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左)和新竹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同為物理學家,兩人只差一歲。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綜合臺灣《聯合報》報導,近六十年後,為了共商建校百年校慶,北京清華大學校長
顧秉林與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校長
陳力俊日前首度在臺灣會面,暢談兩校的同與不同。
內外神似 兩校長一見如故
「我們一見如故!」北京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曾經來臺訪問七天,幾乎天天與新竹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見面。陳力俊流露南方人的溫文爾雅,顧秉林則有東北人的直爽豪邁。雖是初識,談起兩校未來、對學生的看法,想法不謀而合。
兩校校長背景相似。顧秉林與陳力俊同為物理學家,各是兩岸最受敬重的中國科學院與「中央研究院」院士;年齡也相仿,顧秉林只比陳力俊長一歲。
兩校校風共同點更多,校訓、校歌、校徽自不待言,發展路線也很相似:都先發展理工、再補足人文養分。另外,兩校不僅內在精神神似,就連「外表」也同樣傾國傾城,都是兩岸票選「最美大學」。
「一個學校潛在的精神文化,主導很長的歷史時期。」顧秉林認為,校訓、校歌是學校的「潛在的精神文化」,潛移默化中靜靜引領兩校。而如北京清華大學著名景點「水木清華」,雖然新竹清華大學人無緣目睹康熙御筆所提的「水木清華」匾額,但這四字仍深植心中飄散芬芳,成就清大幽美的校園風光。
兩校的相似點讓人驚嘆冥冥天意,不同處則讓人憂心臺灣的競爭力。陳力俊雖以「社會進化過程的早晚」為由,解釋臺灣學生不如大陸學生用功、有企圖心,但話裡聽得出擔憂。而北京清華大學投注在每個學生身上的經費是新竹清華大學的兩倍,陳力俊更直接點名「教育政策要檢討」。
優勢互補 可能性很多
兩位校長在接受採訪時都表示,兩校可以借鑑對方,優勢互補。
顧秉林謙遜地說,臺灣清華大學跨領域、學科的方向很值得學習,北京清華大學相較起來比較「固化」。這次來臺灣,同行的研髮長便到新竹清華專門研究這件事。
陳力俊則表示,北京清華大學的宏觀規劃,很值得效法。北京清華有美術學院、傳播學院、又有醫學院,一步步地擴充。但臺灣做這些事情比較困難。他說,世界上沒有學校像我們這樣,分開這麼久;卻因為同根同源,很能夠融合,還能夠互補。
陳力俊還透露,兩校合作的可能性很多,新竹清華現在準備與北京清華建立共同實驗室,期許做「東方的貝爾實驗室」。
針對兩岸學生用功程度的對比,陳力俊以其親身經歷說,我到北京清華,發現學生都在念書,圖書館、教室裡都是滿滿的學生、都在念書。「臺灣早期是這樣,現在不再是這樣」。
顧秉林解釋說,大陸學生確實特別用功。這跟經濟發展有關,我們百分之七十的人無法讀大學。
顧秉林還說,臺灣學生有禮貌、給人謙虛、好學印象,思想上比較活躍。
此外,臺灣即將開放陸生赴臺及採認大陸學歷,對此,兩位校長表示,「愈開放愈好」,「臺灣腳步太慢」。
新聞背景
1908年,在清廷駐美公使梁誠、容閎奔走之下,美國國會通過退還庚子賠款(約一千四百八十餘萬美元),全數用於中國留學生赴美之費用。三年後中美用這筆款項在北京創辦「清華學堂」,這便是北京清華大學的前身。1956年,臺當局「行政院」敦請在美的北京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返臺主持復校,誕生新竹清華大學。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