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屆臺灣國際女性影展紀錄片片單
整理:龍天音、Sunny、米拉檬
編輯:張勞動
臺灣女性影像學會成立於2000年,為一非營利組織(前身為臺北市女性影像學會),該學會自1993年即創辦「Women Make Waves臺灣國際女性影展」,持續舉辦至今。
「Women Make Waves臺灣國際女性影展」不僅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議題性影展,更成為亞洲兼具重要性與代表性的影展之一。
第27屆臺灣國際女性影展將於2020年10月16日-25日舉行,以下為本屆影展各單元的紀錄片匯總。
影展於上月舉辦了入圍影片的線下推介會,幫助觀眾選片。這裡摘錄部分內容作為選片人推薦語,以供參考。
NO.1(非)刻意入侵
入侵的方式有千萬種,無論專制蠻橫或悄聲滲透,外力的介入再示意著生命猛然產生的質變。
本單元所囊括的議題多元,從跨國採礦公司對大自然的蠻橫介入、精神病院內體制式的集體實驗,到熟悉的尋常生活中那些無以名狀的陌生感(不論是身體、精神層面,抑或夢境/現實的錯亂),藉此從多層視角逼視陌生的恐慌。或許正因為「入侵」具體而微地造就邊界的消弭,將原有秩序重新打亂,在欠缺中新的生命狀態才能簇然生長。
婚姻計劃
The Marriage Project
導演:荷桑・伊斯萊米(Hesam Eslami)
阿提雅・阿特薩德(Atieh Attarzadeh)
2020 | 法國、伊朗、卡達
彩色 80分鐘 波斯語
★ 2020 瑞士真實影展
劇情介紹:
德黑蘭南部的一所精神療養院裡,一項大膽的「婚姻計劃」即將展開。過去二十多年來,將近500位院民在此生活,他們長期處在對未來不抱任何希望、每日靠藥物控制心智的狀態下過活;男女分居的宿舍,基本的性需求亦無從滿足,更遑論建立家庭、擁有穩定的情感關係。經過委員會評估後,院方挑選出一對伴侶進行「婚姻計劃」,而這項決定將會對療養院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影片貼身紀錄療養院裡的男女院民,呈現他們身而為人對愛與情感最基本的需求與渴望,同時也呈現出存在療養院內的矛盾與衝突,關於人性,關於「常人」定義背後的刻板印象。
選片人推薦語:
這部紀錄片會讓我們重新思考愛的本質。
導演的丈夫也因為母親的離世而精神狀況越來越差,住進了精神病院,你在這部片中可以看到這兩種對應關係,包含了導演自己的心路歷程。
NO.2 記憶未來式
一場重大事件總讓世界為之震蕩,以此為中心猛然漾出一個圓,往後的生活處處是事件的延伸,「回望」卻已成一門艱深的課題。
偏偏記憶之形體不可捉摸,一會兒固化成形,一會兒又夾帶著無限紛雜的記憶紐帶,瞬間潰堤。
本單元試圖藉由影像探討:「事件之後」人類面對記憶的多樣姿態。既然已身處未來式,要如何面對過往記憶?經歷過某種程度的空缺,人又如何自處?如何愛人?足以撼動國家歷史走向的歷史創傷呢?集體記憶又該從哪個角度切入?隨著身處位置的不同、對感受力的不同,旁觀者與受害者之間又產生各種歧異性,再揭示記憶在未來軸向上所呈現的多元面向。
