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大像山鎮印象

2020-12-20 瀟湘晨報

大像山鎮,是一個鎮,也是一座城,更是甘谷縣的政治中心,是甘谷的魂;看過風,觀過雨,見證過甘谷的滄海桑田,是甘谷的眼。

6000多年前,伏羲在這裡開天明道,創立八卦,點燃了人類最早的文明聖火,是先民的家園,文明的搖籃。

2700多年前,秦人在這裡厲兵秣馬,篳路藍縷 ,建立了華夏第一個縣,是歷史的切片,中國的從前。

2100多年前,兩漢在這裡設州建府,置郡立縣,堪稱中國西部標幟,是隴上的坐標,文化的標本。

時光如流,蒼山如海。小城如夢,古鎮如歌。

古老的渭河,浩浩湯湯,一路從武山進入甘谷,衝過咽喉似的雞咀後,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然後又匆匆奔向緊鎖的渭水峪峽口,穿過麥積,直抵大海。然而,就在它舒氣楞神的瞬間,卻為甘谷留下一條肥沃的百裡長川。兩岸田疇似景,煙村萬家,一派桃源盛景。

大像山鎮就坐落在這片風景如畫的渭水之南朱山之麓。 大像山鎮,因其境內有隴上名勝大像山而得名。大像山是歷史名山,人文聖山。山上的大佛,開鑿於北魏,彩妝於盛唐,是渭河流域唯一的一尊唐代大佛。山間的寺觀廟宇,鱗次櫛比,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簷牙高啄,廊腰縵回。儒家的領袖、釋家的佛陀、道家的神祈,都在這裡傳經布道,教化人心。南朝的風,唐宋的雨,明清的韻,民國的雅都在這裡流轉迴蕩,沁養瀰漫,把山下的大像山鎮輝映得神秘而典雅,莊重而尊貴。大像山是古鎮的底色,古鎮的背景。因而,2004年,城關鎮易名為大像山鎮,不僅僅只是一種叫法上的變化,更是一種歷史的傳承,人文的關懷,泛著時間的包漿、歷史的沉香和文化的墨香。

站立大佛腳下,憑欄而立,古城風光,盡收眼底。新築的大像山公園,江南園林式風格,綠草如茵,花木扶蘇,拱橋如虹,亭閣玲瓏。一泓大象式人工湖,是山間的一聲佛號,亦是古城的一片肺葉,溫潤著孤獨的旅人,亦淨化著城中的風氣。城中的高樓,與日俱增,古鎮的身驅,突飛猛進。時光中的大像山鎮,像奔跑的少年,像拔節的禾苗,像東升的旭日,日新月異,蒸蒸日上。

穿過高大華麗的樓宇,走進一條條或幽深、或淺淡的巷子,就走進了古鎮的內心深處。巷子是古鎮的書籤,亦是小城的葉脈。古鎮所有的斑斕故事,錦繡文章,全都藏在這些讓人牽腸掛肚的百轉柔腸裡。那些叫學巷、中巷、水門巷、橋梓巷的古巷,住過尋常的百姓人家,亦住過前朝的進士翰林,秀才舉人,至今依然沉醉在時光的風煙中。在一些易感的黃昏,牽著夕陽的裙裾,漫步於古巷,凝望那些厚重的木門、高曠的屋脊,會讓人懷想不已、情思綿綿。哪一塊是唐宋的磚,哪一片是明清的瓦,哪一扇木門後收藏著關西師表鞏建豐的人生故事?哪一對門框上又緊貼過曠世奇才李則廣的錦繡楹聯?沒有巷子的古鎮沒有歷史,就像沒有巷子的人生沒有風景。巷子是古鎮的根。

小巷深深,長街悠悠。古城的街頭巷尾,一定擺放著地方風物和特色小吃。那些石磨碾制的甘谷辣子面,古樸舒適的甘谷麻涼鞋,蔣老五的花椒,康家坪的蘋果,禮辛的黑梨,磐安的韭菜,無不體現著甘谷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溫良的自然環境。那些酥脆黃亮的油煎洋芋,滑爽可口的涼粉釀皮,以及王月亮的酥圈圈,老黃家的甜醅兒,劉家莊的油餅子,至今傳承著古老的手藝,溫暖著古城的心懷。晨曦初露的早晨,喝一盅又濃又釅的罐罐茶,神清氣爽鄉愁縈心;炎炎夏日的午後,吃一碗清香可口的漿水面,唇齒留香,鄉情暖心。舌尖上的古鎮,不只是一道道美食,更多的是一種歷史的記憶、人文的情懷。

