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界面駐德國特約記者 錢伯彥 陳英
本月起,東歐國家羅馬尼亞從奧地利手中接任為期半年的歐盟輪值主席國。這也是自2004年該國加入歐盟以來首次擔任輪值主席國。這半年也是歐盟史上最艱難的時刻之一,「新手」羅馬尼亞將面臨英國脫歐、財政框架、移民危機以及周邊安全等一系列棘手問題。
同時,與另外兩個同樣初次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的愛沙尼亞和保加利亞相比,國內政局動蕩的羅馬尼亞在能否勝任的問題上遭受的質疑聲就顯得尤為突出。
歐盟vs羅馬尼亞
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在去年底接受《星期天世界報》採訪時就曾直言不諱指出:「儘管羅馬尼亞在技術層面上做好了準備,但是我認為,布加勒斯特還沒能完全理解,領導歐盟意味著什麼。審慎的協商不僅需要具備傾聽的意願,還要有堅持己方訴求的意志。在這個問題上,我對(羅馬尼亞)表示懷疑。」
此外,容克還對羅馬尼亞的內政狀況表示擔憂。「羅馬尼亞還不能作為一個整體站上歐洲舞臺,」容克強調道,「身為歐盟輪值主席國,需要促進歐洲的團結,這首先要求其內部是團結的。」
過去兩年間,國家自由黨出身的羅馬尼亞總統約翰尼斯(Klaus Johannis)和社會民主黨(PSD)領導的政府之間的矛盾持續激化,制度腐敗、政治分裂和改革不力等屢屢被曝光。
在歐盟委員會於2018年11月公布的有關法治國家以及反腐敗鬥爭的報告中,羅馬尼亞被點名批評。該國2017年以來的「司法改革」被認為是法制倒退,歐盟要求羅馬尼亞方面停止類似的改革。同時,歐洲議會也通過決議警告羅馬尼亞當局,羅馬尼亞的「司法改革」結構性地損害了司法獨立和反腐效力。12月下旬,德籍歐洲議會議員安吉利卡·尼伯勒(Angelika Niebler)更是主張對羅馬尼亞執行歐盟條約第7款,即剝奪其投票權作為懲罰。
羅馬尼亞總理登奇勒(左)與歐委會主席容克。圖源:kreisbote面對來自歐盟的指責,羅馬尼亞總理登奇勒(Viorica Dncil)則在黨內會議上爭鋒相對地回應:「我們遭受到了批評,這不是我們應得的。我們被懲罰,僅僅因為我們是東歐國家。」在接受德媒MDR採訪時,登奇勒更是直接將矛頭指向了容克本人:「我們一直致力於貫徹來自歐盟的改革要求,但是歐盟的新要求越來越多,這不公平。容克只是想在他的任期內追求政績(才對羅馬尼亞要求頗多)。」
其實容克的擔憂並非毫無道理。3月底的英國脫歐、5月的歐洲議會選舉,以及持續發酵的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浪潮……歐盟面臨的挑戰尤為艱巨。而羅馬尼亞政府在過去數年內面對政治協商、司法改革等重大問題交出的答卷的確令人無法滿意。
羅馬尼亞的政局不可調和
1989年推翻齊奧塞斯庫政權後,反腐敗不僅是羅馬尼亞人民最關心的政治話題,也是該國在2004年加入歐盟時承諾大幅度改革的領域。而羅馬尼亞持續兩年之久的政治危機也始於反腐敗。
羅馬尼亞社民黨(PSD)在2016年大選中成為羅馬尼亞第一大黨,並於2017年1月起正式領導該國。2017年1月31日夜間,由社民黨主導的羅馬尼亞政府就繞過議會連夜出臺了緊急法案,其中包括提高受賄定罪的門檻、減輕腐敗官員的判刑等爭議性內容。該法案被認為旨在開脫社民黨黨魁德拉格內亞(Liviu Dragnea)的貪腐罪行,後者曾因涉嫌操縱選舉、侵吞歐盟援助資金而遭到司法調查。根據羅馬尼亞法律,德拉格內亞因有官司在身而無法出任政府首腦,唯有通過進一步修改並放寬反腐敗法才可能出任總理。
當天夜間,國家自由黨出身的總統約翰尼斯就迅速以「政府當天沒有公布議程」為由向媒體宣布該法案為非法,德拉格內亞也迅速回擊稱總統意圖顛覆政府。
2017年2月5日,布加勒斯特的大學廣場上爆發大規模的反政府遊行。圖源:BGR
2017年2月5日的遊行示威是東歐劇變以來羅最大的抗議活動。圖源:NBC約翰尼斯的表態迅速點燃了羅馬尼亞民間的不滿情緒,2017年2月5日,至少30萬民眾走上布加勒斯特街頭,成為羅馬尼亞自東歐劇變以來最大規模的抗議事件。儘管政府迫於壓力最終宣布暫緩該爭議法案,但該法案仍於2017年底和2018年3月被議會投票通過(期間法案被羅馬尼亞最高法院宣布部分違憲而不得不進行小幅修改)。
