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4年第一次採訪三星公司以來,寰寰姐跟蹤報導三星13年之後,今年11月16日,我終於來到三星的韓國水原總部採訪。
其實不只是我有這個「終於」之感,所有中國科技行業的記者恐怕都有這一體會。就比如,在智慧型手機時代之前,就在三星手機與諾基亞等手機廠商在中國市場較量的十年前,很多中國科技記者都去諾基亞、摩託羅拉、愛立信等老牌手機企業的總部採訪過,但都沒有去過三星總部。最近這十年也同樣如此,搜索「三星總部採訪」這一關鍵詞,網上鮮見相關文章。
這次三星罕見地主動邀請包括寰寰姐在內的中國科技核心媒體採訪三星韓國水原總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三星集團對中國媒體「開放」的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至少三星邁出了開放的第一步。
但也不得不說,因為這是對中國媒體開放的第一步,所以在兩個整天的採訪中,參觀了對所有公眾開放的三星博物館、三星電子產品體驗館,同時也參觀了三星與首爾大學聯手的C-Lab創新實驗室以及三星手機的天線實驗室、聲音實驗室,並與可穿戴設備團隊以及三星Galaxy Note8設計團隊進行了採訪和交流,雖然對三星總部的全貌了解得還不是特別深入,但從中也能看到一些三星的新變化以及在新秘密武器上的思考。
而從中,更讓人思考的則是,三星的靈魂到底是什麼?
三星開始開放
能感覺到,這次中國科技核心媒體的三星總部採訪,是三星大中華區的多方努力,不僅在三星SIM博物館的大屏幕上高調地打出了歡迎辭,也開放了一些資源供中國記者們了解。
這其實正符合三星電子大中華區總裁權桂賢之前所說的,他接手中國區業務之後,第一任務便是加快改革進程,今天三星的競爭對手越來越多、實力越來越高,三星中國區需要變革。顯而易見,這其中也包括讓更多的中國媒體了解三星文化、採訪三星總部。
權桂賢以及今天三星的變化,不能不讓人想到此前的三星。的確,三星個很有意思的公司,以寰寰姐跟蹤13年的觀察角度來看,除了按部就班發布新產品、新手機,三星一直非常低調。
總體來看,對比其它高調的科技企業,能明顯感覺到,三星就是那種「悶聲發財」的公司。
當然,我們也能聯想到,三星今天的開放,也是審時度勢之舉。在中國市場,三星面臨的衝擊太大了,緊迫感太強烈了,正如權桂賢所說:「三星必須馬上提振中國市場,沒有再可以後退的地方了。」
三星的「狠」:控制全產業鏈還不夠
為什麼三星不像其它手機企業那麼高調,低調之中也能「悶聲發財」?
只看一個例子就夠了:去年三星手機在全球都遇到了寒冬,出貨量在下滑,但是,今年的第二第三季度,三星電子的當季淨利潤分別為97.06億美元和98.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別暴漲了89%和145%,連續兩季度成為全球最賺錢的公司。
原因很簡單,三星集團80%以上的利潤源於三星電子,而三星電子的核心收入並非是手機終端產品,而是手機產業鏈。今年第一季度,三星的半導體部門和顯示面板部門佔據了三星電子當季利潤的64%和13%。
某種意義上,三星手機賣出多少,並不能影響三星的財報數據,因為三星控制了從晶片到顯示屏等關鍵零部件的生產,也控制了電子行業的全產業鏈布局無人能出其右。
關於三星反周期法的投資、金融危機之後,當別人恐懼之際,三星卻大舉收購上遊企業的故事早已經人所共知,所以三星此前一直「低調」的本質其實也很明顯,就是底氣實在太強、技術實力太強。
就以這次採訪三星水原研究院來看,三星手機攝像頭的細節捕捉能力比對手強很多,也許在表層來看,對手手機的成像效果看起來更「漂亮」——天空更藍,但當把圖片放大之後,就能發現三星手機攝像頭能把遠處宮殿的窗戶格子都拍得一清二楚。
所以,不難看出的是,三星更注重的是「放大十幾倍之後仍然清晰」這樣的真正技術含量,而沒有追求表面上的「照片漂亮」。
某種意義上,這才是三星的更狠之處。就好比,雖然手機銷量並沒有影響三星財報,仍然大賺特賺,但三星已經開始痛下狠心進行變革。
