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房間這事情,好像擅長的人就是擅長,不擅長的人就是蒙圈的。但這跟天賦沒關係,這跟家庭教育有關係。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收拾東西這事兒是個非常龐大的系統工程,靠自己一兩下子的領悟能力,根本沒辦法完成。因為這得有成百上千件的物品的進和出、一次性歸位,以及無數次歸位。
這是一個系統啊,要是沒有系統的教育和培訓,根本沒辦法掌握。有的家庭中,有人在科學的教孩子這一套,有些家庭中,不教這個。所以,對於不教的家庭,這一套總是掌握不好的。
我家是那種不教孩子做這個的家庭。我哥和我都非常的不擅長幹這個,所以後來我們自己生活的時候家裡都是很亂的。不是不想收拾,而是這個工程驚人的浩大,對於沒學過的人,根本不知道怎麼做。
這不是我爸媽做不好,我父母家收拾的溫馨整潔,他們比較擅長。但是他們因為自身比較深層次的原因,除了指責我們亂丟東西之外,其實並不用心教我們怎麼收拾東西。
這就很難辦了,對吧?不過還是有補救措施的,就是閱讀。
最近讀了幾本書。第一本是Laura Leist寫的《Eliminate Chaos:the 10 – Step Process to Organize Your Home & Life》,講了如何系統化的解決收拾房間這個問題。
第二本是《Country Living:Storage Style》,這其實是在講家庭美學的一本書,顏色、質地、風格的搭配等等。
另外還有一本日本人佐原美和的書《鼓起勇氣,開始整理》,講的是囤積的問題。
這其中Laura Leist的作品就解決了如何建立家務系統的問題。建立系統是一個一代代隱秘相傳的故事。
那些擅長收納,又真心希望子女掌握收納技術的父母,把系統的方方面面告知兒女,從日常生活中,讓他們掌握了系統設置和運營維護的方法。而不知道這些的人,只是看著無窮無盡的物品發呆、奔潰、抑鬱。
下面來根據最近一段時間的閱讀和實踐來講講,怎麼做。我當然也是剛開始做這個,做的不是太好。但是,一個是我剛感覺到有點入門,很想寫一寫。
第二個是,很多人雖然做的很好,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做的這麼好的,他們接受教育的方法不是通過高度抽象的系統性學習,而是因為日復一日沉浸其間、點滴積累。
這就是為什麼雖然我認識好多收拾東西很厲害的朋友,但是她們好像真沒辦法教我怎麼做。
現實中的收納工作可以分為三部分,整理舊系統、建立新系統和維護新系統。
我的舊系統就是沒有系統,或者說隨意亂丟亂塞的系統。整理舊系統,就是指整理亂糟糟的現在的家。建立新系統,就是指給留存物品設置指定位置。維護新系統,就是日常維護、歸位等等工作。
下面1)- 5)步是在說怎麼整理舊系統,6)- 8)步在講怎麼建立新系統;9)在說怎麼維護新系統。
1)評估工作量:可以將整理工作拆分成廚房、客廳、臥室、衛生間這樣,分別處理;拿出單個的一塊評估工作量。
2)預計單個模塊的整理時間,比如廚房整理時間,比如10個小時。確定具體時間,比如說星期六上午5小時、星期天上午5小時這樣。具體行動時,根據情況可以進一步拆分,比如拆分成先整理某個碗櫃之類的;
3)分配待整理區域比如廚房的整理空間(比如地板、客廳)及整理用具(比如幾個紙箱子)之類,作為放置待清理物品的場地。
4)開始歸類:將物品分類整理,把所有的餐具放在一起,刀叉、調羹、筷子等;把所有的調味品放在一起;把同類食品放在一起;諸如此類。
這些都整理出來,放在收納場地。放在收納場地的原因,是因為有可視化的效果。
5)清理:把多餘的物品扔掉,比如說過期食品、不必要的東西等等。
清理的過程,因為將相似的物品放在一起,還可以通過可視化的方法看出自己的物品的存儲量有多少。
比如有一次我發現家裡囤的早餐可以吃上兩三個月,但實際上,我們逛超市的頻率是非常高的,這個速度囤下去的後果,就是家裡必然會出現大量過期食品。其實確實已經發現家裡有很多過期食品了。
