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一方面援引專家指出,拜登政府在緬甸事務上面臨困境,即美國威脅的進一步制裁對緬甸軍方影響微小,緬甸軍方在很大程度上對這種美國單邊行動「免疫」;一方面又揣測,「中國非常樂意介入和支持緬甸軍方」,繼續擴大在東南亞的影響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從多角度「內涵」中國,《華爾街日報》在同一篇文章中採用了自相矛盾的說法。文章同時援引另一名華盛頓智庫史汀生中心「中國問題專家」,意有所指地稱,「中國的策略一直是,『無論誰執政,我們都將與之合作』,我稱之為中國的『道德靈活性』。」周二,美國國務院則正式將緬甸政局變化稱為「政變」。而在此之前,其他美媒1日已經分析過拜登政府對是否使用「政變」一詞的糾結,同樣不忘拉中國「出鏡」。當時,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紛紛發聲,基調一致地譴責緬甸軍方「非法拘留」翁山蘇姬等人的行為。但美國的表態與英國、歐盟等國有著關鍵性差別。2月1日,泰國曼谷,居住在泰國的緬甸人舉行示威活動,手持緬甸領導人翁山蘇姬的肖像,抗議軍方扣押翁山蘇姬等人。圖自澎湃影像「政客」新聞網(Politico)等美媒指出,儘管白宮、美國務卿、拜登本人相繼就緬甸局勢發表聲明,但之前都未將緬軍方行為稱之為「政變」(coup)。根據美國《對外援助法案》規定,如果一個國家發生「軍事政變」或任何通過政令「廢黜民選政府首腦」的行為,美國就必須限制對該國家的援助。而白宮內部人士對緬軍方採取行動的時機「十分不滿」,一定程度上是由於負責東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等高級官員還未就任。更為重要的是,拜登政府面臨一個兩難局面——如果將緬甸局勢定義為「政變」、切斷對緬甸的援助,恐將緬甸推向中國;可若置之不理,便違背美國所謂「推動緬甸民主化進程」的承諾。
有知情人士透露,鑑於以上各種原因,美國乃至白宮內部對於如何應對緬甸局勢看法有異。在拜登政府猶猶豫豫之時,對於緬甸軍方扣押國務資政翁山蘇姬、宣布其政黨去年11月選舉結果無效,並將在緬實施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等局勢變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日即明確表示,「中國是緬甸的友好鄰邦,我們希望緬甸各方在憲法和法律框架下妥善處理分歧,維護政治和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