本單元所囊括的片單題材,小至個人情感,大至國家,試圖再次以影像凝視記憶的側面,從而找尋新的意義,為記憶許下一個新的未來。
再見世越號 Yellow Ribbon
導演:朱炫淑(JU Hyunsook)
2019 韓國 彩色
86分鐘 韓語
★ 2019 釜山影展「超廣角」單元
影片介紹:
2014年4月16日,應該是風平浪靜的日子,對韓國來說卻是迎來撕心裂肺的開始。
六年過去,關於世越號沉船的真相依然在萬裡霧中,謊言和意欲抹黑的輿論佔據許多人的注意力,而對死者家屬「應有的」哀悼,也受限於人們的想像。
隨著時間過去,悲傷和憤怒轉為要求釐清真相和責任歸屬的呼喊,鏡頭前那些市井小民的生命從那天之後再也不同。咖啡店老闆無條件為受害者家屬提供所需飲食、一位老師從自我質問轉為積極對話、人權工作者陪伴抗議家屬走過風風雨雨,還有主修檔案學的大學生和採集養殖海帶維生的漁工,他們都以自己的方式開啟療愈創傷的契機。
選片人推薦語:
這是一部在關懷如何處理精神上創傷、以及更廣的社會怎麼一起參與創傷的作品。
記憶彼端的世界
In A Whisper
導演:派翠西雅・費南德斯(Patricia Pérez FERNANDEZ)、海蒂・哈珊(Heidi HASSAN)
2019 西班牙、法國、瑞士、古巴
彩色 80分鐘
西班牙語、法語
★ 2019 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最佳紀錄長片
影片介紹:
派翠西雅和海蒂從小一起長大,長大後紛紛進入電影學院拍電影,一起經歷過共產主義理想夢碎後的古巴,面對國家越加緊縮的政治氛圍,她們先後離開家鄉,各自在異地展開沒有對方陪伴的新生活。
中間經歷好長一段時間沒有聯繫,直到年屆四十之際,她們決定用彼此最熟悉的方式「影像書信」,來記錄並述說自己的流離人生。
兩位女性透過日記般第一人稱視角的影像,勾勒對彼此的情誼、對夢想的追尋,拍攝電影的意義,以及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喜怒哀樂。一首動人的散文影像詩,關於遺落未竟的夢想、鄉愁與自我認同、愛與友誼,以及對自由無盡的渴望。
選片人推薦語:
影像展現力都非常精彩,以日記電影來說是非常出色的作品。
它的實驗性真的非常適合看完之後來一杯。
福島媽媽,核電歸零
Atomic Refugee Moms
導演:中川步
(Ayumi NAKAGAWA)
2018 日本 彩色
65分鐘 日語
★ 2019 東京紀錄片影展
影片介紹:
「別忘記福島的人民!」日本311核災過後,許多「福島媽媽」擔憂孩子受到過量輻射線影響健康而自願撤離福島,她們獨自帶著孩子離開家鄉,面臨必須獨力賺錢,與其他親人分離的命運。
2017 年,安倍政府停止提供生活津貼給自願撤離的福島居民,國家造成的錯誤卻要人民承擔,本就就業不易的母親們,該如何帶著年幼的子女,抵抗生活的困境?
這部後福島紀錄片近身記錄二瓶和子和她兩位上小學的女兒以及自救會的成員,展現母親作為最具能量的反核個體,而安倍政府一味粉飾太平、片面呈現災後經濟復振的假象,背後犧牲的是一群單純寄望能脫離核災陰霾的人民。
選片人推薦語:
這部片也有點回應到311核災過後,大家某程度上遺忘、也沒再那麼關心這件事,所以也是在提醒大家,災難過後這些人都過著什麼樣的日子?
