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結婚證這個神聖的證書被當下的人們玩得「體無完膚」,有的人一生就為自己的婚姻操辦了許多證,這些證書相對之前來說,顯得很刺眼。曾幾何時,翻看過老一輩的結婚證,雖然紙張已經泛黃了,可上面的字和一些特殊的章印,依舊還留有痕跡。
這是一張清末到明國初期的結婚證,紅色的花紋邊框,「結婚證書」這四個大字,規格的分布在紙張與花紋邊框的正中央,內容需要從左向右看,寫明了證明機構,結婚人,結婚地址,介紹人,結婚日,結婚寄語,及登記時間。
再看看這張被保留下的民國時期,男方的結婚證書,四個「團結生產」大字很醒目,比民國初期的要好多了,內容及其排版相對之前要規整的很多,更加清晰明了。證書邊框美化了許多,龍和鳳的圖文作為證書的花紋和邊欄,證書頂部呈現的「龍鳳呈祥,名族交歡」八個祥瑞的大字,證書可對摺,證書左右內容不同,左側寫明了:介紹人,主婚人,訂婚人,登記時間,證明機構,右側寫明了具體證書內容。
祖父及外祖父的結婚證書,見過的估計不多,隨著時代的變遷和轉移,自新中國成立後,結婚證書的樣貌也在翻天覆地的變化著,變得更簡潔,更明亮,下圖是70年代的結婚證書樣本,可以看出,比之前更加明了,只需要填寫結婚人姓名和當事人的出生日期就行。
到父母輩後,西方文化參合近來,加上了圖片和婚紗,且證書的外皮是墨綠色的,證書規格變小,除了必填的選項,照片可以放進去了,且是灰白或彩色。
這些舊時期的結婚證,讓現在的我們看來,有些醜陋,可那個時期的人,都將婚姻看的格外重要,就因為一張證書,遷就了兩人的一生,所以人們很珍惜,珍重這份婚煙,即使有一方不隨心意,也會為了這張紙委曲求全。在那個年代,證書是比較神聖的。所以夫妻感情很真實,離婚率也就降低了。
反觀現在的人,稍有不慎,就會不耐煩往民政局裡跑,視婚婚煙為兒戲,離婚率提高了許多。有的人說「不合適」就沒必要互相遷就對方。「好聚好散」這個字眼很是諷刺當下的狀況。兩個人在一起,柔和成一個完整的家,讓我們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婚煙,不要讓「婚煙」成為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