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萌 文/攝
團隊協作編織精巧鯉魚
作品:《魚躍龍門》 作者:姜冉 程思琪 王逸 侯丹
古言道:「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河水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江海大魚薄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也。」意思是說,鯉魚化龍,需歷經艱難險阻,只有堅持不懈,力爭上遊,才能最終成就自己。
由姜冉領隊的世界花卉大觀園設計團隊以此為設計理念,創作了地景作品《魚躍龍門》。
世界花卉大觀園團隊參加了首屆地景藝術節,在與選手的切磋中,他們在立意、材料和手法等方面得到了很多啟發。今年,他們總結首屆地景藝術節參賽經驗,攜靈感再次出發。
他們的創作場地位於北京世界花卉大觀園水花園內的一個下沉種植池。團隊成員認為,此處缺乏一個既與水有聯繫,又吸引人眼球的聚焦點。因此,選擇使用園林修剪量很大的柳條作為主材料,做了一組「魚躍龍門」的主題設計。將地景作品與場地本身有機結合,相互交融,為場地增加新的亮點。
柳條的可操作性更強,能更細膩地表達作品。「我們本以為,製作施工會比較容易,在實際操作時才發現選材、捆綁、編織每道工序都十分繁瑣。」姜冉說。
作品選用的柳枝要求是前段柔軟的枝條,在修剪下來的材料中挑選出可用材料的比例較小,需要人工將柳枝截斷,並把柳葉全部去除。由於作品中鯉魚和浪花每一部分的工藝要求都不同,選用的材料和編制手法都需要有所區別,才能體現出局部的特徵。
有的細節需要用旱柳的枝條,有的地方則需要用金枝垂柳的枝條,長枝和短枝也有差異化要求,要根據每一部分的要求把枝條捆綁成不同量的小把,非常耗費時間。
同時,由於體量大、用材多,編制量也十分巨大,既要做細,還要擺脫操作空間的局限性,非常考驗整個團隊成員的細心和耐心。
為了儘可能在規定時間內順利完成作品,團隊成員通常是白天收拾材料並編織,晚上集體收拾材料,時常持續到21:00-22:00。
「在嚴寒下的工作雖然很繁重,但團隊成員從不抱怨。方圓50米,都能聽到我們的笑聲和相互鼓勵的吶喊。我們是一組歡樂充滿激情的團隊。」姜冉說,成績固然重要,但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團隊一起奮鬥的時光,作品每天新變化帶來的驚喜,以及遊客發出由衷的讚嘆和感慨,這些都是令人深感自豪且彌足珍貴的。
把愛、美好、幸福留在家裡
作品:《避風港》 作者:李毅鵬 伍永興 陳儒濤 楊綿學
「家是永遠堅實的避風港。要不忘初心,把愛、美好、幸福留在家裡。」位於北京市南四環榴鄉橋內環的作品《避風港》用植物材料體現了家的主題。
「家是每個人的避風港,這件作品也是想展示花藝人四處奔波後想回到溫暖的家的心態。」作品創作團隊領隊李毅鵬說。
李毅鵬來自福建福州,是伍木花藝美學創始人之一、中國花卉協會零售業分會會員,曾獲2018年第五屆中國杯神秘箱手綁花束金獎、自由作品花藝設計銀獎、餐桌花藝設計銅獎、2018年世界盃花藝大賽北京賽區季軍等獎項。
「最初設計時,應該是3個樹形作品,但在創作過程中,我想到了小時候經常爬的山,山上的樹木也不都是筆直生長。所以,我們臨時決定推倒一個作品,雖然會影響作品的美觀,但這就是自然。我們的作品是類似銀杏葉的造型,正巧旁邊有幾棵銀杏樹,於是就地取材,用銀杏落葉來豐富作品。」李毅鵬說。
寒冷冬日感受到被呵護的溫暖
作品:《呵護》 作者:程新宗 何壘樂 柴儒弢 李亞軍
作品《呵護》位於北京市南四環公益西橋內環,由武漢花嶼鹿藝術美學館創始人程新宗帶領團隊設計製作。
作品由一大一小兩組飛翔的翅膀組成,地面以彩色的木屑勾畫出翅膀倒影,寓意大地呵護萬物,陽光呵護生命,大樹呵護枝葉,雨露呵護花草,母親呵護兒女,祖國呵護人民。
程新宗認為,主辦方倡導用園林廢棄物來做景觀造型,既是一種挑戰,更是對於環保理念的良好傳播。
作品以漆樹枝和紫葉李枝條為主材。來自內蒙古、天津、湖北和河南的4名成員到北京集合後,便兵分兩路,一路尋找材料,一路準備工具。在組委會的幫助下,驅車4小時,終於在野外找到了材料,打了50多捆樹枝並連夜送到場地。
程新宗坦言,作品能夠完美呈現,不僅是團隊努力的成果,還與組委會的守望和選手之間的互助分不開。
在製作過程中,有許多幕後故事,讓他們在寒冷的冬日裡感受到一份被呵護的溫暖。材料卸車的過程又髒又累,許多選手都毫無怨言地前來幫忙;組委會工作人員送來熱水和熱乎乎的飯菜,安排專門接送的車輛,無微不至地照顧著每一個前來參賽的選手……
「北京的風雪是冷的,心卻是熱乎乎的。地景藝術節讓所有的團隊如一滴滴水匯聚在一起,大風大雪對於我們而言也再沒有了畏懼,反而是我們昂揚鬥志的契機,我們才是真正的團隊。」程新宗說,出來參加比賽其實就是一種學習,學習別的選手優秀的作品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學習更優秀的團隊品質,為所有在背後默默工作的組委會人員點讚!
