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體會怎樣寫 這個例子告訴你
在第247講(詳見《臺上三分鐘,門道在其中》),我以本單位的兩個座談會發言為例,就怎樣在短短3分鐘內讓發言出新出彩(說是「一鳴驚人」可能有點兒「過」),傳授了一些心得體會,頗受讀者歡迎。
今天,我再以自己新鮮出爐的一篇發言稿為例,繼續現身說文法,說一說怎樣做好5分鐘的發言,怎樣寫好學習體會。
從3分鐘到5分鐘,看起來也就是「分分鐘」的事兒,但多了兩分鐘,就意味著寫成稿子,可以多出500字左右的容量。按照每分鐘200—250字的語速,全文可以寫到1000—1250字,篇幅不算小,完全可以「螺螄殼裡做道場」。
我的這次發言,是在本單位的中心組學習擴大會上,主題是紀念習近平總書記視察GX兩周年,內容是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視察時的重要講話。按照學習安排,我和另一位班子同事作重點發言,他先談,我後談,每個人限時5分鐘。
接到任務後,我是這麼構思的——
第一,學習總書記重要講話,既要全面系統學,又要突出重點學,這就要求我的發言有面有點。有面無點缺深度,有點無面視野窄。所以,這篇發言稿應當從面上切入,在點上深入,先概述總書記講話的全貌,再就某一方面的學習體會重點談、深入談。
第二,聚焦與本職工作密切相關的內容來談。總書記的這個講話,講了5方面內容。其中,「紮實建設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這方面,與我所在單位的職能職責密切相關,這就是我要深入下去的「切口」。
第三,我是第二個發言,要避免與第一位發言的同事「撞衫」,除了語言不同,發言的角度、稿件的形式最好也有所不同。按照「由大到小謀篇,由小到大行文」的規律,先要解決角度問題。我認真琢磨了一番,決定分三步走:一是切蛋糕。先概述總書記講話全貌,把「蛋糕」畫出來。然後迅速切出一小塊,把筆力集中到第五個方面,著眼整個蛋糕來看這一塊。二是拉關係。總書記講話的第五方面,一共開了3條。我要運用系統思維,談一談這3條之間的關係。三是撈乾貨。總書記在講話中,既下定義、講道理,又擺情況、給對策。限於發言時間,我僅就總書記教給我們的方法來談,把「乾貨」撈出來。這是一種層層深入、剝皮見瓤的寫法。角度一定,發言稿的行文方向、主要內容大致也就定下來了。
接下來琢磨形式。發言也好,寫文章也好,要讓人聽明白、記得住,就要邏輯嚴密、條理清晰,撮要分條是常用的方法。也就是「一是、二是……」,拉幾條來講,把觀點句用作小標題。我估計,前面發言的同事也會採用這樣的方法。我的發言,在形式上要與其不同,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把觀點序號放在每個部分的後面,說「這是我的第N點學習體會」,這樣可起到收束的作用。寫文章,開頭和結尾是最重要的;每個段落也是一樣,第一句和最後一句是最重要的,一個是「起」,一個是「收」,位置重要,作用也重要。
最後琢磨講什麼話,怎樣講出新話。學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歷來強調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我反覆研讀總書記的這個講話,先是注意到總書記把領導班子比喻成一個地方、一個單位的「火車頭」,從思想政治建設、專業化建設、民主集中制建設三方面作出了具體指示。這三方面是什麼關係,在「火車頭」中發揮什麼作用呢?順著這個思路,借鑑總書記作比喻的方法,我想出了這麼一句話:「思想政治建設可以說是定向系統,專業化建設是驅動系統,民主集中制建設是讓各個部件協同作用的控制系統」。
接著,我又聯想到毛澤東同志打過的一個比方。
1939年夏,根據抗日戰爭形勢發展的需要,中共中央決定將陝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延安工人學校、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等四校合併,成立華北聯合大學。7月7日,華北聯合大學舉行開學典禮,校長成仿吾請毛澤東給師生做報告。當時,中央決定將華北聯大遷到抗日根據地去辦。出發在即,毛澤東發表即席講話。講話過程中,他用古典小說《封神榜》裡的一個故事作比喻,說道:當年姜子牙下崑崙山,元始天尊送他杏黃旗、方天印、打神鞭等三樣法寶,姜子牙用這三樣法寶打敗了所有的敵人。今天,你們也要下山了,要去前線跟日本侵略者作戰,我也贈你們三個法寶,這就是: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
想到這個故事,我就想,思想政治建設、專業化建設、民主集中制建設,不也正是總書記送給領導班子的三樣法寶嗎?講道理不如講故事,一個故事勝過一打道理。何況,參加學習會的都是我的同事,都是ZZ工作的內行,沒有必要講大道理。
想明白這些,這篇發言稿就基本成型了。最終,我寫了1118字。按我的正常語速,完全能夠從容不迫地在5分鐘內念完。
開會的時候,我一發完言,坐在旁邊的一位同事就悄悄說:「厲害!說5分鐘就5分鐘,一點兒也不超時!」
散會的時候,另一位同事對我說:「你的發言特別好,讓人耳目一新!」(1867字,2019年4月20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