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有名。地名是地理實體的指稱符號,是地方人文的一個載體。一個地名,是地域文化的一個胎記,是當地人歸屬感的一種凝聚,是時代變革的一種歷史寫照。在北港廣袤的大地之上,那一個個古老地名的背後承載著一個人口遷徙的印記,同時也標註著厚實的人文記憶。讓我們沿著鰲江流域溯流而上,穿越時光的走廊,抖落塵封的光陰,去觸摸一個個有溫度的地名,還原一個個鮮活的鄉土故事。
1
以新駐地的地理環境命名
嶺門據《溫州白氏》載,白漢赤於清順治年間(1644-1661)自閩南安溪榜頭遷居於此,但見此地九珠山林木深秀,南面村口有二山對峙似轅門,故名嶺門。
湖門據《平陽縣周氏志》載,清康熙十二年(1673),周爾純自閩南安溪縣清溪遷居於此,此地時為鰲江的一個大港灣,水清似湖,後淤積成盆地,湖中有小山對峙似門,故名湖門。
雅嶼據《平陽縣陳氏通志》載,宋熙寧九年(1076),陳洪進自平邑二十二都金舟鄉亭下(原籍福建長溪縣赤岸)遷居於此,其地系一島嶼,環境清麗優雅,故名雅嶼。
龍尾據《溫州白氏》載,白漢宗、白漢石於清順治年間(1644-1661)自閩南南安虎岫遷居於此,因此地大尖山逶迤而來,山形如龍,村在尾部,故名龍尾村。
南湖境內古時有湖泊,名「南湖」,因湖得名。南宋時期當地旗杆內薛氏豪族有薛峙、薛蘭、薛鄆的《南湖集》,以湖名其書。清乾隆年間平陽縣令何子祥《南湖通港路移設陡門記》:南湖「聞前明極盛時,湖水深暢清泚……盡日畫舫來往,笙歌不斷,如杭西湖」。
曉坑據當地《孔氏宗譜》載,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孔繼岸(孔子之六十九世孫)自平陽縣城白石巷遷居於此,見本地山間溪流橫貫,遍布小溪坑,即以為名。後因「小」、「曉」諧音,遂演化為曉坑。
溪心據《平陽魏氏志》載,明嘉靖五年(1526),魏顒自閩南安溪縣遷居於此,始成村落。因境內有大溪自西向東分成兩支,繞村流過,此地位於兩溪環抱的沙洲之中,故名溪心。
秀溪據平陽《蘇氏通志》載,明宣德五年(1430),蘇元卯自閩南安溪縣南鬥遷居於此,以村落溪澗秀麗,因名秀溪。
2
以遷徙到新駐地時的某些特定場景命名
鳳巢據《浙閩楊氏簡志》載,後晉天福六年(941),楊伯玉、楊均玉、楊仲玉昆季自安徽桐城瀲村遷居於此。時當地有「淵澄如藍,山環如椅,有鳳來巢,無人相止」之童謠,遂名其地鳳巢。
鶴溪北宋初年,陳文濟遷居源底裡肇基,時境內有大溪,有鰲江大潮過境。每至潮落,溪邊灘涂上魚蝦無數,成為百鳥覓食的樂園,故名「樂溪」。北宋許景衡《橫塘集》已見此名。據民國《平陽縣誌?輿地誌》載,鶴溪「舊名樂溪,後有鶴翔舞,改今名」。
鳳臥據鳳翱宮碑文記載,明萬曆年間(1573-1620),此地有街道,街北山腰梧桐林蔥蔥蘢蘢,曾引來鳳凰在此翱翔,故名鳳翱。民國三十七年(1948)秋,當地鄉紳施湘出任鳳翱鄉第五、六、七保聯立國民學校校長時,因「翱」字繁,學生書寫困難,便用諧音「臥」字替代,一時風起,深入民心。建政時,沿用鳳臥之名。
曉陽據當地《高氏宗譜》載,清順治元年(1644),高滿齊為尋覓安居之所,自平邑四十四都烏泥坑一路西行,一日天剛曉,忽然發現山坳裡有一大片田垟,遂安居於垟心,併名其地為曉垟。後因「垟」、「陽」諧音,逐漸演化為曉陽。