三星的「狠」不在表面,而在骨子裡,更是對自己的狠。
走向AI和物聯網的新秘密武器
採訪三星總部期間,看到了不少三星的創新設計構想,但因為有保密原則,這裡不能寫得太詳細。就比如,三星的全息投影成像技術展示就很有趣,而在三星與首爾大學聯建的C-Lab裡,還看到了腰帶、鞋子等多種物聯網的創新設計。
在可穿戴設備的採訪中看到,IconX無線耳機可以貼合在人的耳朵上,在做運動的時候也不會掉下去,可以連接手機,聽手機上的音樂,長按兩次可以調換音樂。並且可以用Bixby功能是命令它,可以用聲音控制它。
剛在韓國總部領略到Bixby的魔力之後,11月21日,三星在中國正式發布了三星的人工智慧項目Bixby,這是三星人工智慧、深度學習以及UI設計三者結合的研究成果。無論是在韓國三星總部的體驗,還是在Bixby發布會現場的體驗來看,Bixby人工智慧助手比iPhone的Siri、微軟的Cortana、亞馬遜的Alexa和谷歌的GoogleAssistant都強大很多,它不只是語音助手,更是一個能讀懂用戶需求的機器人,能想你所想。
舉例來說,Bixby真正做到了解放雙手,用戶可以直接命令手機對朋友發送一條QQ消息,或者發送一條微博,甚至可以在語音操控自拍後,讓Bixby幫你直接發送到朋友圈進行分享,而這樣深層次和連貫的操作,其他語音助手並不具備。
從對三星總部的採訪來看,三星目前正在朝著AI和IoT(物聯網)的方向迅速發力,Bixby智能平臺正是這一思路的落地,而且Bixby已經可以實現對智能家居產品的控制,至少在韓國已經可以做到。
在AI、物聯網上,三星說得不多,但其秘密武器其實已經準備充分。
三星的靈魂——務實,太務實
手機智能AI,並非是三星首創,但三星集自己研發實力的Bixby一經推出,就秒殺了蘋果、微軟等競爭對手,這是技術實力使然。
對,這就是三星風格。正如當年當蘋果堅持iPhone4/4S的3.5英寸屏時,三星Galaxy找到自己的市場空間,SⅡ(4.3)、Note(5.3)一系列大屏幕產品,讓三星Galaxy成為可以與iPhone4抗衡的有品牌認知度的智慧型手機。
當然,這也開創了手機行業的大屏時代,後來連蘋果都不得不跟上,如一位拿著Galaxy Note手機的業內人士所說:「面對消費者,人性是最根本的。三星的大屏幕手機就是找準了定位。」
三星善於抓住蘋果的市場空隙,加速創新,並開創了大屏時代。但三星從來沒有標榜過自己是大屏開創者,無須多言,以技術實力賣掉更多手機、讓人記住三星,這才是最重要的。而今天,在採訪三星Galaxy Note8設計團隊時,我們更能看出的是,當大屏已經引領天下時,Galaxy Note8開始更強調細長化的單手握感,這其實都是對蘋果的顛覆,也是對消費者需求的感知。
徹底把握消費者的變化和需求,在手機尺寸的引領上,三星一直強於蘋果。也只有在今年,三星才發布了一個懟蘋果的廣告,而此前三星一直是低調的,只講自己的產品。
抓住市場機遇,迅速布局,形成對科技電子產業趨勢的引領和把控,這是三星之根;在技術發展上,注重本質,要麼創新要麼秒殺同行,這是三星之源。也許三星太過於創新也走了彎路引發了爆炸門,但三星的根和源仍在,而且仍在持續推進中。
雖然面對今天在中國市場的激烈競爭,三星在市場競爭層面上不夠與時俱進,但經過波折之後的三星大中國區也已經開始開放,更狠地接中國地氣,三星的整體氣質也更傾向於銳利。
沒有一個市場是由三星獨自開創的,但三星更善於把機會用足。無論是戰略上的抓住機會,還是從低調到高調的變化,可以看到的是,三星的氣質其實正在於務實——市場在這裡,需要如何調整便如何調整。也許,這才是大智慧。
更深一層來看,以三星一直的務實氣質,早已經形成了三星的技術能量,如Bixby的AI能力,這又「撞」上了黑科技產業時代。
所以,三星給中國科技產業的啟示也很清晰。從這個意義上說,三星與華為有相互學習之處。華為已經在學習三星的產業布局,而三星則需要學習華為手機在中國市場的接地氣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