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現代人對於吃什麼越來越講究,講究搭配和健康。對於我們每天輸入的信息來說,也應當甄選和擇優。進入了資訊時代,我們接觸到信息成倍地增加,手握便攜電子設備,有網絡,就可以隨時獲取信息。正是因為信息太多太雜,所以我們更需要優質的輸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你讀什麼決定了你的深度和廣度。
如果有能力,我比較推薦適當多一些英文閱讀。比如在新聞上,有能力一定要去看英文。中國新聞媒體的生存環境之惡劣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新聞的質量也是難以保證的。看新聞還是推薦西方媒體,當然西方媒體也有立場,新聞可靠性也各不相同,但是比起國內單一口徑的新聞來說,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想要知道這世界上發生了什麼,還得熟悉西方媒體那一套。英文的新聞往往更及時,同樣的新聞在中文媒體上看見,就得等兩天了,一方面因為翻譯,一方面因為審查。所以啊,還是西方的記者跑得快。新聞媒體的立場和可靠性可以去微信小程序「西方媒體查一查」上查詢。
那麼什麼叫「有能力」呢?一個人接受過高中的英文教育,會查字典就是有一定的英文能力了。英語作為一種語言,一種工具,就是拿來用的,而且會越用越熟練。況且,一篇英語的文章只需要查個別詞就能大概理解文章的意思,如果只是為了獲取信息的話,難度其實沒有那麼大。我在推特上follow了很多新聞媒體,BBC、CNN、AP news等等,有時候只是看標題就大概知道講了什麼,就一刷而過,有興趣細看的才點開去看。一篇新聞報導一般幾百字,也不會太長,適合作為英文閱讀的材料。
除了英文新聞,很多英文的期刊雜誌是非常優質的信息源,而且種類豐富。我們所說的新聞,大多是指news,這種新聞一般只會告訴你在哪是誰發生了什麼,而這裡說的雜誌,也有對於熱點新聞的追蹤,但是還有的是對於這個事情的分析和看法。這種雜誌往往會分期出印刷版,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時代周刊》。我閒來無事會去官網翻翻這些雜誌報刊,閱讀裡面的個別文章對於提升英文能力和擴展視野非常有幫助,偶爾也會翻譯一些我覺得不錯的文章。
下面推薦一些我常翻看的一些雜誌和期刊,排名不分先後。
《Economist》
《經濟學人》是我最經常看的雜誌,每周一刊,需要訂閱。如果從官網看的話需要梯子,不過我想這些問題對於真正想看的人來說都不是什麼問題,網絡上的資源還是很多的。雖然看題目是像討論經濟的,但是其實這個雜誌什麼方面的內容都有,科技、人文、歷史、人物等等,而且尤其愛探討政治。我公眾號也偶爾發點翻譯,大部分是從這個雜誌上的官網上挑選文章。《經濟學人》的文章一般都沒有署名,讓讀者專注於內容,而且每篇的篇幅不大,略讀完一篇也花不了多少時間。我尤其喜愛這個雜誌是因為除了內容過硬之外,文章的英文寫作水準絕對是頂級的,我總是帶著一種羨慕的心情去看文章,因為一些句子寫的實在是讓我覺得精彩,也覺得慚愧,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有這種英文寫作的水平。所以從裡面隨便拿一篇文章來做精讀也是非常適合。我每次翻譯的時候,其實都是在做精讀。
《Wall Steet Journal》
這家報紙格調全美最高,網站訂閱要花錢,很貴,但是首次註冊可以一刀看三個月。主要是關於經濟和商業,目標人卻比較高端,據說讀者群平均家庭年收入15萬美金。如果對於商業和經濟方面的嚴肅文章感興趣的可以訂閱,我一般是follow他們的官方推特,可以免費看一些文章,也夠看了,畢竟我也不是每篇必看,畢竟我一年掙不了15萬刀。文章質量很好,畢竟收這麼多錢的就是不一樣。
《New York Times》
