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和鄰居小美聊天,她說了一件讓我唏噓不已的事。
她的生活由美滿到艱難,竟是因為老公賭博,再精確點說,是源於一次賭博中的心存僥倖。
幾年前,老公的小公司業務發展越來越好,興致一來,老公和哥們約著去澳門玩一趟,小美很高興,可以讓老公給帶包包了。
沒想到,哥們回來了,老公卻被扣在澳門賭場。要湊夠200萬去贖人。
當時身上帶的50萬都輸了,老公急紅了眼,沒有及時止損,而是心存僥倖,冒險想賭一把大的翻本賺錢,誰想翻了船。
公司的周轉資金沒了,還有100萬借款,生活陷入困境,全職太太小美也開始工作,賺錢還債,到現在也沒緩過勁。
心存僥倖是最大的禍根。
心存僥倖,是寄託於概率事件幸運地落到自己頭上。
小事情可以玩個心跳,成不成影響不大;大的事情就不能心存僥倖了,因為一旦不幸落在自己頭上,可能就此落入深淵,翻身也上不了岸了。
小人物心存僥倖的不良後果只會讓自己的生活陷入糟糕的境地;大人物心存僥倖的不良後果則會影響大多數人的命運。
《資治通鑑》裡就記載著這樣的小故事。
《資治通鑑》是史上第一本編年體通史,記載了上百位聖賢的處世哲學、巧辯之道、辯證之法、王道思想。。。。。。
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鑑》是目的,是「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通過古代聖賢的故事,從他們的人生經歷和過往得失中,我們能深刻領悟僥倖心理的不可取,前車之鑑後車之師。
01、梁武帝心存僥倖,侯景發動叛亂,朝政易人。
《資治通鑑梁紀侯景之亂》記載的侯景之亂是南朝後期的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
起因很簡單,東魏高歡死後,河南大將軍侯景因為和高歡的繼任者不和,叛離東魏,獻地投奔梁武帝。
侯景發現,梁武帝與東魏有往來,怕自己有性命之憂,就偽造一封東魏來信,謊稱用貞陽侯交換侯景,以探查梁武帝的反應,沒想到,武帝答應了對方的請求,這讓侯景傷透了心,開始和手下密謀造反。
接下來,侯景鎮守壽陽,就充分利用內部各種矛盾,向朝廷索要大量軍事物資等。
大臣元貞探測到侯景有反叛之意,多次向梁武帝上書,但梁武帝沒當回事。
鄱陽王又秘密上奏說,侯景要謀反,梁武帝堅持認為,在侯景危難時自己收留了他,侯景應該是心懷感恩的,不會造反。之後,鄱陽王依然多次上奏,亦無結果。
與此同時,侯景利用梁武帝這種綏靖態度,發展自己勢力。
侯景想聯合名將羊鴉仁反叛,忠君愛國的羊鴉仁抓了侯景的來使上奏,但也只被關了幾天就放了,朝中有人隱隱地說,侯景不會成什麼氣候。
梁武帝如此昏庸,侯景更加放肆了,還向梁武帝喊冤,說自己被人誣陷謀反,梁武帝竟然覺得很過意不去,還賞賜了很多珍貴的物件。
等到後來,侯景發動叛亂,攻入朝中把控朝政的時候,梁武帝悔不當初。
侯景叛亂就是梁武帝一手造成的。大臣們一次次的提醒,都被梁武帝當成耳邊風,他覺得自己對侯景有恩,心存僥倖,不但沒有採取措施制止,還一直縱容侯景,這才釀成大禍。
不打無準備之仗,方能立於不敗之地。涉及國家安危的事情,竟然心存僥倖,梁武帝也是自食其果。
02、秦國名將王翦未雨綢繆,避免了可能發生的災禍。
戰國時期秦國名將王翦是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其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王翦不但軍事才能了得,而且揣摩人心也很有一套。
有一次,秦軍大敗,不得不請王翦帶兵出徵,王翦帶兵六十萬人,幾乎集合了秦軍全部兵力,這不免讓秦王擔憂,因為這個兵力也足夠推翻秦王了。
發現秦王暗中派人盯著自己,王翦就知道了秦王的擔憂,他告訴自己一定要打消秦王的疑慮。
在出徵前,王翦讓秦王賞賜給他一些良田、屋宅和園地;後來在攻打楚國時和在凱旋歸來後,王翦又多次向秦王邀功請賞,讓秦王大悅。
秦王覺得王翦是一個貪財之人,沒有什麼野心,就此打消了對王翦的懷疑。
王翦為什麼這樣做呢?
因為他知道,如果秦王一直懷疑的話,那麼他可能就無法順利統領六十萬秦軍作戰,即便他最後取得了成功,秦王以後也不會重用他,後果不得而知,不可把控。
王翦面對秦王的懷疑,沒有心存僥倖,而是未雨綢繆。從而贏得了秦王的信任,避免了可能發生的災禍。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時候看著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卻真真實實發生了。
如果心存僥倖心理,沒有提前準備,當事情發生時,我們往往會束手無策,只能看著無法挽回的情況發生。
所以摒棄僥倖心理,避免災禍,降低損失,勢在必行。
03、那麼怎樣摒棄僥倖心理,避免災禍,降低損失呢?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人為什麼會有僥倖心理?
其實僥倖心理涉及的一個關鍵,那就是全局觀。
心存僥倖的人一般只能看見眼前的利益,或者被一時的假象所迷惑。
與之相比,縱觀全局的人,則能看到事情的兩面性,並且可以從長遠角度分析利弊,作出明智的決斷。
第一,怎樣避免災禍呢?
我們擁有了全局觀,就會對可能發生的災禍進行預測,進而消除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比如我們知道闖紅燈可能發生交通事故,那我們一直遵守交通規則不闖紅燈就能避免禍事的發生;而不是心存僥倖地覺得偶爾闖紅燈沒事。還有酒駕也是同樣的道理。
再比如沒有完成作業,偏偏被老師抽查到了,這個不是倒黴,而是這個概率雖然小,也不意味不會發生。那如果完成作業了,就完全沒有被老師批評的可能。
對於僥倖心理,需要辯證地看待問題,能看見它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做到心裡有數。
第二、怎樣降低損失呢?
比如,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個會先來。
因此,預測到危險,不能心存僥倖,要提前做好兩手準備,防患於未然。
再比如,沒有哪一個行業,哪一份工作是永遠的鐵飯碗。現代社會競爭如此激烈,如果一直待在舒適區,不求上進,不提前做好兩手準備,或者給自己預留退路,失業也許在所難免。
因此,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都需要時刻保持一種危機感,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樣才能在日新月異的時代變換中,處於不敗之地。
總而言之,我們要有全局觀念,辯證得看待僥倖心理,摒棄僥倖心理,對可能發生的災禍進行預測,然後做好兩手準備,防患於未然。
您有什麼建議麼?歡迎暢所欲言。
(本文為窗邊的小可可豆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聯繫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