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趙思維
是否有必要加強培養青少年「陽剛之氣」?
1月28日,針對全國政協委員的《關於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教育部在答覆中表示要「適度改進體育教師教學方法、形式,更多注重學生『陽剛之氣』培養」。此答覆經澎湃新聞報導後,引發熱議。(此前報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提案,教育部答覆了)
央視評論認為,男性在風度、氣概、體魄等方面表現出剛強之氣,是一種美,但
陽剛之氣並不等於簡單的「行為男性化」。教育不只是培養「男人」「女人」,更應注重培養人的擔當和責任感。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讓身體和心智一併健康成長,才是最該被關注的。
在網友的評論中,有人對培養「陽剛之氣」表示支持,也有人認為關注「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是矯枉過正的表現。有媒體對此發起網絡投票,百萬參與者中,超6成網友認為有必要培養男性青少年「陽剛之氣」。
對於當代男孩氣質趨於「文弱」的討論,已不是新鮮事。
北京大學中文系一教授曾撰文認為,僅僅從氣質上去判斷男性「女性化」這個問題,未必能夠準確地把握問題。男性和女性當然有其性別的不同因素,在當下,男性氣質或女性氣質的說法並不能夠完全把握現在爭議的核心問題。因為,男女兩性的關係在當代已經沒有傳統社會的那種「涇渭分明」的狀態。
關於這一現象,不少學者、教育工作者曾就此做過分析研究,而在教學層面則已有多地嘗試開設「男孩班」,或在教育初始階段補充更多「男幼師」。
鳳凰網1月29日發起了題為「政協委員提出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提案,你怎麼看?」的網絡調查。
截至1月29日16時00分,共有1061109人參與了調查。結果顯示:有64.23%網友認為有必要培養男性青少年的陽剛之氣,35.77%網友認為不需要;53.95%網友認為男生必須有「陽剛之氣」不是性別偏見,46.05%認為是偏見。至於青少年「異性化」是否需要被糾正,53.49%網友認為需要,29.92%認為不需要,剩下16.58%則表示看情況。
據中國發展網報導,2020年5月,全國政協常委、哈爾濱電氣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斯澤夫曾提出社會要關注和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趨勢。他發現現在的青少年男孩子有柔弱、自卑、膽怯等現象,追求「小鮮肉」式的「奶油小生」,他將這一現象稱之為男孩子「女性氣質化」。
他認為,這一現象的成因複雜,有教育環境也有生活環境的影響。如少年兒童進入幼兒園、小學時,老師多半是女性,受女性的影響極大;幼兒園、小學體的體育老師也多半是女性;現在影視教育裡的「奶油小生」很多,很多孩子不想當「戰鬥英雄」;從出生接觸最多的是「母系」,出生後與母親待在一起的時間最多;從嬰幼兒期開始,到上高中主要由外婆帶大。
清華大學體育部的張新貴在2019年發表的論文《試論體育教學如何培養女性化男生的「陽剛精神」》中稱,通過查閱大量的研究資料發現,國內學者認為當前校園裡的男生大多有較為明顯的女性化特徵,具體表現是,做事畏縮、依賴性強,個性喜靜怕動、膽小無主張,缺乏冒險、勇敢和探索精神以及自信心不足等。而這些特徵與我國所期盼的培養具有創造力、想像力以及動手創新能力的未來人才很不相稱。
來自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的一篇名為《品格教育視野下男孩發展困境研究》的論文稱,某小學班主任直言四年級一個男孩說話細聲細語、愛撒嬌、動不動哭鼻子、愛往女生堆裡扎、不經意翹蘭花指,流露對男孩行為「女性化」的焦慮。
這篇論文的作者查閱相關研究和資料後認為,父教的缺失、家長性別錯位的教育觀念,以及過度溺愛的養育方式,致使一些男孩不「男」,在性格特徵甚至穿衣打扮和愛好上都出現女性化的特徵和氣質。