NO.3 酷兒反身像
來到後同婚時代,法案的通過從不代表從此歲月靜好天下太平,但的確啟動了更深層的社會思考與溝通契機,開始面對更複雜精緻的進步假象。
也是在這樣的時間點,今年的酷兒單元有別以往,除了每年都有的短片輯外,特別帶來三部當代電影以及三部酷兒經典,在跨越近一百年的時間軸上凝視對望,以構建出相對應之反身像。
在不斷變異的文化進程中,這些影像不論是大搖大擺的重拳出擊,抑或辨識一條又一條的逃逸路徑,皆藉由層層鏡像反射中窺見自身,並從中開展出一套邊界曖昧卻得以觀測未來的親族系譜。
不敗女王:印嘉娜拉
Indianara
導演:奧德・榭瓦利布梅爾
(Aude CHEVAILIER-BEAUME)、
馬切羅・巴博薩
(Marcelo BARBOSA)
2019 巴西 彩色
84分鐘 葡萄牙語
★ 2019 坎城影展 ACID單元
影片介紹:
「若革命無法透過選票達成,那麼唯有佔領廣場!」
跨性別者印嘉娜拉・席格拉(Indianara Siqueira)代表左翼小黨社會主義自由黨參選裡約熱內盧的地方選舉,她要帶領一群酷兒姐妹發出不平之聲。
巴西LGBTQ群體長期在社會中遭受惡意的歧視與傷害,其中跨性別者遭到殺害的數據更是位居世界第一,平均壽命只有30歲。
影片紀錄了印嘉娜拉組織社會運動,與跨性別者組成互助共居的社群,走上街頭為自己的生存權利抗爭,抵禦父權至上的資本主義社會對她們帶來的威脅。熱情無懼地呈現巴西跨性別社群對生命與對社會正義的訴求,同時也展現印嘉娜拉與丈夫莫裡斯之間深刻動人的革命情誼。
選片人推薦語:
Indianara的生命歷程就是巴西跨性別社運歷史縮影。
這部片紀錄他如何參選,最令人感動、揪心的地方是,他在社會上就是非常邊緣,無論他如何大膽倡議,他還是非常邊緣,但他還是大辣辣勇敢的爭取。
拉子故事的守護者
The Archivettes
導演:梅根・羅斯曼(Megan ROSSMAN)
2018 美國 彩色
61分鐘 英語
★ 2019 芝加哥同志影展最佳紀錄片
影片介紹:
位於紐約布魯克林的LHA女同志歷史檔案庫,由黛柏拉・艾朵和瓊・內斯特等一群拉子於1974年創辦,四十多年來,持續搜集各種關於女同志的檔案資料,包含書籍、錄像帶、報章雜誌、照片、書信等,為當時不被社會大眾廣泛接受並認識的女同志社群,留下珍貴的文獻紀錄。影片細膩地爬梳檔案庫從無到有的過程,呈現動人的姐妹革命情誼,經歷美國同志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唯有將人們組織起來才能產生更大的力量,LHA檔案庫存在的意義就在於打開一個空間,讓故事可以持續被述說,一種不同於街頭示威的社會運動,跨世代的傳承,讓她們的故事不被遺忘。
選片人推薦語:
這個資料庫扮演了一個非常溫暖的功能,讓年輕人知道女同志的生活有怎樣的可能,也提供了社交功能跟家庭的溫暖。
五個藝術家的自白
Queer Genius
導演:凱薩琳・潘塞克
(Chet PANCAKE)
2019 美國 彩色
115分鐘 英語
★ 2020 柏林女性主義影展
影片介紹:
「酷兒」一詞的定義不斷演進,唯一不變的是「無法辨識/歸類的其他」。
本片記錄五位酷兒藝術家,看重量級導演芭芭拉・漢默(Barbara Hammer)在生命即將來到終點之際,用藝術展現對生命的熱愛;或是跟著詩人艾琳・邁爾斯(Eileen Myles)逛大街,一邊說著曾經競選過總統、極力反抗體制的不羈狂妄;看見〈黑色量子未來主義〉 (Black Quantum Futurism)運動主創者,奮力抵抗歧視不公、為自己和有同樣困境的人們發聲;或是打開行為藝術家吉勃・卡麥隆(Jibz Cameron)的衣櫃,揭示搞笑荒誕背後的慘白過往。
看以「they」自稱的「他們」,跳脫各種名詞解釋之外的生命故事。
選片人推薦語:
片中可以看見他們如何讓生活跟職業串成酷兒藝術實踐,蠻有趣的。
這部片中也說到底酷兒對於跨性別者、異性戀或不分的族群,有沒有機會被定義在酷兒藝術裡。
NO.4 她的失敗美學
今年本單元所囊括的影片,皆碰觸到傳統價值觀中女性角色經常被迫背負的汙名、物化或虛擬化的符號與標籤。
