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小白如何學唱歌,這時候你就會疑惑了吧,不知道怎麼學,平常唱歌常見的問題有
「白嗓子」、「鼻音」、「喉音」、「漏氣」你有這樣嗎?
往下看
一、用「白嗓子」唱歌
這是很多初學歌唱者在發聲時容易出現的一種問題。「大白嗓」乍聽起來比較「亮」,但它是一種喊叫式的、失去共鳴的聲音,它多以口腔前半部分的發音為主或過分使用喉部肌肉發聲,其聲音往往是「喊」、「擠」出來的。歌唱者由於盲目追求音量拼命唱強音,但又力不從心,喉嚨越卡越緊,但結果出現又白又散的聲音,如果唱的時間一長,就導致整個發聲器官失調,使聲音生硬,緊張、蒼白無力、乃至失聲。
要使「白嗓子」得到糾正,必須建立正確的歌唱狀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進行訓練,也就是進行「混合聲」的訓練。
二、「鼻音」
有鼻音唱起歌來聲音晦澀,無光彩,缺乏力度,不暢通,不明亮。歌者由於軟顎無力,舌中部抬得過度,使口、鼻腔的通道受到堵塞,使聲音的音波流入鼻腔,造成歌唱聲音僅僅從鼻腔中發出,失去了正確的共鳴,誤將鼻音錯認為是鼻腔共鳴,因而產生了不悅耳的鼻音,打開鼻腔是獲得頭腔共鳴和聲音高位置的關鍵。
歌者要糾正認識上的錯誤,分清鼻腔共鳴和鼻音。檢查鼻音的方法是:用兩個指頭捏著自己的鼻子發音,聽聲音的變化,如果聲音並無多少變化,頭腔仍有振動感,則說明是面罩共鳴的唱法。分清了聲音概念問題,還要在練習中選擇好母音,停止用帶有鼻音的母音,反覆練習就會改掉鼻音的毛病。
三、「喉音」
這也是歌唱發聲常見的聲音。它生硬、沉重、緊迫、聲嘶力竭。產生這種毛病的原因:一是歌唱發聲時沒有良好的氣息支持,舌根用力下壓或舌根隆起,造成喉頭肌肉過分緊張,咽喉腔不能充分打開,使聲音停留在喉嚨裡,不能自如暢通。二是歌者盲目追求模仿厚實的聲音,迫使喉頭和舌下壓,誤以為找到了一種有共鳴的嘹亮的聲音,實際上這種聲音聽起來生硬、笨重、缺乏表現力和音色變化。
要想使喉音得到矯正,首先應正確的掌握歌唱呼吸方法,了解氣息支持與共鳴的關係。在練聲中先用哼鳴和u母音進行訓練。如果在u母音前加上輔音訓練更能取得好的效果。在練聲時要求下顎自然松馳,舌面放平,舌根自然放鬆,喉頭穩定,要求發聲柔和,不能大聲喊唱,這樣就能逐步改掉喉音的毛病。
四、「漏氣」
這種毛病的特點是氣多聲少,發聲時夾雜著一些氣塊。漏氣的毛病,對發聲器官十分不利,歌唱時常常感到氣不夠用,很費力,無法唱強音,音準也常會偏低。產生這種聲音的原因有兩種,一是由於聲音病變引起聲帶閉合不好產生的;二是由於控制氣息的橫隔膜、腹肌軟弱無力,不能很好的控制氣息,而喉頭聲帶沒有和氣及時協調,氣息還沒有和聲帶接觸就漏掉了。
糾正方法:要有意識地訓練對氣息的控制能力,可結合咬字、吐字訓練做快呼快吸的深呼吸練習,唱歌時特別注意發聲一剎那,聲帶的併攏和呼吸支點的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