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全球生物醫藥領域A輪融資最高的板塊不是癌症而是……

2020-12-13 東方財富網

縱觀這8家專做罕見神經系統疾病的公司,發現多是以基因療法為主的前沿療法。也許,這就是魔力所在。

2019年,全球生物技術與醫藥領域依然以抗腫瘤領域的融資事件為主(佔48%),其中肺癌(31件)最多,其次是乳腺癌(18件)、胰腺癌(12件)、肝癌(11件)、前列腺癌(10件)和血液癌症(10件)。除腫瘤領域之外,中樞神經系統、抗感染、免疫系統、內分泌與代謝和罕見病這五大疾病領域緊隨其後,也越來越受到初創公司研發藥物管線布局的重視。

其中,罕見病相關的融資交易以50起融資事件數位列第六位,並且多集中在早期(A、B輪),但平均單A輪融資金額卻高達4325萬美元,超出癌症的平均單A輪融資金額近兩倍(2437萬美元)。可見,早期資本市場已漸漸由扎堆的癌症領域向罕見病轉移。

可究竟罕見病有什麼魔力,能如此吸引投資人的目光?深入剖析這16家A輪融資公司後,我們發現一半的公司都是在做罕見神經系統疾病,並且融資金額均處於這16家公司的中上遊,平均A輪融資金額在4395萬美元左右(超過A輪融資平均額4126萬美元),最高的一家公司融到了1.155億美元。縱觀這8家專做罕見神經系統疾病的公司,發現多是以基因療法為主的前沿療法。也許,這就是魔力所在。下面,我們將按照融資金額給大家一一介紹這8家初創公司。

第一名:Passage Bio 1.155億美元

Passage Bio是美國一家基因療法研發公司,總部位於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由行業資深人士Stephen Squinto博士、Tachi Yamada博士與基因治療先驅James Wilson博士合作創辦。它在2019年2月14日完成由奧博資本(OrbiMed Advisors)領投的1.155億美元A輪融資,9月4日又完成了B輪1.1億美元融資。Passage Bio致力於治療罕見的單基因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目前該公司兩款最先進的基因療法分別用於治療GM1神經節苷脂病(GM1)以及額顳葉痴呆(FTD),預計2020年初將這兩個項目推進臨床。

第二名:Neurogene 6850萬美元

Neurogene是一家針對罕見神經系統疾病的基因治療藥物開發公司,旨在為患有罕見神經系統疾病的人群提供新型基因療法。該公司通過與學術研究人員、患者權益組織和護理人員合作,利用腺相關病毒(AAV)將健康的基因片段傳遞給帶有致病基因缺陷的患者,以治療目前尚無有效方案的潛在遺傳性罕見神經系統疾病。目前,該公司正在研究天冬氨醯基葡萄糖胺尿症(AGU)、腓骨肌萎縮症(CMT)和巴頓病相關罕見病的新型基因療法。

2月7日,Neurogene在第15屆WORLD Symposium會議上報告了以基因療法治療AGU和CMT4J(4J型CMT)的初步數據。數據證明,其基因療法顯示出了安全性和有效性。幾日後,Neurogene宣布完成6850萬美元的A輪融資,該資金將推動AGU和CMT4J罕見病基因療法項目的臨床開發,同時為其他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第三名:Apic Bio 4000萬美元

Apic Bio是一家創新的基因治療公司,致力於為罕見遺傳性疾病患者尋求基因療法。該公司是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UMMS)的衍生公司,公司技術基於Apic科學創始人近30年的基因治療研究。公司正在開發針對罕見神經和肝臟疾病的治療方案。在2019年1月份,Apic Bio宣布完成4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