論文認為,(人們)或讚揚男性氣概鄙夷「偽娘」,或支持男孩身體的自由表達以示對固守性別規範的反擊;但不得不承認,即便在這個多元化社會之下,容納一些非主流的小眾文化和亞文化,不對「偽娘」一一無情捧殺,我們仍然需要男性氣概。
不過,據人民日報海外網報導,北京大學中文系一名教授曾撰文對此類現象表達不同看法稱,經過多年的男女平等等方面的追求和爭取,男女兩性表現出更多的互相理解和相互包容等,已是正常的情況。男性有一些體貼、細膩的表現,也不能說是糟糕的問題。至於女性的氣質,也是多種多樣的,社會上的「女性主義」人群多年來就因把女性定型為一種固定的氣質而招致尖銳的批評。
該教授認為,傳統中國的戲曲中就一直有男性扮演的旦角。梅蘭芳、程硯秋等中國傑出的旦角演員,也在生活中具有女性氣質,但他們的家國情懷和高尚品格一直受到社會的高度尊重和推崇。僅僅從兩性氣質上去判斷這個問題,未必能夠準確地把握問題。澎湃新聞根據公開報導梳理發現,在教學實踐層面,多地學校實施培養「陽剛氣」的教改。
2016年,江蘇南京南師附中新城初中調查發現男生陽剛氣不足,學習成績和運動很多不如女生,開設了「男孩教育活動班」。「男孩班」設置五大課程,包括體能訓練課程、實驗操作課程、團隊拓展類、外出參觀訪學和口才訓練課程,都是綜合學生和老師的看法制訂的。
2018年,浙江杭州經濟開發區金沙湖地區的景苑中學在學校開設了攀巖課,受到學生熱捧。校長江志明解釋:「現在男孩子都太文弱了,需要陽剛氣的運動。女生也需要培養勇敢堅毅的品質,為學生發展 『補鈣』。」
同一年,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了國內首本為小學男生量身定製的性別教育教材《小小男子漢》。教材主編、靜安區閘北第三中心小學校長尤睿說:「近年來,在應試教育等眾多因素影響下,男生的健康成長備受關注,尋找『小小男子漢』也成了一個社會話題,本課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我們希望通過這一課程為廣大男生走出成長中的煩惱補充一點正能量,讓祖國的未來擁有更多陽光、陽剛的男兒郎。」
此外,幼兒教育方面,「男幼師」補充進幼師隊伍,以此培養男孩「陽剛氣」,也成為一種聲音。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社會主義學院院長雷鳴強曾向全國兩會提交一件《「陽剛教育」呼喚高度關愛大力培育男幼師》的提案,呼籲大力培育男幼師。
雷鳴強稱,他在走訪一些城市公辦園和特色民辦園時發現,很多地方在積極引進男幼師,開展「陽剛教育」,讓男幼師執教體能、科學、遊戲、信息等特色課程,有的在園內走班教學,有的在區域內走園教學,扮演「父親」角色,帶來陽剛之氣。
「近年來,我們欣喜地看到,在一些實施公費定向招收師範生的地區,男生選擇幼師專業的人數有了一定的回升,但錄取比例仍然很低。」雷鳴強說。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2016年,南京市棲霞、雨花臺、江寧、浦口、六合、高淳、溧水7個區教育局所屬17家農村公辦幼兒園,面向江蘇省2011級免費幼兒師範男生定向招聘18名南京籍男幼師。「男教師的加盟,會給幼兒教育注入更多的陽剛氣。」棲霞龍潭中心幼兒園園長薛宣梅說。
另外,從2005年起,無錫市一線教學崗位男幼師數量逐漸多起來,截至2018年全市共有200多名男幼師。「男幼師加入,帶來的不僅僅是幼兒園教育工作者性別的補充,更重要的是他們有別於女教師的教育方式和思維模式帶來了陽剛氣和別樣的活力。」無錫市濱湖區教育局局長強洪權說。
光明網一篇評論就此指出,男孩應該有男孩的樣子,活潑、陽光,有勇氣、有擔當,不惹事、不怕事,讓人信賴、給人力量。中小學階段是他們性格、意志、品行形成的重要階段。當下,在關注學習成績之外,不妨多關注一下這個階段的男孩過於「文弱」的問題。
不過,在實踐探索的同時,前述《品格教育視野下男孩發展困境研究》提到,我們需要討論和思尋的是,究竟什麼樣的男性氣概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有益於當今男孩和女生道德成長的,要同時將男性氣概內涵和外延的「區間」擴大,而不是刻板地限定男性氣概。
「我們肯定男性氣概,需要男性氣概,並不等同於限制男孩走向解放和自由。」論文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