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電子書閱讀器,海量圖書一鍵下載;掃一掃二維碼,手機自動朗讀繪本;戴上增強現實眼鏡,書中的古代戰場和將士如在眼前……5G時代的數字閱讀,能助人實現「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不久前,一項調查顯示,2018年我國數字閱讀產品數量大幅提升,手機閱讀、平板電腦閱讀等數位化閱讀方式日趨普及。
身處移動互聯時代,已經很少有人認為,只有讀紙質書才叫閱讀。如果說閱讀的意義在於引導我們進入精神世界,感受古今作家的筆端雍容,那麼毫無疑問,科技發展拓寬了閱讀世界的入口。幼時讀詩,不懂什麼是「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5G時代可以用聲音圖像為詩句作注;青年讀史,不解為何「上黨從來天下脊」,通過3D電子地圖,中國古代歷史地理得以立體呈現。這些,都應該歸功於科技的進步,使我們能夠更加真切地感知書中乾坤的博大之美。
「雲時代」的「雲閱讀」,將世代滄桑、萬千人物裝在指掌之間,更有利於涵養當代人含弘光大的精神氣象。的確,「雲時代」是一個時間碎片化的時代,捧讀一本書幾乎成了「古典式」的閱讀。但從「一卷在手」到「一屏萬卷」、從讀書到「聽書」的改變,「雲時代」帶來的方便快捷,也讓我們隨時隨地都能享受閱讀的樂趣。同時,也只有閱讀,才能像黏合劑一樣,完成精神世界的「碎片整理」。面對海量信息、繁忙節奏時,在閱讀中沉潛往復、滋養心靈、開闊境界,能讓人更有底氣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更能在紛紜萬狀中激濁揚清、明辨是非。閱讀的絲線,拾掇起日常生活的斷章,將我們頭腦中的奇思妙想編織成華美的思想畫卷。
不論是數字閱讀還是傳統閱讀,其中不變的,乃是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對中國人來說,典籍中蘊藏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地圖,我們按圖索驥,能觸摸到前人的精神足印。同一本書,唐人讀過,清人讀過,我們也讀過。就像一樣的月光,籠罩過王昌齡詩中的龍城飛將,也陪伴過馬致遠筆下的天涯旅人。《新唐書》寫李密在訪友路上把《漢書》掛在牛角上,「行且讀」;北宋詩人蘇舜欽以《漢書》佐酒,讀至妙處,「滿飲一大白」。知曉了這些,今天我們捧讀《漢書》時,無論是通過紙墨還是電子屏幕,都能在觸動心靈的一刻,思接千載,感受到光照過古人思想天空的同一輪明月。
對青少年來說,我們仍然要倡導多讀紙質書。這不僅是為了保護視力,也不僅是為了養成「用志不分、乃凝於神」的專注力,更是為了培養孩子和紙墨書香的親近感。中國人有「敬惜字紙」的傳統,5G時代的到來,或許拓寬了「字紙」的概念,但對於孩子來說,氤氳於紙墨之間的書香、瀰漫在字裡行間的文氣、跳躍在掌心指間的觸感,共同營造出一方帶著暖光的精神角落。中國古人讀書,講究體會氣象、意韻、神態、風骨,這些可意會不可言傳之物,往往隱藏在書卷和書香中。民族的文化血脈,正是在這一縷書香中得以傳承。
「雲時代」的到來,使閱讀以多種方式融入日常生活,令人隨時隨地都能走進「數字書房」。用好「雲書房」,在資訊時代拓寬精神世界的入口,我們就能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守護好人文之光。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07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