缸窯據《謝氏史志?平陽篇》載,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謝姚溪自福建長溪縣赤岸後山遷居平邑四十二都后庄,制陶為業。利用當地的優質陶土,在村裡設窯燒陶。後日益興盛,陶窯發展至18座,后庄遂更名為缸窯村。
矮壟坑據當地《鍾氏宗譜》載,明嘉靖年間(1522-1566),鍾百戶自福建羅源大壩頭經福鼎縣管陽後溪,轉遷平邑北港朝陽溪邊肇基。村邊小山坑有幾丘小梯田,田壟低矮,故稱矮壟坑。
油樹下據《溫州白氏》載,清順治年間(1644-1661),白漢石自閩南南安縣虎岫遷居平邑龍尾山岙,此地山坡油樹(烏桕樹)繁茂成蔭,因名其地油樹下。
田中央據《平陽縣黃氏志》載,明萬曆年間(1573-1620),黃我勤自閩南安溪縣遷居於此,但見村落四周均為水田,故以田中央為村名。
3
以遷徙到新駐地時的某些特定建築命名
山門宋淳祐年間(1241-1252),葉有朋自溫州瑞安縣郭陽杏園遷居於此;明崇禎年間(1628-1644),周玉卿自平邑睦源周岙遷居於此;清康熙年間(1662-1722),徐國志自平邑穹嶺曹門遷居於此,葉、周、徐三姓豪族比鄰而居,臨街宅第各建一座門臺。清乾嘉年間平陽名流劉眉錫遊歷疇溪,有詩云:「三處臺門古蹟存,由來此地號三門。」當地鄉民習稱這條街道為「三門街」,因「三」、「山」方言諧音,後遂名山門。
三橋據《甌南朱氏通志》載,北宋年間,朱孟鄒(朱幩之孫)自平邑炎亭東山水纖橋(祖籍福建長溪赤岸)遷居於此,其地水網交錯,古有杉木橋架設,故名杉橋(見宋周行己《浮址集》、陳傅良《止齋集》)。後當地朱氏造石橋三條,兩條為北宋治平三年(1066)朱有直等族親所建,一條是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朱汝建所建,故杉橋又名三橋(《平陽縣誌?金石志》)。今尚有三橋村、三橋路、三橋巷之名。
王壇據《平陽洪氏文史初探》載,清康熙年間(1662-1722),洪仰海自平邑四十二都墩頭(原籍閩南南安縣二十七都後垵內)遷居於此,此地北面雙坑山頭有明代山寨遺址,寨王曾於此設壇祭祀,故名王壇。
南陀據《平蒼孫氏志》載,明嘉靖十二年(1533),孫義嚴自瑞安縣孫山遷居於此,時此地山岙有一尼姑庵,圍牆上書「南無阿彌陀佛」,孫家人便取「南陀」二字為地名。
顯橋據《平陽王氏》載,明天啟年間(1621-1627)自閩南泉州遷居於此,建造一座石橋,取名顯橋,故以橋名村。
八角井據明弘治《溫州府志》載,南宋淳熙年間(1176—1178)平陽縣令黃耘,卸任後舉家遷居平邑北港「涇口」(今水頭鎮后街)。為方便四鄰居民汲水,黃耘旋開鑿水井,井口呈八角形,水洌味甘,村民習稱「八角井」。井前有巷,人稱八角井巷。
旗杆內據《平陽薛氏志》載,唐貞元元年(785),出身於官宦人家的薛懷幹,自福建長溪縣廉村遷居平邑北港南湖,於獅子山麓營建九欏廳堂,前進義門樹三對旗杆,鄉人習稱「旗杆內」。
詹家埠清乾隆四年(1739),詹氏祖先自平邑藻溪遷居北港涇口壽安橋一帶漁村,出資興建埠頭,沿江建輪船埠、渡船埠,鄉人習稱詹家埠。
下崅崢據《平陽金氏志》載,明崇禎二年(1629),金恭冕自平邑北港涇口菉汀裡遷居北港小江南,其子金敬瞻居本鄉前河。前河之畔,原有鄉人陳省元倡建的三間私塾,名「鳳閣齋」,時廢於倭亂,金家人即以此為名。因「鳳閣齋」與「下崅崢」閩南話諧音,後逐漸演化為下崅崢。