古鎮不能沒有花。花朵是大地的眼睛,是自然的尤物。從漢時起,就在古冀盛開的「花中皇后」月季,在經歷了千百年的風雨洗禮後,至今依然盛開在古鎮的小橋流水邊、街道公園裡,或一枝獨秀,千嬌百媚;或一叢怒起,沉魚落雁;或獨佔一方,奼紫嫣紅。著名詩人袁第銳曾動情賦詩:蓓蕾初綻,嬌紅欲滴,了卻春風一度。盤根錯節待從頭,倩誰問,明朝何處?前程似錦,韶華勝故,莫問冀城歸路。迢迢此去幾多時,料應是,相思無數。月季是古鎮的秀眉,古鎮的紅唇,寫滿相思無數,歌遍鄉愁萬裡。

鮮花搖曳的古鎮,是歷史雕刻的一幅畫,是歲月滴下的一滴淚,是罐罐茶的愁,是漿水面的情,是渭河裡的一碗湯,是大像山上的一尊佛。

鄉愁縈懷,夢裡故鄉,大像山鎮。

往事越千年。

長長的渭河,擦過古城的邊緣,悠悠地流淌在歷史的長廊裡,波光粼粼。每一道起伏的波紋,都是時間的年輪,古鎮的記憶。

大像山鎮,地處渭河中遊,扼控秦隴咽喉,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鼓角不絕於耳,刀光目不暇接。古鎮見證過不同時期的戰爭。秦人的戰馬在這裡嘶鳴,隗囂的箭簇在這裡鳴響,三國的戰火在這裡燃燒,吐蕃的狼煙在這裡升騰,金人的鐵蹄在這裡橫掃,民國時的軍閥在這裡混戰,及至中國工農紅軍五次經過這裡,灑下紅色種子,建立紅色政權……渭水悠悠,滿是歷史的波光;朱山茫茫,儘是古鎮的記憶。

我站在大像山鎮的邊緣,望著古老的渭河,穿過蒼茫的時光,尋找古鎮的源頭。悠悠渭河,從鳥鼠山流來,流過朱圉山,駐足在幽靜的毛家坪。這裡是西來秦人最早落腳的地方,也是秦人揮師東進前的大本營。公元前688年,年輕有為、意氣奮發的秦武公,策馬揚鞭,翻越隴阪,揮鞭朱圉,一舉蕩平了長期盤踞在這裡的冀戎部族,並在這裡設置了華夏第一個以政權管理為形式的縣:冀縣。《史記·秦本紀》記載:「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縣之。」華夏第一縣由此誕生。書寫了我國政治制度史上光輝的一頁,成為秦武公一生中最為後世稱道的功業偉舉。那麼,標誌華夏第一縣的縣址又在那裡呢?古鎮最初是從那裡出發的呢?2014年底,國家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歷時兩年,終於撥開歷史的重重迷霧,找到了2700年前的縣城所在地,甘谷毛家坪。它與今天的大像山鎮一脈相承,同處渭水之濱、朱山之下,直線距離僅25公裡。而那裡出土的子車戈銘文,又無言地透露了當時冀縣最高行政長官的身世:穆公重臣、先秦貴族子車氏。也就是說古冀縣的第一任縣長是子車家族的某一位族長。如今,子車姓氏像華夏第一縣的縣治一樣,湮滅在了時光深處,不為人們所知。但「黃鳥悲鳴」的文學意象流傳了下來,「縣」這一極具生命力的政治管理體制延續了下來,至今仍活力無限,生機盎然。

然而,古鎮真正的興盛和繁華始於西漢。這個距西漢國都長安僅400多公裡的隴上重鎮,在兩漢長達400多年的歷史中,地位顯赫,聲名海內,不但是冀縣縣治,而且是天水郡治、漢陽郡治,更是涼州州治,管轄範圍東至長安附近的三輔,西到西域地區,幾乎包括了現在的整個大西北。「三治」合一的煌煌盛景,讓冀縣成為當時中國西部真正的標誌和旗幟。漢末著名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在遙望中國西部時,首先想到的是漢陽、是甘谷。當他面對朝政腐敗,山河破碎,漢陽衰落時,不禁感慨長嘯: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阪長,側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贈我貂襜褕,何以報之明月珠。路遠莫致倚踟躕,何為懷憂心煩紆。