Apic Bio研發管線重點有兩個,其中一個是針對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Alpha-1或AATD)研發的APB-101。α1抗胰蛋白酶(α1-antitrypsin,AAT)是一種蛋白酶抑制劑,具有多種遺傳分型,其中最常見的為M型,佔人群的90%以上,此外還有Z型和S型這兩種常見的突變類型,其蛋白活性遠低於M型。AATD是指錯誤摺疊的AAT突變體在肝細胞內質網內聚集無法入血循環,血清AAT水平降低,並由此引發肝臟及肺部疾病。當M型AAT蛋白缺乏時,體內蛋白水解酶過度分解肺泡壁彈性纖維而導致肺氣腫,而Z型AAT可引起肝細胞損害甚至肝硬化。然而APB-101正是通過AAV傳遞的雙功能載體(DF-AAV)靶向肝臟,從而使Z型AAT沉默,M型AAT增強。目前APB-101已經實現了一個臨床前的概念驗證,並在體內外證明了其有效性,正在進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臨床前GLP毒理學研究。

另一個是針對遺傳性肌萎縮側索硬化症(SOD1-ALS)研發的APB-102,該藥物是一種新型的一次性治療SOD1-ALS患者的藥物,在鞘內注射一次給藥後,沉默神經元中錯誤摺疊的SOD1,從而減少異常蛋白質積累。在已發表的研究中,人工改造的miRNA在某些情況下能減少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運動神經元中錯誤摺疊的SOD1蛋白的表達,幅度最高可達93%,並且安全性也得到了驗證。APB-102在2019年7月份被FDA授予孤兒藥資格,成為SOD1-ALS患者的重要治療選擇,預計在2020年提交IND,進入臨床開發階段。

第四名:Aeovian Pharmaceuticals 3700萬美元

Aeovian Pharmaceuticals專注於發現和開發新型、高選擇性的mTOC1抑制劑,用於治療罕見病和年齡相關疾病。該公司的成立基於巴克研究所(The Buck Institute)的技術許可。Aeovian的主要候選藥物旨在克服目前mTOR抑制劑的臨床局限性,即其對代謝健康和免疫功能的有害副作用。Aeovian的主要化合物是針對mTOC1通路的新型高選擇性調節劑,有可能解決多種由於氧化、細胞和環境壓力等原因引起的潛在疾病風險。

2019年10月3日,Aeovian Pharmaceuticals完成了3700萬美元的A輪融資。這筆融資的收益將用於推進mTOC1選擇性抑制劑AE116在某種未公開的罕見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適應症上的臨床驗證,這將是Aeovian Pharmaceuticals公司第一個罕見疾病適應症。

第五名:Tiburio 3100萬美元

Tiburio是一家臨床階段生物醫藥公司,致力於開發罕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和罕見內分泌疾病的治療方案。

Tiburio的創新藥物TBR-760是一種生長抑素-多巴胺嵌合配體,可抑制NFPA細胞的分泌和增殖,並有可能縮小或阻止腫瘤生長,是治療非功能性垂體腺瘤(NFPA)的潛在突破。TBR-760是一類獨特的嵌合化合物,它結合了多巴胺和生長抑素的結構元素,並保留了結合和激活多巴胺和生長抑素受體的能力。研究表明,這些嵌合體化合物可能促進多巴胺和生長抑素受體之間的物理相互作用,從而增強活性。2019年1月3日,該公司獲得了3100萬美元的A輪融資資金。公司官網顯示,該藥物正處於2期臨床階段。

Tiburio公司還開發了第二種化合物TBR-065,用於治療罕見的神經內分泌疾病。TBR-065是一種與TBR-760同源的新型強效多巴胺生長抑素激動劑,在臨床研究中被證明安全耐受。其獨特的性質使其成為治療罕見神經內分泌疾病的理想候選藥物。目前Tiburio團隊正在積累額外的數據,以確定TBR-065的最佳適應症。

第六名:Comet Therapeutics 2850萬美元

Comet Therapeutics的研發平臺Comet?旨在運用輔酶A來發現包括代謝紊亂、神經代謝疾病和免疫代謝疾病領域的候選藥物。輔酶A(CoA)在許多細胞過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包括脂肪酸、胺基酸和糖的代謝;基因表達的調節;線粒體的健康和TCA循環的正常功能,TCA循環為細胞提供生存所需的能量。輔酶A功能失調在許多罕見的遺傳性代謝紊亂中起作用。CoA代謝失調也是神經代謝和免疫代謝起源的關鍵因素。

