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為防止寶寶出生後手忙腳亂,多數媽媽會提前給寶寶買好各種的母嬰用品。比如奶瓶、尿不溼、寶寶的衣服、小床等。
在寶媽進入產房待產時,護士也會叮囑寶媽給寶寶準備好尿不溼以及衣服和包被,方便寶寶出生後使用。
據統計,足月出生的寶寶平均體重在2.5kg-4kg之間,所以寶媽在給新生寶寶選擇尿不溼時,都會直接買上面標著NB,即新生兒使用的。考慮到寶寶尿不溼用量大,寶媽通常也會囤貨,以備不時之需。
不過,在備貨時除了考慮常規情況外,還得考慮自家寶寶特殊的情況,以免出現讓寶寶很「尷尬」的情況。
產房內,又一位新生寶寶呱呱墜地,不過這位寶寶相對別的寶寶來說,更有「分量」。只見寶寶全身上下肉乎乎的,身上還裹著白白的胎脂,往秤上一放,足足有9斤重,在醫學上體重已經超標,屬於「巨大兒」範疇。
給寶寶擦乾後,護士趕緊拿出包被墊好,把寶寶放上去,再拿出媽媽準備好的尿不溼給寶寶兜上。沒想到出現了很「尷尬」的一幕,尿不溼的一側已經粘好,另一側卻因為寶寶過於「圓潤」,遲遲粘不上,最後,護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搭到一點邊,勉強把尿不溼扣好。
在護士阿姨努力粘尿不溼的時候寶寶也似乎很尷尬,不斷地閉著眼睛把頭撇過去,不忍直視護士,仿佛在說:媽你可長點心吧,把我吃的多胖不知道嗎,還買這麼小號的尿不溼,這讓我的臉往哪擱?
相信寶媽在寶寶出來後對著尿不溼也只能欲哭無淚,新生寶寶一天一個樣,剛出生這尿不溼都兜不上,估計剩下的尿不溼也只能作廢了。
如果是二胎三胎的媽媽,對產後各種嬰兒用品的購買相對熟悉,較少會出現浪費的情況,但是對於新手媽媽來說,因為沒有經驗,所以很容易出現囤多了用不上的情況。
特別是給寶寶準備的尿不溼跟衣服,買的時候可能覺得多買更划算,但是寶寶生長速度飛快,號小了就完全用不上了。
不同月齡的寶寶,尿不溼需求量差異較大,媽媽在囤貨的時候,可以大概估算一下孩子尿不溼的需求量。
寶寶在前三個月,特別是月子裡,寶寶胃容量較小,母乳餵養的寶寶通常需要1-2小時進食一次。寶寶還存在胃結腸反射,即剛喝完,馬上拉,所以大便次數比較多。
在1-3個月,寶寶每天的尿不溼使用量大約在8-10片左右。
3個月到6個月,隨著寶寶胃容量的增加,寶寶餵奶的時間間隔也逐漸延長,寶寶大便次數減少,小便次數也相對減少,一般來說,每日需要6-8片左右的尿不溼。
6個月以後,寶寶開始添加輔食,攝入的固體食物增多,寶寶的大便性狀和次數也逐漸改變。大便形狀比以前更成形,次數也減到每天1次或者2天1次,尿不溼更換量也減少至5-6片每天。
總的來說,月齡越小的寶寶,尿不溼用量越大,而且小月齡寶寶皮膚更為嬌嫩,尿便刺激容易引起紅屁股,所以更換次數也要更加頻繁。
除了考慮尿不溼的數量,更為關鍵的是要考慮尿不溼的大小號,如果尿不溼過大,容易出現漏尿的情況,尿不溼過小,勒著寶寶的大腿根和腰部,不利於寶寶健康。
不過尿不溼的大小號和寶寶的體重成正比,所以家長可以預估寶寶的體重。
一般NB的尿不溼適合寶寶體重在5KG以內,S的適合4-8KG,M的適合6-11KG,L的適合9-14KG。
根據我國兒童體格發育資料顯示,我國平均男嬰出生體重為3.33±0.39KG,女嬰為3.24±0.39KG。正常足月寶寶出生後第1個月的體重增長一般在1-1.7kg,出生後3-4個月體重為出生體重的2倍,三個月之後,寶寶體重增加幅度減慢,出生後前3個月體重的增長約等於後9個月體重的增長,即寶寶1歲時,體重一般為出生體重的3倍。
寶寶出生後的第一年是體重增長最快速的時期,為「第一個生長高峰」,第二年開始增幅減慢,約增加2.5KG-3KG,2歲時體重一般是出生體重的4倍,2歲以後體重穩步增加,每年約2KG。
孕晚期產檢時B超通常會估算寶寶的體重來判斷是選擇剖腹產還是順產,家長可以通過這個數值考慮寶寶出生後是直接買NB的還是S的尿不溼。因為第一個月通常體重會增加1-1.7KG甚至更多,所以給寶寶選NB的尿不溼不要太多,以免寶寶體重增加後用不上。
S的尿不溼一般適合前三個月寶寶使用,三個月之後通常需要更換成M號的尿不溼,不過實際還是根據寶寶出生後的體重增長速度來判斷。
不過,雖然白白胖胖的寶寶很可愛,但是從健康角度來說,寶寶體重增加還是儘量不要過快,以免帶來其他的健康隱患。
你家寶寶出生體重多少呢,尿不溼用量最大的是哪個號?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