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旦,迪化街的萊爾富創始店,改裝完成,穿過透明玻璃,可以清楚看到麵包師傅忙著製作麵包的身影;不定時出爐的熱麵包,一上架就讓烘焙的香味瀰漫在整個便利商店裡,本來只想買飲料的年輕人,不由自主地從冷藏櫃向麵包陳列架挪動,仔細端詳挑選起麵包來。
這家店歷史悠久,但位在繁華不再的臺北市老商圈中,再加上競爭店加入,業績本已下滑,推出現烤麵包之後不久,業績明顯回升,讓鄰近的同業備受威脅。
有1,300家店的萊爾富,把這家店視為轉型的試金石,改裝後不久,它的業績就一路攀升,成長近一倍。接著不到半年,萊爾富陸續在北部、高雄等地挑出其它門市測試。預計到今年底,至少改裝完成十家以上的麵包複合店。
在這一波超商與烘焙業複合交集的浪潮中,超商業的老大、老二,相對保守,反而市場老三———本土超商品牌萊爾富,動作最為積極;先是在二年前,開創第二連鎖品牌「麵包優先」,接著今年初開始,改裝既有店,朝便利商店與現烤麵包複合的「第三代超商」轉型,這也是萊爾富與同業區隔的重要策略。
比大不行 就找差異
分析其因,萊爾富自行歸納出「歷史情感」、「先天條件優勢」、「化弱為強的策略考慮」等因素。在這一波轉型工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的萊爾富副總經理張憲欽指出,萊爾富母公司光泉牧場,自迪化街這家店面起家,早期販賣乳品也兼營麵包店,光泉牧場董事長汪賜發、總經理汪林祥、萊爾富總經理汪裕豐等堂兄弟,「一直都無法忘情麵包事業,於是決定就從這兒試試看吧!」
萊爾富是臺灣五大超商中唯一沒有引進海外經營技術、資金的本土自創品牌,18年來,自行摸索長大,雖然一路走得辛苦,但也因為沒有國際總部和授權合約的束縛,有更大的彈性與揮灑空間,「一旦看準了方向,測試出一套可行模式,就潦下去了」,萊爾富協理趙坤仁說。
至於「化弱為強」的思維,張憲欽悠悠說出一段秘辛;「93年2月,萊爾富即將跨越1,000家店的門坎,我突然放下工作,自己跑到臺北縣八裡鄉的穀物協會學做麵包。當時大家都想不透,我為何突然對麵包發生興趣。」
原來,達到第一個千店目標的萊爾富,眼看統一超商已經朝4,000店邁進,店數的差距有如一道跨越不了的鴻溝,汪家兄弟和萊爾富經營團隊,不得不思考尋找未來的成長與生存法則。
張憲欽回憶指出,「在市場飽和及競爭的壓力下,我們知道必須走自己的路,不能繼續跟隨老大的策略,否則會被它的影子壓得喘不過氣來。」店數少、資源有限,或許正是萊爾富的弱點,但能否找到一條路,讓「規模小」的弱點變成優點,同時率先進入、拉高競爭門坎?
率先進入 拉高競爭門坎
萊爾富從自己一路摸索的連鎖加盟事業出發,觀察尋找可以善用這些經驗與通路基礎切入的機會。張憲欽想到,臺灣尚未有大型化麵包連鎖店這種超強的競爭高手,大部分是麵包師傅開的單店;連鎖品牌不多,連鎖店數最多也不過20來家。異業若要轉型或複合經營,通路規模愈大,「如恐龍翻身」,有時反而不一定容易,風險也更高。如此看來,連鎖規模不大不小的萊爾富與現烤麵包結合,或許是一個機會。
經過一年的籌備,94年2月萊爾富在臺北市南京東路,以「前店後廠」的方式開出第一家「優先麵包」門市,接連開了幾家店後,萊爾富發現,因烘焙師傅人才養成及管理不易,加上成本過高,難以大量複製展店,所以半年後,成立中央工廠,生產麵團供應門市,同時測試由工廠提供麵團成品,門市整形、裝飾及烘烤的經營形態,為未來現烤麵包與便利商店複合經營做準備。
產品定位 平價奢華料好實在
張憲欽指出,目前麵包優先有五家店,暫時不再開店。9月,臺北車站商圈,將開出一家二層樓的萊爾富複合旗鑑店。「連鎖麵包專門店不是萊爾富的終極目標,麵包、超商複合經營,同時滿足消費者便利及新鮮好吃的需求,才是萊爾富要走的路。」產品定位則謹守「平價奢華、料好實在」這八個字。
過去這二年,萊爾富經營團隊多次考察日本,已經看到成功案例,例如日本山崎麵包集團旗下的Daily Hot,經營形態和萊爾富的超商麵包複合店十分類似。
趙坤仁指出,更重要的因素是,今年初以來,萊爾富在臺北、高雄陸續改裝的幾家複合店,分散在不同形態的商圈,原有立地條作都不算好,但改裝後業績都大幅回升。「平均每支麵包貨架,每天可以創造2,500元左右的營收」,實際上,顧客進門買麵包,通常也會順便買牛奶等關連性商品,所以帶動成長的業績不只於此,新鮮出爐的麵包,也吸引來更多來客。
目前,萊爾富在面積較大的麵包複合店門市配備一、二位烘焙師,麵包後場大約二、三坪。中央工廠每天配送半成品到店,烘焙師現場整形、裝飾和烘烤。
「這樣的人力配置和創造的產值,相當於一家小麵包店。」趙坤仁指出。
目前也在少數門市測試現烤麵包的統一超商,烘烤麵包工作則是由門市人員執行。
比較這二種經營方式,萊爾富的薪資成本和人力門坎明顯較高,但趙坤仁計算,二位麵包師傅每天工作時間六到八小時,可以創造一、二萬元不等的業績,如果供應其它門市,生產量更大。未來如導入「調理」的概念,麵包師傅不只做麵包,也可以現場調理色拉、米飯類等,增加消費選擇,平均產值更可觀。
統合多元模式 走出自己的路
果真如此,屆時,萊爾富複合的就不只是麵包,而是各式現做的新鮮餐食,瓜分的市場就不只是烘焙食品了。
過去大半年,萊爾富把超商業態與現烤麵包結合經營,得到的不僅是業績與來客,趙坤仁指出,「創新經營模式,讓我們發現,原本超商業堅持、強調的核心價值———便利、一致化與規模經濟,簡化了許多元素,這些可能正是消費者一直沒有被滿足之處,經營麵包,正是要填補這些缺口,在一致化中創造差異。」
「為此,萊爾富不只要調整定位,更必須改變作業模式,甚至不是一套制度與店型走天下。」趙坤仁說。愈是複雜的營運作業模式,通常也難以大量複製,他表示,在飽和的便利商店市場,萊爾富要做的是藉複合經營,深化開拓單店或一個商圈的價值,而不是不切實際、不自量力的全面複製,這樣才能發揮自己「小而美」的利基。
至於改變後的新作業模式,如何與既有的營運模式及流程統整,才不會形成衝突與內耗,「這就是轉型的挑戰與課題」,也是萊爾富能否走出自己的路的考驗。
(經濟日報╱王家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