風吹渭河,譁譁地翻動歷史的書頁。公元前114年,漢武帝劉徹以政治家的戰略眼光,首先在這裡設置天水郡,把古冀的歷史地位提升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西漢末年,盤踞隴右多年的隗囂,又在這裡自稱西伯,建都於冀,得隴望蜀,欲為天子。一時多少豪傑,走馬古冀,兵戈相向,血雨腥風。東漢時,漢明帝劉莊改稱天水郡為漢陽郡。公元168年,漢靈帝劉宏又將涼州刺史部治從隴遷冀。今日的甘谷大像山鎮,成為州、郡、縣三級政權所在地,歷史地位空前提高。那時的冀城,氣度莊嚴,熱鬧繁華。一道道書寫在竹簡上的政令,從這裡發出,一匹匹馱載著秋風的戰馬,在這裡奔騰。悠揚的駝鈴,溫柔的絲綢,來往的商旅,璀璨的佛光,在這裡竟相爭輝。但隨著東漢的覆滅,古鎮日趨衰敗。邑人田駿豐在《伏羌修城記》一文中寫道:代宗廣德元年以後,沒於吐蕃,歷五代,至宋太祖建隆初,其中不屬中國者一百九十九年。建隆三年,置伏羌寨,熙寧三年,升為伏羌城,金仍之,直至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始升置伏羌縣,中間不復置縣者五百十四年,明清因之,以迄於今。民國時期的古鎮飽受軍閥混戰之苦,屢遭匪患。1929年1 月1日,國民黨內政部改伏羌縣為甘谷縣。

千年古鎮,起起落落,是斑斕歷史的一道景,多難民族的一個痛,黃土隴中的一個愁。

月在讀天,風在讀地,我在讀古鎮。

幽深說歷史,斑駁寫古鎮。在深邃幽靜的古鎮文化長廊裡,站立著一位位春風般溫暖的古鎮賢達、文化學人,他們是古鎮的靈魂,古鎮的命脈。

伏羲,一位被世人尊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聖人,他畫八卦,造書契,結網罟,開天明道,肇啟文明,點燃了人類文明的第一盞聖火,從此,人們擺脫了洪荒蒙昧的漫漫長夜,步入了鳥語花香的文明時代,他對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這位中華人文始祖,就出生在甘谷縣城南不遠處的古風臺,那裡至今還存留著一個個叫「伏羲筆」、「伏羲洞」、「伏羲手臂」的古老地名,使用著從伏羲時代流傳下來的八卦雞籠、八卦灶臺等古老物件,傳唱著「甭看冀縣地方碎,伏羲皇帝頭一輩,桑葉兒衣裳臉上黑,伏羲爺生在古風臺」的古老歌謠,讓你感受到有一種古老,叫莊嚴,有一種力量,叫文化。

孔子,字仲尼,儒家思想傑出的代表,一位影響了中國數千年文化的哲人。有人這樣評價孔子:「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在孔子燦若星辰的三千弟子中,有七十二位佼佼者,其中有一位就是來自甘谷縣石家臺子的石作蜀。石作蜀,字子明,號卓子。冀(今甘谷縣)人。生於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卒於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史書上說他「自幼好學,聞孔子聚徒講學,跋涉萬裡,就學孔門。從刪述,受詩書,終為孔子弟子中『受業身通者七十七之一』。學成返鄉,宣傳儒家學說,傳播西周文化,淳教化,移風俗。自此三隴一帶文教大興,人文蔚起,風範遺澤,後世景仰。」如今這位「能傍尼山拜日月」的石作子,依然站立在花木蔥蘢的甘谷縣大十字廣場,默默地啟迪後學,鼓舞來者。

一代謀聖諸葛亮,運籌帷幄,算無遺策,是智慧的神話。他一生縱橫沙場,閱人無數,更以善於識人用人而為後世稱道。公元228年春,當他駕著北伐的戰車,來到冀縣時,欣喜若狂地發現了一位智勇雙全的託國之士,這個人就是生於甘谷、長於甘谷的「涼州上士」姜維。姜維從此登上了三國的歷史舞臺,成為後三國時代一顆耀眼的明星。然而,世人常常津津樂道的只是他蓋世的武功和卓越的軍事才華,卻忽略了他同樣出色的文學才華。其實,他還是一位真正的文學家,他的文章簡潔質樸,凝練精緻,記述人物,宛若親臨,文風影響著當時魏晉乃至後世文壇,在魏晉文學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徐公持在《魏晉文學史》中說「如姜維《蒲元別傳》,上承劉向,下啟魏晉,於志人小說領域別開生面。」此外,他還是一位操琴度曲的行家裡手。左思《三都賦》中說,「庭扣鐘磬,堂撫琴瑟。匪葛匪姜,疇能是恤?」就是說當時除了諸葛亮、姜維,沒有人配稱琴曲上的行家!