一個標籤就能讓個體面目模糊,在他人自帶濾鏡的眼中總是有所缺陷和匱乏,儼然成為失敗品。
一場場失敗揭示著汙名的永恆存在,然而正是一連串的失敗讓另闢路徑成為可能。
既然沒有要成為正典,那就以失敗喧賓奪主,乃至以激進的方式建構出反轉主流性別機制的異質書寫。
海的另一端 Overseas
導演:尹聖雅YOON Sung-A
2019 比利時、法國 彩色 90分鐘
塔加拉族語、希利蓋農語、英語
★ 2019 盧卡諾影展當代影人新導演競賽單元
影片介紹:
本片深入菲律賓女傭培訓中心,紀錄當地女性受訓成為外派女傭的過程。
包括和導師模擬各種情境的應對討論,如何處理與化解僱主的不合理要求與虐待。
看似紀錄片形式,卻穿插幾段角色扮演片段,以女傭們自己重演並再現不合理情境,玩轉真實與虛構之界線,令人想起讓·熱內的《女僕》。
本片也對於全球化勞動輸出的不平等問題,提出深具力度的批判。
選片人推薦語:
這部片的手法非常有趣,有很多層次的虛擬,包括職前訓練所它本身就是虛擬的未來。
如果對國際遷移、性別或國際移工議題有興趣的人,很推薦這部片,它所講的故事是非常豐滿的。
莉蒂亞蘭奇: 戰爭永不停歇 Lydia Lunch:The War is Never Over
貝絲・比 Beth B
2019 美國 彩色
78分鐘 英語
★ 2020 SXSW 西南偏南電影節,2020 鹿特丹影展
影片介紹:
只要對70、80年代紐約音樂場景略有涉略,應該對莉蒂亞.蘭奇(Lydia Lunch)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作為紐約無浪潮運動(No Wave)打頭陣的戰將,她與詹姆斯.錢斯 (James Chance) 一同合組的 Teenage Jesus & the Jerks及後者隨後成立的 Contortions 和DNA等樂團,以粗暴、富有攻擊性的嘶吼和噪音扯開音樂新頁。
即便這種爆發式的音樂場景僅是曇花一現,為後世帶來的影響卻非常深遠。本片並非僅是描述莉蒂亞.蘭奇傳奇一生的音樂傳記電影,
對地下音樂場景十分熟悉的導演貝絲.比,選擇將鏡頭轉向年紀已屆六十的傳奇女歌手,為的是呈現莉蒂亞.蘭奇持續身體力行,衝撞體制、挑戰現況的姿態,以毫不願意妥協的態度,大聲疾呼女人可以蕩、可以欲望、可以比任何人都大聲的說「幹!」。
選片人推薦語:
這部片是我們這次唯一的音樂紀錄片。這部片該有的都有!最重要的是它除了碰觸這位傳奇人物的一生之外,還延伸到了現在,講而今將近六十歲的Lydia Lunch在這個年紀,如何繼續用音樂革命。
愛情離家一萬裡
Export My Love
李京霖 LI Jinglin
2019 中國、美國 彩色
99分鐘 中文、英語
影片介紹:
在中國,離婚或是喪偶的女性並不容易找到下一段幸福,對於有小孩的女性來說更是難上加難。然而這些女性依然渴望愛情,她們希望得到陪伴,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父愛的沐浴下長大。隨著中國與西方接觸漸趨頻繁,她們開始有機會接觸異國男性。《愛情離家一萬裡》聚焦於嫁到美國的女性群體,跟隨她們的外嫁之路,講述她們人到中年背井離鄉開啟新生活的選擇與勇氣。
選片人推薦語:
這部片並不是以獵奇的視角講述這些女生「敗德」、「充滿算計」,而是把看似「汙名化」真愛的行為述說的非常豐滿、豐富。
此片讓大家看見身為一位中年單親媽媽,在以年齡及貞操決定「價值」的中國婚配市場上,想找伴侶是非常困難的。同時也觸及中國性別不平等的問題,
同一個屋簷下
Welcome to X-World
韓兌宜 HAN Tae Ee
2019 韓國 彩色
74分鐘 韓語
★ 2019 釜山國際影展「超廣角」單元
2019 首爾獨立電影節新視野獎
影片介紹:
韓國社會的已婚女性總是被要求扮演三個角色:任勞任怨的好媳婦、順服丈夫的好太太、像是兒女閨蜜的好媽媽。樂天到家的年輕導演將攝影機轉向身邊為家竭盡心力的母親。父親意外過世之後,母女倆繼續和爺爺生活。儘管爺爺喜歡獨來獨往、脾氣陰晴不定,母親依然毫無怨言的照顧公公的日常。當爺爺丟下震撼彈,要母女兩人搬出去,在同一屋簷下生活那麼久的家人之間又會發生什麼事?
