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廣東玩具協會《廣東玩具20年》特刊
【
中外玩具禮品網】廣東玩具業起步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後得到迅速發展。1988年產值僅14億元,2007年增到1218億元,增長了87倍,成為舉世公認的玩具大省,全球消費的玩具,有70%~75%來自中國,中國生產的玩具,出口佔80%~85%。廣東玩具的出口,內銷以及進口都居全國前列,"廣東是全球最大玩具生產基地"。
1998年,時任國際玩具工業協會主席,美國玩具製造商協會總裁-戴維·米勒對媒體稱:"廣東省是中國最大玩具出口地區,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玩具出口國,廣東省是世界高質量玩具最大生產者"。"多年來,廣東省玩具業所做的工作,比世界其它地區要好,在美國進口玩具地區中,廣東省玩具質量最好"。
一、發展歷程廣東製造玩具有悠久歷史。潮州筆架山出土的文物,就有醬釉的小狗、小馬等陶瓷玩具。千年前的南宋時期,就出現繡玩具香包的扎絨粽球。民國初期就有竹、木、鐵、麥稈、繡陶等玩具製造,還流行剪紙,童車、風箏,當時出版的《佛山忠義鄉志》記敘了玩具市場:"舊曆新年,銷行頗盛,然近日外洋玩具輸入內地,本地製品恆不敵人,商人亦以喜購外貨,能獲厚利,故輸入日多,益土貨省矣"。
民國時期至建國初期,廣東有一些小型玩具生產,主要分布在廣州、潮州、佛山。廣州早在30年代,就有手工業者製造童車,1956年公私合營高潮時,分散的手工業者成文星玩具社,批量生產童車,1965年童車轉由廣州童車廠生產,產品除供內銷外,還有小量出口。受香港玩具業啟迪,50年代中期,開始生產塑料玩具,標誌玩具製造從手工業步入現代工業生產門檻。並在70年代取得較快進展,計有注塑、壓塑、搪塑等玩具,高中低檔貨齊全,主要品種有塑料積木拼圖,搪塑笑佛小狗、娃娃,等等。主要生產企業有廣州玩具廠、廣州童車廠,紅光塑料薄膜製品廠。佛山從民國時期起,就有玩具生產,以燈彩秋色為特色,抗日戰爭前,珠三角盛行秋色會,燈彩多由佛山製作供應。戰爭時期停止,戰後佛山玩具生產逐漸恢復,規模也有擴大。1966年,佛山木玩具廠產量達2.78萬件,1982年的佛山秋色賽會,遊行隊伍1500人,港澳同胞、海外華僑踴躍前來觀光,包括國內和本地觀光人數共50多萬,比當時佛山人口遠多一倍。佛山製作玩具多為個體戶,1956年個體戶大部分加盟文娛玩具社,後陸續建立東風玩具社、樂器社、文化用品社、獅棋社。潮汕玩具改革開放前歸入工藝美術品。刺繡玩具具有濃烈民族風味和地方特色,始於南宋,到清末形成習俗,出嫁女在婚禮前,須親自製作各色香包,婚禮上送給前來祝賀親朋,逐漸形成小商品,抗戰前每年出口東南亞地區逾萬件。1964年,潮汕工藝所設香包剪紙研究組,名藝人楊雪友帶領技術人員創作了"飛禽"、"走獸"立體擺件,在同年秋季廣交會展出,受到買家青睞,有外商稱其為"東方藝術明珠"。此後,繡玩具出口內銷與日俱增。1982年潮汕香包被國家輕工部授予優秀產品稱號,到1990年,生產香包的潮汕特種工藝品廠,有員工近千人,年產值1000多萬元。
1966年~1976年的中國文化大革命,對玩具生產嚴重摧殘。大部分玩具被視為"封(封建主義)、資(資本主義)、修(修正主義)"產品,部分或大部分企業停產或轉產,佛山僅存樂器社一家兼製作玩具外,其它玩具生產企業撤消,玩具生產大幅度下降。
改革開放之前,玩具製造未形成一個產業,歸屬工藝品行業。建國前玩具生產除童車外,多為手工操作,生產落後,建國初期由於使用塑料作原料生產塑料玩具,部分逐漸步入現代工業生產,但消費者的玩具消費能力弱,銷售渠道不暢通,加以玩具生產一缺資金,二缺技術人才,三缺技術設備,生產落後,玩具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低,有一些小型現代工業生產企業卻在漫長歲月中發展緩慢。
廣東玩具產業,是1979年改革開放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1980年,全省玩具產值僅5000萬元,出口值不足400萬美元,1988年之前,處於起步階段。
