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幸福,想讓孩子在一個快樂的氛圍中長大。但由於孩子成長中要經歷不同的階段,他們也許會調皮,會達不到父母的要求,也許會不聽話或是犯下各種錯誤。
作為父母,要能夠理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變化,用合適的語言去溝通,否則的話將會在言語上為孩子帶來創傷。也許不知不覺地,在懷著對孩子滿滿的愛意中,成為「有毒的父母」。而給孩子帶來的創傷,也許會在成年之後仍然持續,甚至會毀掉一個人的生活。
通常,有毒的父母會通過自我中心的態度、強硬的控制力和語言上的虐待,同時輔以完全無視個人界限的行為,來教育孩子。
這樣的操作 ,往往是讓孩子產生強烈的內疚感和不足感,以達到控制孩子的目的。但實際上,這些教育方式除了給孩子帶來負面體驗之外,也表達出了作為父母,內心中的衝突和焦慮。
以下是「有毒的父母」在養育孩子過程中,可能會使用的5個短句以及背後的含義。如果你曾經使用過,那麼最好在今後的生活中,儘量避免哦。
「我為你犧牲了這麼多,我給了你一切!如果不是你,我會生活得比現在更好!」
說這些話的父母,真實需求是為了讓孩子感到內疚,並且感激他們為自己所做的一切。
父母可能會提醒孩子,他們吃的、穿的、用的以及學費等,都是自己出的。還會不斷提醒孩子「我生了你,養了你」,這對自己是莫大的犧牲。這樣一來,孩子就會總覺得自己虧欠了父母一些東西,而這些虧欠卻永遠無法償還。
當一個人愧疚地和他人交往時,即便對方提出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時,也會迫於愧疚去答應。而當對方是自己父母時,就更無法拒絕了。父母在不知不覺中,靠著製造孩子的愧疚感,成功控制了他們。從潛意識層面來說,這是父母把自己內心的焦慮和對生活的不滿,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如果你經常和孩子說這些,往往說明了你對生活非常不滿意,你希望孩子能夠明白。由於生活中的一些目標你未能達成,或是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但你自己又不想負責,所以就想把的錯誤或責任轉移給他人。如果轉移給孩子,會非常容易。
「看看你自己!你怎麼了?你都交了些什麼朋友?你這是什麼工作?」……
這一組語言,主要是希望讓孩子產生羞恥感,因為孩子的行為舉止與父母的要求背道而馳了。
比如家長希望孩子考某所他們認為更理想的學校,或是想讓孩子和某位同齡人建立戀愛關係,以此來作為向親朋好友炫耀的資本:
你看我兒子/女兒,考上了XX大學; 我兒子/女兒對象工作特別好,家裡有房有車,還孝敬老人……
通常,這樣的家長在乎的是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孩子的感受,因為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就會成為他們孔雀尾巴上最華麗那根羽毛。
所以,一旦孩子不如自己所願,家長就會想方設法讓孩子產生羞恥感。這種感受維持過久,會讓人逐漸害怕社交,會認為自己是不值得的。
如果你經常對孩子說這些話,說明你的內心是極度缺乏安全感並且害怕被拒絕的。因為缺乏自尊心,使你內心充滿了恥辱感,於是將自己的不安全感投射給了孩子。
同時,這種父母通常認為孩子是自己人生的延伸,所以會評估孩子的一切。如果孩子因為沒有遵循大多數人的生活路線而受到指責或非議的話,他們會認為這些內容是指向自己的。這種被攻擊感,使得他們都對孩子更加刻薄。
「你就像你父/母親一樣!」
這句話多數會發生在母親身上,尤其當父母離婚之後,母親也許會想方設法把父親塑造成一個「壞人」。由於對前夫的不滿自己無法處理,因此她會拒絕承擔責任並且指責他人。
說這句話的父母,通常情緒上不成熟,不會以合理方式處理問題,而是把孩子拖下水,讓孩子感到自己是個壞人,就像父親或母親一樣。
說這句話的父母,本質上是把原本指向對方的消極情緒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如果對方是提出離婚的一方,那麼自己就會非常害怕被孩子遺棄,並且會一再尋求孩子「不會離開自己」的保證。如果孩子和對方過從甚密的話,就會激起自己無法化解的嫉妒心和憤怒,於是轉而攻擊孩子。
「你太自私了!你心裡只有自己!」
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你怎麼能只想著自己呢?你應該想著我才對!」
對利己主義的頻繁指責,實則也是一種投射。在多數情況下,「有毒的父母」是自私的。他們給孩子施加壓力,讓孩子遵從自己的意願,改變原本的習慣來適應自己。
父母如果經常說「你心裡只有自己」和類似的語言,通常意味著他們自己小時候沒有得到想要的愛和支持。正因如此,他們心中留有一個無法填補的情感空虛,害怕孤獨和被遺忘。
為了應對這種痛苦和焦慮,他們會要求孩子將注意力和關心都用在他們身上,即便孩子已經傾注了大量精力照顧自己,但依舊不滿足。
「你必須這樣做!你要聽我的!」
這句話的目的是讓孩子產生內疚感,讓他們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同時,家長可能會試圖用這種語言方式,讓孩子走上一條社會更加認可的道路,比如上大學、考公務員、當老師、做醫生,或者是讓孩子從事他們本來不喜歡但薪資尚可的工作。
這種語言背後的真正含義,很可能是父母工作很努力,在社會和家庭的壓力下,做出了他們本不想做的犧牲。他們忍受著犧牲的痛苦,來幫助他們應對痛苦。
他們因此學會了一種技能,那就是相信「世界本來就是這樣」和「我別無選擇」這樣的宿命論,並且希望孩子也接受這樣的宿命。
所以當孩子走了「歪路」時,就打破了父母的信仰,並且證明了自己有選擇的權利。而這些,會讓家長無法忍受,他們會覺得自己錯過了美好的生活。
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所以即便他們的教育方式有很多不當之處,我們只能努力去自己對抗,消除他們的行為給自己帶來的負面影響。
更有深遠影響的是,當我們為人父母時,很有可能重複和自己父母一樣的行為。
歸根結底,在我們內心深處由父母帶來的安全感和自我意識喪失,會讓我們投射在孩子身上。
這有些無奈,但並非不能改變。生活中要多加覺察和反省,直面那些試圖壓制的痛苦、恐懼和遺憾,你將成為優秀的父母。
文|鴕鳥說話
圖|colorhub.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