產生於隋,確立於唐,發展於宋,完善於明清的科舉制,是我國古代重要的選官制度,延續了1300多年,對我國的政治、社會、文化各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據統計,科舉以來,從伏羌這塊古老的土地上走出貢生404人,舉人140人(武舉55人),進士30人(武進士6人)。為雍正皇帝講授過「明心至善章」、給少年乾隆當過老師、人稱關西師表的鞏建豐,被左宗棠譽為「學問人品當代罕有,而吏治尤為陝甘第一」的「隴右讀書人」王權,近、當代著名愛國人士、辛亥老人魏紹武,參加過「西安事變」的中共地下黨人原燁,享譽海內的著名書法家魏學文、武克雄、王金慎,一位又一位古冀的優秀兒女,把大像山鎮裝點得古樸典雅,莊重大氣。千年古鎮,因人而文,因文而興。

歷史被渭河的水淘洗,又被朱山的風翻篇。被千年風雨浸潤過的大像山鎮,是一壺陳年的老酒,是一曲古老的歌謠,是一篇接一篇的故事,故事不斷,古鎮不老。(文/王琪)

【來源:新天水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甘谷大像山:盛唐的壯觀
    1一條東去的河流,攜帶遠古的歷史、燦爛的文明,流過甘谷,流過甘谷的大像山,這條河流叫渭河。一條西來的古道,馱載異域的風情、他鄉的佛陀,經過甘谷,經過甘谷的大像山,這條古道叫絲綢之路。 山水與古道,自古親如一家,情同手足。千百年來,悠悠渭河,滋潤著大像山、茂盛著大像山;茫茫絲路,裝點著大像山、繁華著大像山。
  • 甘谷大像山大佛景觀,賽過樂山大佛
    實拍宏偉的甘谷大像山,提起這座山峰,小編猜測知道的人並不多,因為他地處在山峰之上,更令人讚嘆的是還有一座特別耀眼的大佛,這座大佛比較罕見有鬍子的,也是國內唯一一座有鬍子的大佛,當然旁邊的景色是絕美的,大佛處在懸崖絕壁中,旁邊的景觀也是別具風味,比如山巒正看如旗,橫看好比一條巨龍,令人讚不絕口
  • 天定高速甘谷、大像山、秦州三隧道恢復雙向通行
    天定高速甘谷、大像山、秦州三隧道恢復雙向通行10月23日上午,天定高速秦州隧道恢復雙向通行。掌上蘭州·蘭州晨報首席記者 王蘭芳 攝每日甘肅網10月24日訊(掌上蘭州·蘭州晨報首席記者王蘭芳)經過19個月的維修,天定高速甘谷隧道、大像山隧道、秦州隧道(天水方向)日前維修完成,並於10月23日早上8時正式通車,車輛恢復正常雙向通行。
  • 甘谷大像山的釋迦牟尼大佛,為什麼有兩撇鬍子?
    好些年前,坐車經過天水甘谷大像山。突然,司機師傅激動地說:「看看!那就是大像山,你看像不像大象!」我信你個大頭鬼!當時還以為自己眼睛出問題了,咋看都不像……後來才知道,大像山是因山頂有大佛像而得名,跟大象並沒有關係。
  • 甘谷:夏遊大像山公園
    一泓清澈明淨的湖水,從唐朝匆匆趕來,停泊在大像山下,如《詩經》裡的渭河,波光粼粼,閃爍著動人的漣漪;又如佛前的蓮荷,沉靜優雅,閃爍著璀璨的佛光。湖水倒映著山間影影綽綽的亭臺樓閣,迴蕩著岸邊熙熙攘攘的滾滾紅塵。誰的目光,被湖水溼潤,誰的靈魂,又被湖水洗濯。
  • 甘谷59名教師評選為2020年天水市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
    天水市教育局2020年8月4日2020年市級學科帶頭人公示名單(40人)甘谷縣4人賈斌武甘肅省甘谷第一中學馮祥義甘谷縣金坪初級中學黃軍偉甘谷縣六峰鎮蒼耳王小學李霞花甘谷縣謝家灣鄉丁家溝九年制學校2020年市級骨幹教師公示名單(296人)甘谷縣55人謝全福甘谷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董志剛甘谷縣第三中學李天鵬甘谷縣第三中學馬石保甘肅省甘谷第一中學王棟甘谷縣第三中學
  • 甘肅:天水甘谷開建大像山文化主題公園 5年完成建設
    中國園林網4月17日消息:15日甘谷縣旅遊局局長楊曉濤接受採訪時說,天水甘谷縣近日已開建 「大像山文化旅遊產業園」,力爭5年內完工。甘谷大象山,位於天水市甘谷縣境內距縣城五華裡處。山中懸崖間,峭壁上有大洞窟一個,洞內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為釋迦牟尼佛。
