐步提高,窯洞建築越來越美觀舒適了。比如,窗戶開得更大些,窯腿升得更高、更薄些。從前,窯壁向內傾斜的弧度太大,不便靠牆擺東西.現在垂直地砌上一大截以後,再砌拱彎,這樣靠牆能擺上大衣櫃一類的大家具了,無形中增加了窯洞的面積,此外,窗頂開設了氣窗,使密內空氣更清新了。
這是西北黃土高原所特有的現象,如果大家去這一帶旅行,每當聽到人聲笑語,雞鳴犬吠,或看到平地升起的炊煙時,你才恍然悟到是走在一個村子的街道上或打麥場上了。難怪古人描寫窯洞,有「車馬還從屋上過」的詩句,真是相當的有趣!
在現代追求豪華奢侈的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人可能不理解這種傳統的,「廉價的」小屋,為何還能讓陝北人如此熱愛。這種事也許沒有對錯,但是生活是自己的,大家應該少用嘴巴去幹擾別人的生活。並不是說大家發表言論是不好,而是要時刻警醒,有為自己的言論負責覺悟與勇氣。而不是像鍵盤俠那樣見風使舵,一副王八樣。不知道大家對於窯洞這種神奇的建築怎麼看呢,歡迎大家多多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