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點陣結構器件,用傳統的數控工具機是無法加工出的」,上海悅瑞科技公司副總經理張國良用手指著公司展柜上一個布滿網狀結構的鋁合金部件說,「如今飛機、汽車等越來越追求輕量化製造,而這就是其最關鍵的技術」。前不久,空客公司機艙設計師巴斯蒂安·謝弗甚至放言,到2050年,A380除了機身外,將全部通過3D技術「列印」出來。
3D列印樣品
張國良說,與其他中低端快速成型設備相比,公司代理的德國EOS的系列設備採用雷射燒結工藝,應用已經非常成熟,但由於單臺價格一般在500萬元以上,市場接受度並不高。目前,利用該設備的代理加工服務卻異常火爆,公司接到汽車零部件等企業列印模具的訂單都做不完。他認為,通過政府牽頭在上海建立面向長三角的「3D列印服務中心」,是現階段上海發展3D列印最可行的步驟。
產業現狀:兩頭小、中間大
據初步統計,像悅瑞科技這樣專門代理國際品牌的3D設備公司,上海不超過10家。由於國際上叫得出品牌的3D設備製造商也不超過10家,因此上海在這方面還算不錯。張國良介紹,目前國內3D產業主要分為三個體系:學院系、供應商系、應用系,上海如今是典型的「兩頭小、中間大」。
在學院系方面,上海落後很多。自上世紀90年代,北京、西安、武漢等地的高校就開始介入3D產業研究。目前,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大、北京航天等高校在研究方面已經取得一些成熟成果,而且建立配套的商業化公司,比如清華的北京殷華、華中科大的濱湖機電、西安交大的西安恆通、華南理工的北京恒隆等,其中,雷射直接加工金屬技術已經基本滿足特種零部件要求。去年,華中科技大學史玉升科研團隊研發出全球最大的「3D印表機」,可加工長寬最大尺寸均達1.2米的零件,目前該設備的用戶已達200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