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風窗的一篇文章火了,其《不孝有三,不考公為大》文章中提到:很多年輕人都是被父母逼著考公,他們並不是真正的快樂。
對此,網友們是怎麼說的呢?
看看評論區,有些年輕人就是不講武德~
「希望你們都別考,讓我早點上岸。」
「求求你們使勁反抗,不要聽從父母的意願安排,你們要有自己主宰的人生啊!跟著自己的心心走(然後把崗位留給我這位自己想考的吧)!」
有人認為,父母想讓兒女去考公務員,不是沒有道理。
「我怎麼覺得在企業工作還沒公務員掙得多,單公積金一項,跟公務員就沒法比,而且三十五歲以後被淘汰的概率,比公務員高了不知道多少倍,父母的考慮不是沒道理啊。」
「國考結束,和朋友說起了這個問題,滿滿的心酸。父母那一代人經歷了改革開放之後大規模的裁員下崗潮,於是想讓子女穩定一點,不再有朝不保夕的危機感。而那些揚言走出舒適圈,去拼去闖的年輕人,多半也是未經社會毒打、不諳世事。」
沒有人能逃得過「真香定律」,這飯真好吃!而且很多年輕人大概對公務員的工作有些誤解?
「我以前也不覺得好,上岸後感覺真香。」
「枯燥單一的工作內容、一眼望到頭的未來和平淡的生活。我是體制內的,我想說,真的不是這樣。都2020年了還有這種誤解,等真的進了體制內就知道了,工作和生活都是自己過出來的,自己是什麼樣,工作就是什麼樣。」
「真的沒辦法,在企業待了四年做了四年銷售,雙非本科邊緣專業。畢業第四年無心插柳上岸,生活整個人都清爽了,不用想著怎麼考慮業績、出差和陪酒。有時候想想我就個普通人,在外頭或許也是碌碌無為,考編還可能老有所依吧。」
所以想考公的人們,到底是了為什麼,為什麼想進入體制內?
北京大學發布的就業報告顯示,2019年校本部共有2822名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籤訂三方協議,其中到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的畢業生比例為49.79%,去國有企業的佔27.14%。也就是說,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入體制。
《2020應屆畢業生春招求職報告》也顯示,有近四成2020屆應屆畢業生傾向於考公務員,「考公務員」成了2020屆應屆畢業生熱門的選擇之一。
也許,我們能從南風窗的一項投票結果中,找到人們想考公的蛛絲馬跡:
有26%的人是聽從了父母的安排;有43%的人是工作後想考公的;有10%是跟風考公的;有12%的人是把公務員當成自己的理想工作;還有人是懷揣著家國情懷、發展建設家鄉的信念,選擇了考公。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也曾經就體制內外各自的優勢進行過一輪調查,從調查結果來看,受訪者認為體制內最大的優勢是「穩定」,佔比為69.3%,其次是「福利待遇高」,佔比為66.3%。
除此之外,工作壓力小、隱性收入誘人、社會地位高等因素,也是受訪者傾向於體制內崗位的一部分原因。
當然,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就業環境,人們的選擇也會有所不同。這或許只是人們趨利避害、市場理性下的一種自然選擇罷了。
那麼,你是為什麼選擇了考公務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