美國老牌報紙,普立茲獎獲獎次數最多。內容涉及各個方面,長篇短篇都有。對於中國讀者友好,因為有中文版,但是中國官方對於中國讀者閱讀這個報紙不友好,因為上面有些官方不想讓你了解的東西,所以還是準備好梯子吧。內容相對嚴肅,篇幅也不是很長,對於了解新聞、科技、歷史、政治等知識,《紐約時報》是很好的閱讀材料。
《Aeon Magazine》
中文翻譯為《萬古雜誌》,該雜誌提倡「慢閱讀」,所以裡面大多都是長文,大概每篇三四千字,需要一定的耐心讀完。這個網站的內容多為科學和人文,內容精彩而且免費。裡面還有一些小視頻製作得也很有水平。如果英文有一定的水平能讀下來長文章,而且喜歡科技人文方面的東西,這個網站值得去看一看,會有很多收穫的。
《The Atlantic》
《大西洋月刊》是美國非常受尊敬的老牌雜誌,創刊於1857年,內容涉及政治、文化、科技以及生活的各個方面。文章的質量上乘,有一些idea非常新穎,而且思考性很強。裡面有對於美國政治體制的反思,有對於科技發展的觀點,也有對於人類文化和教育方面研究的科學寫作。老牌就是老牌
《Nautilus》
大名鼎鼎的《鸚鵡螺》是有名的科學雜誌,裡面的文章科學性較強,文章的作者很多都是美國頂尖大學一線的教授。有些直接就把自己的研究以科學寫作的形式寫出來,所以在上面可以找到一些比較新的研究。我們之所以需要科學寫作,就是因為當我們知道了一些科學的最新研究,我們的觀念和生活可能發生很大的改變。一些認知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的知識是直接能拿來用的,比如我們了解了人類記憶是怎麼工作的,就能更好調整自己的記憶方法,再比如我們了解了男女大腦的特點和差異,你可能就破除了一些偏見,比如「女生擅長文科,男生擅長理工科」。人總能在科學的海洋裡找到點新東西,這是科學的魅力。
《New Yorker》
老派文藝雜誌,包含了新聞,散文,漫畫,小說都有涉及。比較有特色的地方在於新聞和社會熱點比較有深度,還有小漫畫,非常幽默。文章的內容和文筆的質量都非常出色,感覺比起前面的幾個雜誌,《紐約客》的文藝氣息濃重,嚴肅但是不古板。有一些非常有名的作家或是科學家也是《紐約客》的供稿人,比如寫了《引爆點》的馬爾科姆-格拉德維爾,所以難怪《紐約客》的文章如此出色。
我個人比較喜歡看嚴肅點的討論和人文以及科學寫作內容,上述的雜誌都是內容相對嚴肅一些的。但是英文世界裡其實還有很多雜誌,根本數不過來,他們都是了解西方文化和生活的好途徑,讀者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和喜好來挑選。有時候你看過了西方優秀的雜誌期刊,你就能發現中文期刊其實還是有差距的。我承認中文世界已經有了進步,有一些中文的雜誌已經做的不錯了,中文世界的信息量也越來越大,涵蓋各方面的優秀內容也越來越多,但是有時候看看那些對於社會問題的討論的爆款公眾號文章,還是會發現大多數人只是表態和抒情,和西方嚴肅一點的報刊雜誌比起來水準就差了不止一點。人家拿最新的研究成果說事,我們還在對著一些過時的東西宣洩情緒。
還有另外一個感覺比較深的一點是關於科學類的文章,如果你仔細讀國外的優秀科學家的科學寫作,會發現作者是真的帶著一種普及思想的態度去寫作,向讀者介紹一個新的idea,或是介紹一下這個知識對我們有什麼啟示。而國內的一些科普,很多是去翻牆找點冷門的知識,然後翻譯過來傳給讀者,這不是一個好態度,這更像是欺負讀者不懂英文,帶著一種炫耀的姿態。讀者真正需要的是一種思考的方法和一些有用的認知,金魚每天睡三個小時還是八個小時這些都只是談資,「金魚每天睡幾個小時是怎麼統計出來的?對我們思考哪些問題有幫助?顛覆了我們哪些固有的認知?」,這些問題更重要,更有意義。
所以,還是那句話,使用英文讓中國人更自由。共勉。
圖片來自網絡
清心一刻《好奇心日報》是中文世界裡做的不錯的網絡雜誌,為什麼被整改了呢?因為中國要求新聞媒體必須有資質,而《好奇心日報》正好沒有資質,新聞又做的比有資質的媒體好,網信辦不整它整誰呢?所以,你還覺得大陸中文新聞媒體有希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