選片人推薦語:
整部片帶著我們看著這位年過半百的女人,在半百後才開始找到屬於她自己,不為別人,不為女兒而活的人生。而且導演又用了一種很貼切、很真實的拍攝手法,讓觀眾細細品味母女之間的家常對話。
NO.5 亞洲新銳短片輯
延續去年亞洲新銳短片輯的聲浪,亞洲女性導演持續發威!
今年本單元囊括來自日本、中國與泰國的精彩作品,動畫、實驗片、劇情、紀錄片等多元類型一次到位,題材亦相當廣泛,從古老佛教意識到美國華裔夜總會舞者戀愛故事的精彩捕捉,處處可見充沛的創作能量。從亞洲觀點出發卻從不畫地自限,多元細膩又獨到的視角,絕不讓人失望。
相愛的柯比與史蒂芬
Coby and Stephen Are in Love
卡羅・那瑟斯 Carlo NASISSE 楊圓圓 YANG Yuanyuan
2019 美國、中國 彩色
31分鐘 英語
影片介紹:
92歲的柯比經歷了舊金山唐人街的夜總會年代,是一名退休舞者。74歲的史蒂芬則經歷美國60年代反戰運動,曾是一名實驗電影導演。
兩個截然不同的個體晚年在舞池相愛。拉斯維加斯終演來臨前,柯比與史蒂芬開始準備二人的謝幕之舞。
選片人推薦語:
柯比已經九十二歲了,還是非常活躍、有許多鐵粉。這部片主要聚焦她跟她從事實驗電影導演的老公之間的互動相處,非常可愛!
延伸閱讀:
NO.6 臺灣競賽
臺灣競賽單元今年邁入第七屆,以一種自我成長的方式,展現屬於女影的競賽風貌。
從百部徵件作品中,我們看見許多微型革命正在發生。15部入圍作品,包含動畫、紀錄、劇情、實驗,展現影像形式的多元性。15個影像生命,從性別、情感、身份認同、人文關懷等能量出發,一齊看見百花齊放的女性影像力量。
逃跑的人
The Lucky Woman
曾文珍 Wen-Chen TSENG
2020 彩色 87分鐘
華語、越語
影片介紹:
為什麼要逃跑?賺取更多錢?追求更好的工作?本片透過草雲與維興的現身說法,呈現「逃逸外勞」的生命處境,他們拋開合法的工作身份,鋌而走險在外工作,在臺灣窮盡青春,試圖為家人掙得一個更好的生活,也為自己改變未來的命運。
選片人推薦語:
導演有延續她一貫的關懷,拍攝東南亞移工的故事。導演試圖幫逃跑移工解套,把身份被汙名的這些人的故事說出來導演在努力提醒大家,他們並不是個該被壓在地上的逃跑移工。
遊移之身
Moving In Between
蔡佳璇 Chia-Hsuan Tsai
2019 紀錄片 彩色
32分鐘 國語、日語
★2019 新北市紀錄片獎第二名
影片介紹:
本片記錄Erika逐步打造理想身體,直至完成性別重置手術、移居日本的生命旅程。藉由Erika在日本與臺灣、男性與女性身份之間的流動與安頓,映照出跨性別在社會體制中遊移碰撞的獨特軌跡,並透過Erika姊姊的視角呈現家人面對衝擊的心路歷程。
選片人推薦語:
每個人對於自己性別的自主,在回到家庭關係的時候都是沈重的,可能在紀錄片拍攝過程中也受到了某種程度的侷限,在看的時候會想到社會結構上的壓迫與束縛。
流亡之後
Drifting on the Roof of the World
張康儀 KANGYI CHANG
2020 紀錄 彩色
72分鐘 西藏語、印度語
影片介紹:
出生在印度的廷列與妻子尼瑪,兩人在同一間工廠上班,日子僅是勉強餬口,即將誕生的孩子帶來期盼與挑戰。戒毒所接納毒癮與酒癮者,廷列亦是戒毒所的一員。祖國境外,流亡之後,是否有值得企盼的黎明?
