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的一處「世界最大石油加工設施」和油田遭襲擊,嚴重影響沙特石油生產。葉門胡塞武裝隨後宣布「對此事負責」,並宣稱其使用了10架無人機對上述設施進行了攻擊。由於可能參與此次襲擊的無人機數量較多,有分析將這次攻擊與「無人機蜂群作戰」聯繫在一起。那麼,這次襲擊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人機蜂群式攻擊,這種攻擊方式的威脅究竟有多大?如何應對這類攻擊呢?
專家表示,近些年無人機攻擊取得成功應該說還是「出奇制勝」,這次襲擊成功也因為出其不意。實際上,各國已經研製了完善的無人機探測、跟蹤和攔截反制系統。如果事先部署較為完善的防禦系統,至少不會造成那麼大的損失。
處置這類無人機的首要問題是解決發現難的問題。除了不斷改善雷達性能,增加臨時部署點以外,還可通過多種手段輔助探測。第一種就是紅外搜索跟蹤系統,目前這類系統已經很成熟,廣泛用於對空、對地探測。而由於其體積小,不對外輻射電磁波,很適合布置在城市要地附近,探測小型目標。除了上述常用探測方式外,還可通過無線電環境監控來探測無人機。一旦發現無人機控制信號,便可發出預警,而且還可對其控制源以及發送無線電信號的無人機進行定位。在這種主動探測與被動監控相結合的方式下,可確保在重點目標周圍,對小型民用無人機有很高的探測概率。
過了探測關,還要過攔截關。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硬殺傷」。一些防空火炮和飛彈可以在更遠的距離上實施攔截。駐敘利亞俄軍基地多次遭小型無人機襲擊,大部分無人機被俄軍「鎧甲」彈炮合一防空系統擊落。當然,在鬧市區,高炮和飛彈造成的附帶損傷可能比小型無人機的損害更大。這就催生出新的硬殺傷手段——雷射器。目前,反無人機雷射器幾乎呈現百花齊放之勢。
即便沒有有效物理殺傷,甚至在沒有發現無人機的情況下,還可以通過「軟殺傷」手段驅離或迫降小型無人機。目前,民用消費級無人機主要通過GPS等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實施定位導航,如果阻斷了其導航通道,那麼這些無人機可能就會成為「無頭蒼蠅」。在重要目標附近,通過GPS幹擾,迫使無人機無法接收導航信號,就可能驅離或迫降民用無人機。俄克裡姆林宮周邊甚至採用GPS欺騙技術,將克裡姆林宮附近的GPS信號置換為另一個區域的信號,讓民用無人機「暈菜」,即便進入相關區域,也無法找到真正的目標。除了壓制GPS信號以外,還可以幹擾無人機的控制鏈路,使無人機失控,或獲取其控制權,進而迫降、驅離無人機。
編輯:楊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