2018年7月初,社民黨政府又聯合憲法法院施壓總統,以「過度的專制行為」為由解僱了該國反腐局的檢察長科韋西(Laura Kvesi)。此事再次引發了抗議活動,最終於8月10日在布加勒斯特爆發10萬人的遊行示威,要求政府下臺並提前進行大選。抗議最後升級為暴力衝突並導致超過400人受傷,此後的零星抗議持續至今。
2018年8月10日,布加勒斯特的大學廣場上再次爆發大規模反政府遊行。圖源:DPA除了來自總統和民間的壓力,社民黨內部也同樣矛盾重重。2017年初放寬反腐敗法的總理格林代亞努(Sorin Grindeanu)在該年6月失去德拉格內亞的支持後下臺,繼任總理圖多塞(Mihai Tudose)則在2018年1月同樣因失去社民黨內部的支持而主動請辭。現任總理登奇勒也被認為僅僅是黨魁德拉格內亞的「提線木偶」,登奇勒能夠最終上臺領導政府的唯一理由在於,她是德拉格內亞和總統都能接受的人選。即使是黨魁德拉格內亞,也感受到了來自黨內的壓力。儘管他挺過了2018年兩次黨內不信任投票,但是自18年9月起他就遭到了來自黨內實權人物——布加勒斯特市長加布伊拉(Gabriela Firea)和副總理斯坦內斯庫(Paul Stnescu)「應當對2018年8月10日的暴力衝突負責」的攻擊。
即便步入2019年,羅國內的政治分裂預計依然難以彌合,尤其是總統和政府之間的長期矛盾仍將持續。羅馬尼亞作為半總統制國家,總統的權力邊界較大,可以提名總理人選以及幹預司法機構關鍵職位任命。自2004年憲法改革以來,分期進行的總統選舉和議會選舉造成了當下總統所屬政黨和議會第一大黨政見分歧較大的難解局面,加上來自歐盟方面越來越尖銳的批評,羅馬尼亞政府所面臨的挑戰勢必會更加巨大。
歐盟:面臨挑戰的2019
除了內政問題,羅馬尼亞當局所主張的政治觀點也和德法等大國大相逕庭,這無疑可能將加劇歐盟內部的分裂,正如羅馬尼亞國內一樣。
在接受MDR採訪時,總理登奇勒著重對歐盟的難民政策發表了觀點:「儘管羅馬尼亞不像波蘭、匈牙利或捷克那樣堅決拒絕歐盟的難民分配協議,但是我們也不支持該協議。分配的比例必須得到每個成員國的認可。羅馬尼亞也許會繼續接受難民,但是我們拒絕強迫其他成員國接受難民。」
另一個羅馬尼亞和歐盟共同關心的議題則是申根成員國的身份。儘管已經加入歐盟11年,但是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是僅有的兩個仍未被批准加入申根區的東歐國家。
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申根國)的邊境上仍設有邊境檢查站,人員和貨物的完全自由流通仍無法保證。圖源:Handelszeitung2018年12月11日,歐洲議會投票通過了非立法性質的報告,敦促歐洲理事會儘快同意將兩國納入申根區。該主張同樣得到了容克的支持,後者早在2017年5月訪問羅馬尼亞時就發表演講稱,相信羅馬尼亞將在2019年年中輪值主席國任期結束前正式加入申根區。反對的聲音則來自以荷蘭為首的西歐國家,荷蘭首相呂特此前就對羅馬尼亞的腐敗給邊境檢查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表示擔憂。
總理登奇勒更是把羅馬尼亞加入申根區視為輪值主席國任內的重要目標。「歐盟的內部團結對我來說尤為重要,」她表示,「而加入申根區將促進和強化這種凝聚力。」
事實上,歐盟所面臨的挑戰卻不止羅馬尼亞,質疑聲還來自於歐盟第一大國德國。1月5日,德國第三大黨德國選項黨表示,除非歐盟能夠在2019-2024年內採取根本性改革,否則該黨將著手開始推動德國脫歐。
德國選項黨表示,為了保障歐盟目前5.5萬名工作人員和官員的日常工作,每年需耗費80億歐元。其中4000名官員年收入超過29萬歐元,甚至高於總理默克爾的年薪。
儘管該說法並沒有得到任何統計機構或者歐盟的證實,且德國選項黨一直以來都以「全球變暖是騙局」等類似口號吸引了眾多民粹主義擁躉,但隨著今年5月歐洲議會大選的臨近,歐洲各國的許多政黨都拋出了出格和誇張的言論,目的則在於吸引更多選票以期能夠進入歐洲議會。
對遏制民粹主義和極端思想不甚感冒的羅馬尼亞政府能否在輪值主席國任內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這個答案不僅影響著歐盟未來五年內的發展,也關乎著羅馬尼亞未來相當長時間內的國際形象——畢竟上次羅馬尼亞給世界留下的印象還是齊奧塞斯庫的「月經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