  • 甘谷縣博物館館藏精品文物圖片展在大像山景區舉辦
    中國甘肅網5月21日訊5月15日上午,在第44個「世界博物館日」來臨之際,甘谷縣博物館在大像山景區舉辦了館藏精品文物圖片展。此次展覽精選了陶器、石造像、玉器、銅器等館藏精品文物圖片展板共計30張,來到甘谷縣大像山景區,結合廣場LED顯示屏播放的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甘肅甘谷篇》,為廣大市民和遊客朋友呈現了一場精彩的文化盛宴。講解員為大家詳細介紹了每件文物的文化內涵及其形成的歷史背景,現場講解甘谷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像山石窟和毛家坪遺址。
  • 「熊孩子」玩手機被騙7600元 甘谷民警及時追回
    近日,甘谷警方成功破獲1起電信詐騙案,從廣東省茂名市抓獲犯罪嫌疑人4名,挽回經濟損失9月5日,家住甘谷縣大像山鎮不滿14歲的王某在使用母親蒲某手機觀看某直播平臺時,發現一陌生人發來一條消息,稱能幫助王某修改「王者榮耀
  • 「熊孩子」玩手機被騙7600元,甘谷民警及時追回
    2020年9月5日,家住甘谷縣大像山鎮不滿14歲的王某在使用母親蒲某手機觀看某直播平臺時,發現一陌生人發來一條消息,稱能幫助王某修改「王者榮耀」帳號的實名認證身份,王某信以為真,9月9日,王某趁母親外出時,偷偷地添加了對方在直播平臺上預留的微信號,按照對方要求,以發紅包的形式,將母親手機卡裡的7600元轉給了對方。9月14日8時許,王某隨母親蒲某到甘谷縣公安局刑偵大隊報警。
  • 甘谷縣大像山鎮召開2020年慶祝教師節暨教育工作表彰大會
    在第36個教師節即將來臨之際,9月6日,大像山鎮舉行2020年慶祝教師節暨教育工作表彰大會。縣委常委、大像山鎮黨委書記張俊義出席會議。會議宣讀了中共大像山鎮委員會、大像山鎮人民政府《關於表彰2020年全鎮教育系統「先進學校」和「先進個人」的決定》及大像山學區全省特級教師名單、大像山學區2020年市級骨幹教師名單;對先進學校、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師德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獎勵;先進學校、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師德先進個人代表進行了發言。
  • 他導演女友和哥哥「結婚」,孩子也「寄人籬下」……且看甘谷隱身人的八年之癢!
    2009年, 甘谷、武山、麥積等地發生了多起入室蒙面搶劫案,可是主犯張某這八年來一直不見蹤影,他如今究竟藏匿在何處,甘谷縣公安局刑偵二中隊決定再次尋找這位潛逃已久的嫌疑人張某,一個孩子引起了警方的懷疑,警方順藤摸瓜,撥開層層謎團
  • 天水「甘谷大象山」——神奇壯麗的大象山石窟
    天水「甘谷大象山」——神奇壯麗的大象山石窟大象山起初命名時並不是這個「象」字,而是佛像的「像」,甘谷山中有座巨大的釋迦牟尼的佛像,大像山也因此而得名,後來有典故記載釋迦牟尼是乘象而來的,所以人們叫著叫著就變成了大象山,這個「象」也就有了不一樣的意義
  • 關於解決甘谷縣縣聘中小學代課人員問題工作實施方案
    3.招聘程序 (1)組織報名報名時間:2020年8月19日—20日,共2天報名地點:大像山鎮南街小學報名要求:符合條件的縣聘代課人員提供本人身份證、畢業證、教師資格證、縣級及以上獲獎證書原件和複印件,縣聘證明(歷任教學校校長和學區校長或縣直學校校長籤字,加蓋單位公章)、師德及工作實績情況鑑定證明(現任教學校校長和學區校長或縣直學校校長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