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布魯巴克說: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提問題。深圳市羅湖外語初中學校張宏老師語文課的鮮明標籤,是讓學生充分提問。張老師主要方法是「學生漫天撒網式提問」與「教師穿針引線式答疑」,還有用「仿寫法」來引導學生寫作,即「學生基於閱讀自由寫作」,教師「基於寫作推薦相關閱讀」。在「讀—寫—讀—寫」的循環推進中,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被大大激發,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逐步提高,思想和認知水平穩步提高。
作為羅湖「課堂革命」的實驗學校,羅湖外語初中學校積極推進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語文學科「雙驅動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日趨成熟完善。羅湖外語初中學校校長肖繼宏認為,在班集體授課的基本組織形式下,如何促進每個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智慧生成,如何培養每個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是開展「課堂革命」的過程中要思考的根本性問題,這也是當代教育中各國所面臨的共性問題。因此,「以智慧生成智慧」是羅湖外語初中學校正在努力追求的「智慧課堂模式」的本質,即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對當代教育的深入理解,每位老師都有對學科教學的深刻認識,以增長學生智慧為目標,通過每一節靈動的課堂實現學生和老師的共同發展。
撰文:祁覬 葉淑萍 陳興平
一線老師轉變教育理念教育改革從課堂革命開始
「作為數學老師,曾一度以自己嚴謹清晰的教學風格而暗自得意,直到十多年參加羅湖骨幹教師培訓,我才漸漸感悟到,在以師為本的教育模式下,學生像知識接收的「容器」或「倉庫」一樣被動接受、被動學習,這種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於是,下決心不斷進行自我否定,努力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方法。」羅湖外語初中學校數學教師羅惠萍道出了一線老師的心聲。
為什麼要進行「課堂革命」?如果不進行「課堂革命」,後果會怎樣?「課堂革命」該怎樣進行?對這3個問題,很多一線老師還沒有明確的答案。
「工業時代的教學方式和方法與我們目前正在迅速進入的以信息化智能化為基本特徵的後工業時代格格不入。教育是社會的一個子系統,是人類自身再生產的基本方式,在後工業時代,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正在發生革命性變革,教育也必然要進行革命性變革,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教育改革一定要從課堂革命開始。」在肖繼宏看來,如果沒有每一個一線老師對課堂革命必要性和迫切性的深刻認識,就不可能有行動上的自覺,那麼,課堂革命就是一句空話。因此,學校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認識問題。
為了幫助一線老師轉變教育理念,學校立足現實,直面問題,穩步推進,層層組織學習研討。學校管理層研討會、學科組長研討會、校級家長委員會研討會、各學科組研討會,在每一次研討會上,肖繼宏校長都要結合實際深刻闡述「課堂為什麼要革命」「課堂要革什麼命」「課堂如何革命」3個根本性問題,以激發每一個老師「再也坐不住了」的變革動力。
基於課堂革命目標的指引,學校進行了「雙驅動自主學習」智慧課堂模式的研究,並確立課堂革命目標:學生對三維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達成度高,特別是過程與方法達成度高,在實現這種目標達成度的過程中,學生主動參與並積極思考。
百花齊放春滿園在全校推進「拋錨式教學」
在目標的指引下,老師們紛紛開始發揮自身優勢,打造智慧課堂。
「從文章標題、插圖和人物的表情進行閱讀前的預測;讓學生帶著預測去閱讀文章、驗證預測;鼓勵學生設計問題,使閱讀聯繫生活,使課本聯繫社會……」在英語教師江秋華的課堂上,「立體閱讀教學策略」一改過去線性思維的單一性,學生被鼓勵從字面意思讀到作者意圖,從文本內容讀到人物情感,從作者生平讀懂文學作品,從而形成一個立體的英語思維。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用英語探古今中外,用思維辨東西南北,靈動的英語課堂體現了跨學科融合和跨文化交際。
在電影《紅海行動》熱映後,地理老師譚桂蘭給學生設計的學習任務是:如果你是《紅海行動》的導演,在拿到劇本前往影片外景拍攝點北非時,你要注意哪些事項呢?同學們非常踴躍發言:要注意當地的宗教信仰,要注意當地是熱帶沙漠氣候,要帶阿拉伯語翻譯人員……雖然是一番假想,但其實是對所學地理知識的綜合運用,也讓同學們明白地理知識的運用非常廣泛。「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為載體,尊重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興趣所在,密切聯繫生活,培養同學們運用所學知識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就是我所理解的課堂革命。」譚桂蘭老師說。
創設真實的情境,圍繞主題小組討論,在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老師鼓勵學生自己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學會舉一反三,這種以真實事例或問題為基礎的「拋錨式教學」是羅湖外語初中學校在全校範圍內正在廣泛探索的教學方式。
例如,初二語文備課組立足於現有教學進度,進行了古詩詞教學「拋錨式(雙驅動)自主學習」模式的實踐。備課組成員8人各自進行三輪磨課,研磨課程的主要抓手在於是否充分實現小組驅動和自我驅動,在問題和「情境」中實現「協作」和「會話」,並能在課堂作業中舉一反三。
學校在堅持和完善過去一些行之有效措施的基礎上,以課堂教學改革為重點,以學生自主性為核心,以學科特色為融合點,教師專業發展精彩紛呈,碩果纍纍:在2019年羅湖區青年教師教學大賽的舞臺上,語文科組李丹老師、數學科組譚雅元老師、英語科組王穎苑老師、歷史科組陳源老師、地理科組陳偉老師均獲得羅湖區初中青年教師教學技能大賽一等獎,其中李丹老師和王穎苑老師代表羅湖區出徵市決賽。
「基本式+變式」打造智慧課堂計劃將腦神經科學成果運用到教學中
「課堂上有問題,找學生,把問題交給學生,學生交流的環節散發著思考、演繹、方法提升的數學味道,學生的表現常常能創造思維碰撞後的驚喜,先學後講不是只看不講,而是要講到關鍵處,講到刀刃處。」通過不斷嘗試改變自己的課堂,羅惠萍總結出自主學習互動課堂教學方法:一課四環節,包含自學、討論、交流、反饋。「這樣的課堂致力於培養學生擅長發現、肯於思考、敢於質疑、勇於表達、樂於合作的綜合素質,老師表面上的『無為』造就了學生更多的『有為』。」
課堂從原來教師為主體的的教學中心轉型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學習中心;教學改革不拘泥於某種特定的教學模式,只要有利於構建學習中心的模式都是值得探索的;通過基本式+變式的探索,構建適合學生自我發展的陽光課堂……羅湖外語初中學校基於構建學習中心為目標的多元教學改革正穩步推進。
「課堂革命沒有現成的模式,學生的學習機制是課堂革命最重要的理論基礎,為此,我們將進一步組織老師們學習腦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以便更有效地推進課堂革命。」在肖繼宏看來,學校在課堂革命中關注學科特色和個性化這個變式,落地於小組驅動和自我驅動這個基本式。教師可以在「錨」(情境和問題)的設置中找到著力點,以小組合作和課堂作業為核心,在本學科領域內充分發揮所長,結合學科特徵和個人特色創新教學設計,努力打造高效的智慧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