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的我們多少都有些後悔當初的學生時代沒有拼盡全力去努力一把,沒有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偶爾也會怪父母為什麼沒有狠狠拉自己一把。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家長一定要為孩子的將來負責。孩子還小,沒有足夠的能力和見識做出正確的決定時,身為父母,「逼」孩子堅持下去就變得格外重要。不能到事情發生不好的變化的時候,才追悔莫及。
在電視劇《家有兒女》中,有一段經典的對話:
劉梅問劉星和小雨:「你們倆在那嘀咕什麼呢?」
劉星:「我們在計算我們有多少特長沒有被你們培養出來。」
小雨:「對,讓家長給耽誤了。」
劉星:「從小培養我,我也會彈鋼琴、拉小提琴、吹小號、吹薩克斯...」
劉梅:「你從小媽媽就給你報這班那班,想讓你學,你自己不學呀!」
劉星:「我不願意學,你就不讓我學了呀。那時候我還小,我還不懂事,難道您就不懂事嗎?您就應該從小培養我,教育我,從小您就得逼著我學呀。」
小雨:「失職,太失職了。」
《家有兒女》的這段經典對話,至今印象深刻。一段看似簡單的對話,卻反應了很多家庭的現實。大多數父母對孩子太過溺愛、縱容,不懂得逼孩子一把。
畢竟,逼著孩子長本事這件事永遠不會錯。當孩子小時候學習某項特長技能或專業知識時,在孩子看不到結果想要放棄的時候,父母應該及時站出來「逼」孩子一把,讓孩子堅持下去,當孩子未來有更多選擇的時候,一定會感謝我們今天的嚴厲。
孩子好玩是天性,每天對新的事物都充滿著好奇心,有著非比尋常長的求知慾。他們常常對什麼事情都是三分鐘熱度,很容易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局面,很難做到「堅持」,容易因為困難而退縮、放棄。
但學習東西卻貴在堅持,父母的逼是一種順勢對堅持的解讀與引導。要懂得去推他們,不要害怕他們哭泣,不要驕縱他們的任性,更不要讓他們長大之後責備你。現在你的「逼」對他們來說一種成長。
世上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日積月累的堅持。這個世界上多的是付出馬上就有回報的立竿見影的事,也多的是需要長期投入、堅持付出才能看到結果的事,只不過,對前一種人們常常趨之若鶩,對後一種人們卻避之唯恐不及。
比如,有的家長讓孩子去學鋼琴,學了一段時間發現孩子沒有什麼明顯的變化,於是大家也就不再過問了;有的家長給孩子買了很多書,希望孩子變成一個熱愛讀書的人,但是翻了幾頁之後沒興趣,也就慢慢放棄了。你以為沒有意義的事情,其實只是沒有逼孩子一把,沒有讓孩子真正堅持下來!
而很多孩子成年後,看到身邊優秀的同齡人,也往往會有這樣的感慨:如果當初我的父母能逼我堅持一下就好了;如果我當時沒有放棄就好了;我本來也可以,但是我沒有堅持,自己先放棄了;如果我早點知道會有今天就好了……但是,人生沒有如果,所有的事情,後悔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電影《摔跤吧,爸爸》中,兩位小女孩前期因爸爸的「暴政」,發起了抗議,在同學的婚禮上狂歡不已,阿米汗,也因為之動怒,當眾人的面,就是教訓,同學看到後說道:「你的爸爸很厲害,還會逼著你們去做一些事情,為著你們將來。不像我這樣隨隨便便嫁給一個還沒有見過面的人」。
聽到這句話,小女孩才感受到爸爸的用心,最終通過努力,在奧運會上獲得了金牌,也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孩子被「逼」的過程可能是「痛苦」的,但如果不想讓孩子長大後悔,做父母的就要在孩子想要放棄的時候,對他們說一聲:「寶貝,再堅持一下」。
作為父母,寧願孩子以後長本事了,被你回過頭來埋怨當年太狠心,也不願孩子一事無成後反過來質問:為什麼當初不逼我一把?。
當然,我們所說的「逼」孩子並不是去強制執行,把自己的意願和想法強加給孩子。而且,凡事都要講究一個度,既可以讓孩子樹立良好的堅持的習慣,又不能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逼」的前提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進行,適當地「逼」孩子一把,讓孩子堅持下去,時間最終會證明,所有吃過的苦都不白費,更不後悔。將來孩子也一定會感激萬分!
父母的「狠心」是為了讓孩子懂得學習與堅持的意義,因為這是不斷獲取向上成長的力量來源。有的孩子被「逼」出了另一種境界,看到了別樣的風景。願每個孩子都能在適當的年齡被「逼」出無限潛能,每個父母都可以給孩子一輩子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