6)給物品指定位置:比如說早餐類食品放在一個柜子裡,這樣日常就可以看到自己到底有多少同類食品。
每當看到家裡有兩個月的早餐的時候,買東西的時候就會有意識的想到,還是不要再不停的買早餐食品了。
同理,麵條啊、肉類啊,都歸類放在一起,就能看出自己根本吃不完,都是要扔的。每天想著指定儲物櫃塞得慢慢的樣子,買的時候就會理智了很多。
7)購買收納容器:根據實際情況購買收納容器,比如說調料轉盤啊、儲物櫃啊、整理箱啊,包括增加立體空間利用能力的一些器具。
8)將物品放置在指定位置:清洗用具放在水槽下啊,調料放在調料櫃啊,零食放在特定的地方啊。
將同類物品放在指定位置,其實就是建立一個系統,讓自己知道東西應該放在那裡。我們有時候不收拾東西,並不是不想收拾東西,而僅僅是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就算了。
為了方便自己記憶,可以在歸類物品的柜子上貼好標籤,比如調料、餐具、飲料、零食這樣。自己和家人都知道東西該放在那裡,這樣就降低了所有人維護系統的難度。
9)日常維護:知道東西放在那裡,就可以在日常基礎上,將東西歸位。
其實人是有感覺的,每當物品的擺放不符合秩序和美感的時候,我們心中都會湧起一股煩躁。假如工作量不大,大多數人會乘著這股煩躁的動力把東西扔掉或者歸位的。
工作量不大的前提是知道東西該怎麼處理,所以如果歸位系統設計的比較親民,比如有明確又好找的指定位置,那麼工作量不大,容易實現。
如果雖然看上去工作量不大,比如就是把一件衣服收起來,但是家裡二十個柜子,根本不知道應該塞哪個柜子,那麼分辨二十個柜子功能的工作量還是巨大的,所以會引人崩潰。很多人就會因為這個原因,乾脆不收拾了。
讓家人參與到系統整理的過程中,爭取他們的意見,這樣日常維護大家也都知道東西應該放在那裡。家務是一件系統性工程,非常浩大,我們要意識到這一點,並想辦法降低這個事情的難度。
有些朋友從小就被以正確的方式教會了這套系統,所以自然的就做的很熟練。但是也有很多人,比如說我,並沒有被耐心細緻的指點過,所以,這麼涉及到成百上千物品的一件工程,遇到了就經常是有崩潰感的。
其實關鍵只是在於,建立這個系統、理解這個系統,維護這個系統。
看到無數的東西,沒有經過科學的訓練,每個人都是會懵的。我們可以用拆解、定位、維持的方法來科學的解決這個問題。
這當中,第一遍最是辛苦。但是建立好科學親民的系統之後,這個系統就可以維持下去,難度並不大。
建立科學親民的系統的方法,就是都拿出來,看看自己都囤了多少,把不需要的都扔了。然後把相似的東西放在一起。再給這類東西指定合適的位置。
為各類東西指定好位置之後,我們就建立好了一個系統。想辦法讓大家都了解熟悉這個系統,包括一起建立系統、在容器外面貼上標籤說明存儲等物件等等。之後,就是共同進行日常維護工作。
家務系統真的是兒童學習的好機會。你看有這麼多系統學的問題,也有存貨管理的問題,比如家裡有多少東西,要買多少東西,也是培養數字概念的好機會。
而且還涉及家庭理財,一個囤東西的人,必然浪費了很多錢在過期食品、不能穿的衣服上。
建立系統的過程,更涉及到想辦法拆解問題、解決問題、分配時間,培養習慣等等方面。
家務教育是如此重要,但是有時候我們並不是真的用科學的方法在教育和被教育呢。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涉及到了自我認知這個領域。父母是否有未被撫平的創傷,阻止了自己用科學的方法讓孩子愉快的參與到家務中來?
我們有時候還沒有想清楚人和物的關係,所以積極的去買,而消極的去扔,而不知道其實囤便宜貨也是導致浪費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囤積物品付出的寶貴的空間,對我們的金錢和福祉都是一種浪費。
當然,一切都是可以改進的,畢竟我們都是成年人,都是可以想辦法的。認識內在自我的過程,也是改善外部世界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