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蓋著常青藤的磚砌大門,處處透露出對英式建築的刻意模仿;不同膚色的學生們穿著校服,學習高爾夫或音樂課程,或同三五好友喝英式下午茶……這不是在英國的貴族學校,而是中國的國際學校裡的場景。
近年來,中國大陸掀起了一股「國際學校」熱。這些學校有的面向大陸學生,有的只招境外學生。據新民網16日報導,英國歷史悠久的百年名校哈羅公學將落地上海浦東外高橋,並計劃在明年9月開學。學校佔地2.5萬平米,將涵蓋小學到13年級,男女同校,首批5個年級招250名境外學生,學費每年將達20萬元左右。
跟此前落戶浦東的上海惠靈頓國際學校一樣,上海哈羅國際學校將只招外籍學生和港澳臺學生。
上海哈羅國際學校規劃圖
貴族學校的學費不菲 每年將達20萬元左右
哈羅上海國際學校落戶浦東的相關評估工作已經展開,預計明年9月開學。據透露,哈羅上海國際學校的規模將與此前落戶浦東的惠靈頓相似,學生總數都在1500人左右。學校涵蓋小學到13年級,屬於全日制男女同校的國際學校,首批將計劃在小學5個年級招收約250位境外學生。
目前,有關哈羅上海分校的一些具體方案還沒確定。「關於招生、學費等具體情況,現在都還沒有具體細節。」外高橋集團相關人士稱。此前已於2005年開學的哈羅公學北京分校,其學費也不便宜。
據公開資料,英國哈羅公學一年的學費約為2.5萬英鎊(1英鎊約合10.3元人民幣),而在北京的分校,一個學生讀完七年的課程所需要的學費是110萬以上人民幣,還不算各種夏令營、興趣活動等花銷。
對照同樣落戶浦東的上海惠靈頓國際學校,其每年學費在20萬-25萬元人民幣。有關人士推測,哈羅公學浦東校區的學費應該與此相當。
記者了解到,哈羅上海國際學校擬定建於森蘭中塊核心商務區D3-7地塊,靠近張揚北路和洲海路。根據規劃,哈羅上海國際學校項目佔地面積2.5萬㎡,結合上海開放式大都市特點和哈羅獨特的教育理念,項目將採用中國傳統的庭院式布局,將辦公樓、圖書館、體育中心、綠化廣場連為一體,並將設置生態農場、屋頂花園等綠化設施。
只招境外學生,可與國外高校直接接軌
哈羅公學位於英格蘭大倫敦哈羅區,是英國歷史悠久的著名的公學之一。創建於1572年,與伊頓公學、惠靈頓學校等在國際上同樣享有盛名。
外高橋集團相關人士16日表示,哈羅公學招生最初對象是境外人士的子女。
在此之前,哈羅公學分別在2005年和2010年在北京、香港設立分校,成都的哈羅國際學校今年招收首批學生。與上海惠靈頓國際學校一樣,哈羅公學將為學生提供標準的英式教育。「在此學習的大多是在華工作的外國高管或是外籍華人的孩子,由於在中國生活數年之後將會返回母國,又或者之後他們將直接赴海外留學 ,學校正好可以提供一個可以和英語國家的教育和語言完全接軌的環境,學生可以直接報考包括英國在內的歐美著名高校。」浦東新區教育部門有關人士稱,正是這一點,這些國際學校有著非常強大的吸引力。
北京哈羅國際學校
上海浦東邀名校打造人才高地
除了哈羅公學之外,英國惠靈頓公學和上海紐約大學也紛紛入駐浦東。凸顯了浦東新區為了打造人才高地,築巢引鳳的決心。
不久前,有著150多年歷史的英國惠靈頓公學與浦東前灘國際商務區籤約,宣告惠靈頓國際學校正式入駐前灘。學校的合作方是陸家嘴集團。
而入駐浦東陸家嘴的上紐大,其合作夥伴也是陸家嘴集團。其校舍是一幢15層的高層建築。而這次哈羅的合作方是外高橋股份公司,可見,世界名校與浦東名企的合作正在擴大。
浦東新區為了把世界知名的一流學校吸引到浦東來,新區政府都是在第一時間拿出黃金地塊作為學校用地。上紐大副校長李玫這樣評價與浦東新區政府、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合作:「我們將共同迎接未來的挑戰,我們的夥伴關係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中國掀起「國際學校」熱
上海哈羅國際學校是傳統意義的國際學校,是由在中國境內合法設立的外國機構、外資企業、國際組織的駐華機構和合法居留的外國人開辦的。
另據《法治周末》報導,除此之外,還存在另外幾類的國際學校:一種是同時招收中國學生又具有接受外國留學生資格的學校,通常採用國際課程(IB),以私立學校為主;另一種本地學校開設的國際部,很多是針對中國學生的國際課程,課程是外國的課程,但上課的模式、教育理念和學生構成,都是中國(式)的;再有一類外國機構或個人開辦的補習中心。
這些國際學校也紛紛在中國經濟發達的城市布局,開設IB課程、專門針對英國A-levels(高等考試課程,通過A-level為入英國一流大學必需)或美國Advanced Placement(大學先修課程,是美國學生在高中學習的課程)考試的課程,培養學生將來就讀外國大學所需的英語能力。
「市場其實是面向中國人的,很多經濟狀況優越的家長希望將子女送到國外,願意支付學費。」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私立國際學校工作人員告訴法治周末記者。
國際學校諮詢集團執行董事Nicholas Brummitt指出,在過去12年裡,註冊在中國內地的國際學校數量大幅上升,從22家躥升至338家;而學生數量則上升了25倍,至18407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