Comet?平臺能夠精確地將特定CoA送到細胞內缺乏CoA的病變組織和細胞裡,重塑正常的細胞代謝。該公司關注的首個疾病治療領域是輔酶A功能失調的罕見代謝和神經退行性疾病。2019年6月19日,Comet Therapeutics獲得了2850萬美元的A輪融資,將用於開發一系列候選藥物。此前,該公司還獲得了來自頂級投資者的種子輪資金,包括原始投資者Sofinnova Partners和IMKEF Capital。

第七名:Wren Therapeutics 2188萬美元

Wren Therapeutics是一家總部位於英國劍橋的生物醫藥公司,於2016年正式成立。該公司專注於蛋白質錯誤摺疊疾病藥物的研發,其中包括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2型糖尿病等常見疾病,也包括許多罕見的澱粉樣變性病。

蛋白質分子構成了執行生命系統所有功能的機器。然而,蛋白質有時會發生功能紊亂和錯誤摺疊,導致一系列複雜的分子事件,最終會對患者造成長期損害,並導致死亡。這類疾病被稱為蛋白質錯誤摺疊疾病。Wren的專有技術平臺源於劍橋大學和隆德大學數十年的科學研究結果。Wren正在利用這個平臺開發針對多種蛋白質錯誤摺疊疾病的小分子和抗體治療方法。

第八名:Newronika 918萬美元

Newronika是從義大利兩家世界領先的神經學研究機構所獨立出的公司,致力於將他們在生物信號解碼方面的深厚知識轉化為臨床實踐,通過其創新的技術來恢復大腦和身體的功能。公司已經開發出一種基於逆向「閉環」的可植入醫療設備AlphaDBS(腦深部電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它是第一個閉環深部腦神經調節系統。AlphaDBS解釋了刺激傳遞的大腦區域的生物電神經元活動(局部場電位local field potentials,LFPS),並相應地根據患者的臨床情況隨時調整刺激。AlphaDBS傳感技術能夠在電刺激傳輸時記錄無噪聲局部場電位(local field potential,LFP)信號。目前該公司已籌集了840萬歐元的資金,推進產品完成首次人體臨床研究,並獲得美國FDA的CE標誌和IDE認可。AlphaDBS這項技術將最初應用於帕金森病患者,不過未來還將尋求其他適應症。

後記

罕見病聽上去只影響了少數患者,但根據統計,目前全世界的罕見病共有7000多種,涉及的患者超過了2.5億人,有著廣闊的潛在市場。監管部門也早已認識到了罕見病的重要性,在政策上加以扶持。通過分析今年的重要融資新聞,我們可以看到,罕見病已經逐步進入了資本市場的視野中。我們期待將來聽到更多來自罕見病領域的好消息。

註:罕見病公司定義為「主要研發管線中存在針對罕見疾病的產品的公司」

(文章來源:創鑑匯)