4
以遷徙到新駐地時的個別重要事件命名
漁塘據當地《朱氏宗譜》載,朱惟一於南宋嘉熙年間(1237-1240)自平邑北港涇口遷居虞塘合坑,重農耕,興漁業,於此挖塘養魚。民國後期,因「虞」、「漁」諧音,更名漁塘。
內塘據《平陽廖氏簡志》載,明萬曆年間(1573-1620),廖道躍自閩南安溪縣遷居平邑四十四都冠尖山麓,遂成村落。境內有大溪,清康熙年間(1662-1722)鄉民沿溪築堤塘,堤之東南稱外塘,此地位於堤之西北,稱內塘。
青街據《平陽縣周氏志》載,唐玄宗、代宗年間(755-763),周欲納為避「安史之亂」,自江西饒州樂平縣弋陽遷居於此,耕讀並重,南宋時為平邑名門望族。據傳,當地周家有一名士周仁勇(周欲納之十二世孫),乳名周八,勇武,但散漫,被其兄嫂奚落,乃發奮用功,終武舉及第榮歸故裡,其嫂踐諾,以青石鋪路五十丈迎迓,故名青街。
石牌據《浙閩楊氏簡志》載,明成化六年(1470),楊叔淡、楊叔甘昆仲自平邑宰清鄉鳳巢楊山下五板橋底遷居於此。據傳,此地原有一塊能治病的石牌為人所盜,不知所蹤,楊家人為紀念石牌,故以此命名。
八畝據當地《卓氏宗譜》載,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卓良翼自閩南南安縣遷居南雁小龍裡,於山頂開墾八畝田,遂以八畝為村名。
水上垟據《平陽縣陳氏通志》載,明崇禎年間(1628-1644),陳一柱自平邑四十四都大林山腳遷居於此,其地山高缺水。陳家人挖井尋找水源,挖了七口井,井井有清泉,故村名就叫水上垟。
5
以寄託對新生活的美好期盼命名
樹賢境內有蓋竹村林氏,文風鼎盛,為南宋時期平邑的名門望族。故當地於1950年建政之初,鄉人以育才樹人之意,取名樹賢。
朝陽據《浙南趙氏》載,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趙百四自瑞安縣龍川(今文成)遷居平邑南湖李家山,旋轉遷瑤山定居,因此地有一片平垟,故名趙垟。後因「趙垟」與「朝陽」諧音,建政時取朝紅太陽之意,更名朝陽。
增光井當地張家曾挖一口井,鄉人習稱此地為張家井村。清宣統三年(1911),鄉賢鄧小華借用本村張家井宮創辦北山小學,為勉勵師生為地方增光,更名「增光小學」,村名也改稱增光井。
6
把原駐地的地名帶到新駐地來命名新地名
麻園據《平陽縣鄭氏志》載,清康熙五年(1666)鄭崇賜自樂清柳市的象山麻園遷居於此,為懷祖,此地因名麻園。
東門據當地《周氏宗譜》(清鹹豐元年修訂)載,明萬曆年間(1573-1620),周明海自平陽縣城東門遷居北港四十八都南雁蕩山腹地,此地因名東門。
西門據《平陽縣周氏志》載,清康熙元年(1662),周茂新自平邑金鎮小倉橋遷居北港南湖(祖籍地為寧波奉化西門外),繁衍成村,此地因名西門。
7
把原駐地的地名添加一個通名 原地名折射在新地名中
金家嶺據《平陽金氏志》載,明正統十四年(1449),金孟朝自平邑鳳臥馬跡寺遷居北港四十二都金家壟,後村人開嶺闢路連通騰蛟,更名金家嶺。
金壪廠據《平陽林氏志》載,清乾隆年間(1736-1795),林厥明自平邑四十二都金壪遷居於此搭茅舍(俗稱草廠)棲身,其地因名金壪廠。