八十年代初最先進入珠三角的香港玩具商,對開放政策仍未深入認識,未有大規模進入出口仍以二輕系統屬下的玩具廠為主,1987年出口僅1.20億美元。四年後的1991年,出口值3.72億美元,較1987年增長310%,1992年~1993年,為廣東玩具業的成長時期,1993年以來,出口每年都在提升,到1997年被稱為全球玩具最大生產基地,歷經1998年~2001年的徘徊,從2002年起,經復甦大發展,到2007年6月起發生"召回事件",我省玩具業每年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廣東玩具業自1979年以來,尤其是1988年後的20年,雖有起伏,但終於取得重大成就,首先得益於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其次毗連香港,80年代~90年代初期,香港玩具生產線大量北移珠三角,帶來人才、資金、技術、管理、和客戶。第三是省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大力支持,提供土地、勞動力、廠房和優良的外環境,以及優先發展交通和通迅服務等等。第四是粵港兩地玩具業優勢互補,相得益彰。以澄海為主的本土玩具企業刻苦創業,自我積累資金,積極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自我創新建立品牌、培養名牌。第五,臺資、美資、日資與本土企業共同努力。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還要看到廣東玩具業還存在較多不足,比如加工貿易比重過大,自有品牌少,名牌更少。市場過份集中在美國,總體上仍處於產業鏈低端。這有待今後逐步改變。
二、產業分布我省玩具生產分布的特點是:集群化生產。分布的城市有:深圳、東莞、珠海、中山、廣州、佛山、汕頭、惠州、揭陽、江門、河源、清遠、汕尾、韶關、潮州、肇慶、陽江、等市。但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的深圳、東莞、珠海、中山、廣州、佛山和韓三角的汕頭等7個市。其中深圳、東莞以外資企業為主,汕頭、揭陽以民營企業為主。2003年以來,珠三角有的大型企業將小部份生產線遷韶關、河源、清遠和江西,有的在上述地區建新廠。
三、產業規模2006年有生產企業5000多家,獲出口許可證3000多家,經過2007年政府對企業整治,現有生產企業近5000家,至2008年1月,獲出口許可證企業1600家,約80萬名員工。2007年產值1219億元人民幣,出口142億美元。年產值逾10億元的企業有10家,年產值億元以上企業50多家,中小型企業尤以小型企業為多。
四、產業結構企業經濟成分有外商獨資、中外合資、中外合作、鄉鎮企業、民營企業、國營轉制企業,其中以外商獨資企業規模最大,外資企業又以香港獨資企業最多,其次為臺資,再次為美資。
經營玩具生產配套的企業約有2000多家,生產玩具配套的原料、面料、零部件。模具等的自給率不斷提高,幾乎所有的玩具模具都可以生產,小馬達、機芯、眼珠、燈泡、電池等,均能大量生產,基本上滿足生產企業需要,質量逐步提高,向國際先進水平靠攏,IC則仍要上海、臺灣供給。
五、產品結構玩具生產種類較多,全世界玩具花式品種約有15萬種,廣東基本都能生產,僅深圳經常生產的就有10萬種之多,以塑料,電子電動為最大宗,遊戲機(包括與電視接收機配套使用的電子遊戲機,其他電子遊戲機)的出口,2006年佔全省玩具總出口56.9%,產品中用塑料作原料的約佔80%,其中以PVC用量最大,約佔40%。
六、出口結構玩具出口貿易中,一般貿易佔比重過小,加工貿易佔比重過大,是廣東玩具出口的突出問題。一般貿易佔玩具總出口比重,2005年佔12.41%,2006年佔12.01%,2007年佔15.78%,2007年比2005年提升了2.27個百分點,雖略有提升,但進展慢。加工貿易2005年佔86.59%,2006年佔86.99%,2007年佔84.22%,但在加工貿易中,處於較高層次的進料加工佔加工貿易比重,從71.93%降到佔67.09%,下降了4.84個百分點,而低層次的來料加工佔加工貿易比重,從佔28.07%提升到佔32.91%,上升了4.64個百分點。
聲明:此文系中外玩具禮品網原創稿件或者獨家披露信息。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中外玩具禮品網。否則,我們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