相關焦點

  • 德昇濟醫藥完成2億美元A輪融資;合源生物完成4.5億人民幣戰略融資...
    據不完全統計,2020上半年的全球資本市場迎來67個醫療健康IPO項目,募資超千億,生物醫藥、數字醫療、醫療服務、醫療器械等各個賽道均爆出多個大額融資事件。奧博資本是具有全球影響力,專注於生物醫療的投資公司。華興資本擔任本次融資的獨家財務顧問。
  • ...生物技術領域最為火熱;國內中美華世通生物獲4.2億人民幣C輪融資
    >4、行業觀察5、行業政策上期回顧 醫療健康行業周報:第35周全球投融資共收錄37起,總額約122億元人民幣,生物技術領域最為火熱;國內信諾維醫藥獲10億最高單筆融資尋求項目曝光、採訪可發項目資料到:tmtpro@tmtpost.com重·
  • 華興資本2019年全球生物醫藥報告:資本起落,創新為先
    無論是大型傳統藥企,還是中小型生物科技公司都漸漸認識到,扎紮實實做創新,面對全球市場的競爭,已然成為生存發展的必經之路,而不再是選項之一。首期報告聚焦全球生物醫藥領域,總結過去一年資本市場表現,細數國際合作交易動態和臨床進展熱點。
  • 阿諾醫藥C輪融資近1億美元,快速推進腫瘤免疫創新藥全球研發
    杭州2020年8月31日 /美通社/ -- 專注於腫瘤免疫治療全球研發的生物醫藥公司 -- 阿諾醫藥宣布早前完成近1億美元C輪融資。本輪融資由泰格醫藥及盈科資本共同領投,ATCG Holdings、盛鑫創投、浦信睿遠、鴻圖五號及工銀資管全球旗下的一家基金參與投資。 阿諾醫藥2016年改制成立於中國杭州,在美國新澤西設有研發及臨床運營中心,定位於做「全球新」腫瘤藥物,面向全球市場,參與全球創新,核心團隊均來自於國際頂尖藥企管理層,具有豐富的產品開發經驗和國際視野。
  • 阿諾醫藥完成逾5000萬美元B輪融資
    杭州2018年6月26日電 /美通社/ -- 近日,杭州阿諾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阿諾醫藥」)宣布完成總額逾5000萬美元(包括人民幣及美元雙幣)的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元明資本獨家領投,經緯中國、德同資本與雅惠投資參與投資。
  • 致力多組學腫瘤液體活檢,泰萊生物完成A輪融資
    12月30日,深圳泰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萊生物」)宣布完成近億元人民幣 A輪融資,由鼎暉投資領投,泰煜投資、為來資本跟投,探針資本擔任本輪融資的獨家財務顧問。本輪融資將用於腫瘤液體活檢篩查與診斷產品研發、市場拓展、醫學檢驗所擴建、GMP生產基地建設和二類、三類IVD試劑盒臨床申報。
  • 醫療健康行業周報|康立明生物完成6億元C輪融資;榮昌生物ADC藥物獲...
    專注醫院經濟運營管理領域信息化,「熙軟科技」獲得近億元A輪融資和元生物完成超3億元C輪融資9月23日獲悉,和元生物宣布完成超3億元C輪融資,本輪融資由正心谷資本領投,晨興集團、臨港科創投、夏爾巴資本、崑崙資本、金浦國調、博遠資本跟投。
  • 應世生物完成1.3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瑞佑康科投基金和華創資本...
    投資家網據悉,(中國南京,2020年9月4日)致力於開發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性、個體化藥物的生物科技新銳——應世生物科技(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應世生物」),宣布近日已完成1.3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
  • 36氪首發|「阿諾醫藥」C輪融資近1億美元,推進腫瘤免疫創新藥全球...
    36氪獲悉,腫瘤免疫治療研發生物醫藥公司阿諾醫藥早前已經完成近1億美元C輪融資。本輪融資由泰格醫藥及盈科資本共同領投,ATCG Holdings、盛鑫創投、浦信睿遠、鴻圖五號及工銀資管全球旗下的一家基金參與投資。
  • 基巖資本全球醫療健康行業融資周報NO.48
    來源 | 基巖研究院  周期 | 2019.4.22--2019.4.28  1  全球醫療健康行業一級市場融資動態  2019年4月22日至4月28日,全球範圍內披露的醫療健康行業融資事件(VC/PE)共計37起,融資金額合計約54.38億人民幣
  • 醫療健康行業周報 | 康立明生物完成6億元C輪融資;榮昌生物ADC藥物...
    專注醫院經濟運營管理領域信息化,「熙軟科技」獲得近億元A輪融資 9月23日獲悉,和元生物宣布完成超3億元C輪融資,本輪融資由正心谷資本領投,晨興集團、臨港科創投、夏爾巴資本、崑崙資本、金浦國調、博遠資本跟投。這是和元生物今年宣布完成的第三筆融資,該公司分別在今年3月和7月,宣布完成億級B+輪和約2億人民幣Pre-C輪融資,今年總計完成逾6億元股權融資。
  • 中國生物製藥投資規模已躍居全球第二
    中國的醫療健康風投市場持續刷新投資記錄,並於2019年成長為全球第二大醫療健康市場。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備受矚目,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醫療健康市場,正積極努力應對巨大的醫療健康挑戰。全球醫療健康行業中,生物製藥的交易額始終領跑其他領域。