南陀嶺據《平蒼孫氏志》載,騰蛟南陀孫氏始遷祖孫義嚴墓地坐落於鳳臥頂坪山地,為便於祭墳,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孫家人合族出資修造十裡山嶺,鄉民習稱南陀嶺。
8
以姓氏為主要語素 加上通名構成新地名來命名
騰蛟據《溫州鄭文化?平陽卷》載,宋紹興三十年(1160),鄭全自福建長溪縣赤岸赤嶺頭遷徙平邑四十二都帶山,因此地猛獸逼人,旋轉遷本都河尾定居,鄭氏人家自成一個小村落,名鄭家堡。迨至清光緒年間(1875-1908),蘇、白、周等族人,匯集帶溪之濱設店開市,逐漸形成諸多族姓雜居的街肆。鄭家堡之名已名不副實,時當地周家門臺有「祥綿起鳳,瑞靄騰蛟」句,鄉紳以閩南話「騰蛟」同「鄭家」諧音,更名「騰蛟堡」,民國中期去「堡」字,統稱「騰蛟」。原鄭家堡所在地今名為鄭家巷。
蔡垟據當地《周氏宗譜》載,清乾隆年間(1736-1795)有蔡姓人家自福建遷此定居,四面環山,中有平垟,故名蔡垟。後雖有周、吳、陳、黃等姓陸續遷入,仍沿用舊名。
吳垟據《平陽吳氏通志》載,明萬曆年間(1573-1620),吳敬山自福建長溪赤岸(今霞浦)遷居於此,故名吳垟。萬曆後期其又轉遷平邑十二都大岙底肇基,當地其它族姓也習稱此地為吳垟,沿用至今。
吳山據《平陽吳氏通志》載,元大德八年(1304),吳羨、吳美昆仲(吳畦之十八世孫)自溫州泰順庫村遊獵至南雁蕩山,因其地山清水秀,遂依山構屋定居,並取名吳山。
金岙據《平陽金氏志》載,宋寶祐元年(1253),金九、金十昆仲自閩南漳州赤岸遷居平邑鳳臥山岙,繁衍成村,村落即名金岙。
林家岙據《平陽林氏志》載,宋嘉定年間(1208-1224),林復明自平邑親仁鄉蓀湖裡遷居此處山岙,繁衍成村,故名林家岙。
9
以宗族或姓名為語素 加上通名構成新地名來命名
畲屋據《平陽縣少數民族志》載,清康熙年間(1662-1722),雷應順自平邑鬧村西山下水尾遷居懷溪山區腹地,按本族習俗建造畲族大屋,因以畲屋為地名。
餘潘據《平陽潘氏志》《平蒼餘氏志》載,明嘉靖十五年(1536),潘朝模自瑞安縣五十四都潘岙遷居於此;明天啟七年(1627),餘國川自平邑萬全新浹遷居於此,後繁衍成村,餘、潘二家各取姓氏為村名,遂名餘潘。
黃施岙據《浙南施氏志》《平陽縣黃氏志》載,清康熙元年(1662),施文亮自平邑北港小江南山下遷居曉坑山岙;清康熙四年(1665),黃朝安自瑞安縣虞池遷居曉坑山岙,後繁衍成村,黃、施二家各取姓氏為村名,遂名黃施岙。
仁家垟據《浙閩楊氏簡志》載,明洪武年間(1368-1398),楊叔仁、楊叔嘉、楊叔祥昆季自平邑鳳巢楊橋頭遷居於此,便以各自名字取「仁嘉祥」為村名,後因方言諧音,故有仁嘉垟之地名。
10
以紀念先祖或宗親大義 添加語素構成新地名來命名
傲寒據《平陽林氏志》載,明崇禎元年(1628),林秀峰自福建南靖縣永豐裡遷居平邑麻步頂端,繁衍成村。民國二十四(1935),其後裔林太寒於本村就義,為緬懷烈士,因名傲寒村。
水有源,樹有根,人有血脈宗親。北港的每一個尋常地名,都是在悠悠歲月中沉澱下來,並沿襲下去的,都承載著一段不尋常的經歷,訴說著一個地方的塵光往事。對於北港地名的解讀,旨在詮釋北港的歷史,把根留住,為生於斯長於斯的北港人,開啟一條與歷史對話的渠道,構築一道生生不息的記憶長河。因為,在所有尋找鄉愁的北港人心裡,一個地名,就是一條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