一伴 The Better Half
洪辰嫣 Hung, Chen-Yen
2019 紀錄 彩色
57分鐘 國語
影片介紹:
2013年臺灣第一個關心身障者「性」的團體手天使成立,免費提供重度身體障礙者性服務。本片記錄三位女性身障者,以及手天使團隊成員們,試圖從個人生命經驗,及社會「性」實踐,交織出女性障礙者在當今社會如何完成生命的渴望。
選片人推薦語:
這部紀錄片能一改我們對於身障者的刻板印象。可以看出導演是跟這些受訪者建立了比較親的關係,才能讓他們如此地侃侃而談。
部落地圖
The way of Sqoyaw
莎韻西孟 Sayun Simung
2020 紀錄 彩色
30分鐘 國語、泰雅語
影片介紹:
在土地與文化世代轉換消逝的歷程中,紀錄部落各年齡層的內部對話。透過自身對於部落的想望與實踐,與青年進行部落地圖的製作。導演與家鄉環山部落的青年用雙腳畫出部落的傳統領域,完成一趟守望祖先的來時路。
選片人推薦語:
這部比較特別的是由導演本人和她幾位女性朋友,一起去建構部落地圖,並邀請耆老一起重新建立部落史。
NO.7 法國先鋒派女導演特輯
本單元將顛覆往常以男性史觀為論述基礎的電影史,帶領觀眾反思電影誕生的時間軸,正視音像檔案知識建構中被忽略的女性觀點與性別意識。本次聚焦於五位法國女性先鋒導演:愛麗絲・吉、潔嫚‧杜拉克、瑪莉路易斯‧依莉貝、穆西多拉(珍・洛克)與妮可‧韋德雷斯。這些才華洋溢的新時代女性,身兼導演、編劇、演員、製作人、電影理論家、小說家與記者等多重身份。她們憑藉著傑出的創造力與男性先鋒導演並駕齊驅,展現前衛的哲思與解放的藝術形式。她們一方面挑戰動態美學、場景調度、特技攝影、剪輯風格與構圖技法的符號寓意;另方面探問印象主義、超現實主義、反戰思想與第一波女性主義的理論實踐。
巴黎 1900 Paris 1900
妮可・韋德雷斯 Nicole Védrès
1946 法國 黑白
80分鐘 法語
影片介紹:
妮可‧韋德雷斯以歷史紀錄片《巴黎1900》展現出創作者重返、再詮釋國家歷史記憶與影像檔案的強烈企圖。導演以諷刺詼諧的畫外音,搭配虛、實交織的視覺饗宴,帶領觀眾回顧1900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邁向現代化的巴黎曾經張揚絢爛的「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由知名演員克勞德・道芬擔任旁白敘述,劇本由導演與亞倫・雷奈合寫完成。全片由700部歷史影片剪輯而成,彰顯導演獨特的幽默感與批判性視野,可謂剪輯技術的大師之作。
選片人推薦語:
這部片想表達她反戰的心情,雖然片中提到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狀況,但這部片創作於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是當時的一個記者對於曾經的美好時光不復存在的一個提醒。
以上信息、圖片及選片人推薦語均來自於臺灣國際女性影展官網
(http://www.wmw.org.tw/tw/)
個別詞語因翻譯習慣有差異,略做修改
原標題:《第27屆臺灣國際女性影展紀錄片片單》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