  • Vol.145醫療大健康投融資周報|創投|紅杉資本|a輪融資|b輪融資...
    匯先醫藥完成億元Pre-A輪融資,用於微流控快速體外診斷平臺產品研發  2020年12月30日獲悉,匯先醫藥完成億元Pre-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百度風投領投,崑山科創基金、蘇高新創投、紫牛基金跟投,探針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本輪融資將用於微流控快速體外診斷平臺一系列創新產品的研發、註冊以及營銷推廣,致力於打造全球領先的快速檢測系統。
  • 邦投條:沙礫生物完成1億元A輪融資,德誠資本和經緯中國領投
    邦投條融資速遞12月11日消息:珠海沙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GRIT Biotechnology宣布完成超過1億人民幣的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全球領先的風險投資基金德誠資本和經緯中國攜手領投,同時天使輪投資人夏爾巴投資也繼續跟投,融資主要用於推進沙礫生物在研的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療法在多個實體瘤適應症的臨床研究,以及後續二代TIL產品管線的臨床前研發。沙礫生物是一家致力於為實體瘤病患開發細胞療法藥物的創新藥企。
  • 基巖資本全球醫療健康行業融資周報NO.56
    來源 | 基巖研究院  周期 | 2019.6.17--2019.6.23  1  全球醫療健康行業一級市場融資動態  2019年6月17日至6月23日,全球範圍內披露的醫療健康行業融資事件(VC/PE)共計29起,融資金額合計約48.27億人民幣
  • 首仿製藥及高級中間體研發商受關注,「方生和醫藥」獲6300萬元B輪...
    3月20日,南京方生和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方生和醫藥」)宣布完成6300萬元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金圓資本和凱泰資本領投,徐州國盛集團與正欣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跟投,原股東華大共贏本輪繼續追加投資。
  • 菌群移植治療方案提供商承葛生物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和Pre-A輪融資
    )北京】11月8日報導獵雲網近日獲悉,菌群移植治療方案提供商承葛生物宣布完成天使輪和Pre-A輪融資,融資總額達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由鍾南山院士產學研集群企業廣州呼研所醫藥科技有限公司領投,陽普灣創新企業孵化器跟投;PreA輪融資由三澤創投領投,廣華創投跟投,現已完成交割。未來,承葛生物將進一步完善其自有的精準化菌群移植治療平臺,並加快推進微生態藥物的研發。據企查查信息顯示,廣州承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5月,法定代表人為肖傳興。
  • 和鉑醫藥:立足中國引領全球,生物醫藥技術先行者
    生物技術領域的領軍者,護城河牢不可破在已上市生物技術醫藥板塊中,和鉑醫藥是全球為數不多擁有領先生物技術的抗體藥物開發平臺的企業,亦是港股市場全人源抗體藥物研發技術平臺的領軍者。在技術授權方面,和鉑醫藥擁有全球領先的發現高質量、高度多樣化的全人源抗體平臺——H2L2和HCAb兩個轉基因小鼠平臺,憑藉其獨特的優勢,和鉑小鼠平臺已獲得全球超過45家公司和科研機構的廣泛使用。助推合作藥企在創新藥領域快速研發創新生物藥,實現雙贏局面。
  • 首發|德琪醫藥完成9700萬美元C輪融資,用於新藥研發和商業化
    投資界(ID:pedaily2012)7月20日消息,專注於研發和商業化腫瘤領域全新機制及同類最優創新藥的領導企業德琪醫藥,今日宣布完成9700萬美元C輪融資。本輪融資得到了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的投資人,以及醫療行業知名的頂尖投資者的支持,也得到了現有投資者的支持。本次融資是德琪醫藥重要的一個裡程碑,在此助力下,面對嚴重危及生命的疾病,德琪醫藥將進一步為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的患者帶來更多前沿的創新療法。」德琪醫藥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梅建明博士說。
  • 創新型生物醫藥公司原力生命科學獲1.26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
    ., LTD.)宣布完成1.26 億元人民幣A 輪融資。原力生命科學有限公司(下簡稱為「原力」)是一家紮根於粵港澳大灣區,以抗腫瘤藥物研發為核心的創新型生物醫藥公司。此輪融資由禮來亞洲基金領投,天使輪投資方德屹資本跟投。    原力團隊由資深藥物研發科學家和商務拓展專家共同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