玉米芯化身錦鯉打破藝術與生活界限
作品:《有餘》 作者:李東亮 袁曉偉 王鵬 葛文東
玉米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主食,前人以其果為食,以其皮製蓑為衣,以其稈為材建房,滲透到中國民族的衣食住行中。
領隊李東亮自述他是一個來自農村的孩子,玉米是豐收的果實,滲透著家鄉的回憶。為了利用食用後的玉米芯、玉米秸稈等廢棄物,他和團隊成員打造一條抽象藝術化錦鯉,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
作品取名《有餘》,寓意通過錦鯉的形態展現豐收的喜悅,傳達人們最樸實的願景,為祖國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獻禮。
在創作過程中,北京的初雪悄然而至。「在氣溫驟降的室外,天氣很冷,但我們的內心火熱,充滿激情。」李東亮說,為了更好地體現「綠色、節能、環保」的理念,他們在創作中對原來的構思持續進行調整,力求使作品更好地展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精神風貌,又能體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主題。
在李東亮的心中,地景藝術方興未艾。他認為,地景這一表現形式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限,追求原材料的平常化和無限化,吸引人們踴躍地參加進來,使生活藝術化,必將有力地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質量。
以竹為材展現祖國大好河山
作品:《曙光》 作者:劉海龍 鄭偉 陳浩 張巖
遠看山,近看水。一副山巒起伏、水波蕩漾、紅日冉冉升起的壯麗景觀呈現在北京市南四環公益橋外環東側。這是劉海龍團隊的作品《曙光》。
劉海龍是北京佩華花藝學校花藝講師,曾獲2014年青島世園會國際花藝比賽二等獎、2018中國杯預選賽華北(北京)賽區冠軍、2019北京世園會花藝競賽金獎等獎項。
他在創作《曙光》之前,一直想用竹子、竹片創作一件生態作品,地景藝術節的舉辦給了他和團隊一個圓夢的平臺。
作品設計時,劉海龍想用竹片營造曲線層層疊疊的造型,展現祖國的大好河山。但由於初次接觸竹子素材,劉海龍在是否要為竹子上色這個問題上犯了難。
最終,他決定放棄上色,只對素材進行了簡單防腐處理,讓作品回歸自然,展現更自然的生態景觀,緊密呼應「生態環保」的活動理念。
劉海龍表示,這些天然的竹片、竹子等創作材料,隨著光照以及時間變化,顏色會產生自然過渡,由綠變黃,由黃變橙,由橙變紅。整個色彩的變化,也襯託祖國生態建設的蒸蒸日上。
利用色彩讓地景創作更加豐富
作品:《雲端之上》 作者:汪瑞 陳鑫 劉文 陳一寧
皚皚白雪的映襯下,五彩斑斕的植物顯得格外引人注目,特別是高臺上巨大的七彩翅膀,一派欲將振翅高飛的姿態,更是讓過往行人忍不住駐足觀看。
這是汪瑞團隊設計的地景作品《雲端之上》,位於北京市南四環豐科西路人行便道綠地。
汪瑞詳細解析了作品,翅膀由植物落葉拼接而成,經過處理呈現五彩斑斕的顏色。把展翅高飛的翅膀造型搭建在象徵著七彩祥雲的高臺之上,寓意「文創復興新中國,全民共赴七彩中國夢」。領隊汪瑞是北雪手作聯合創始人、首席花植色彩師、花植空間色彩設計師。他從事花藝行業已14年,從為了生計到熱愛,再到為行業創新貢獻力量,他用一點一滴的積累,創作出一個又一個作品,一步步實現著他與植物的夢想。
色彩是他創作的主旋律,他認為,因為有色彩,才能讓創作生活更加豐富。
利用自然創作出觸動心靈的藝術品
作品:《萌》 作者:曾洪飛 高春躍
曾洪飛來自江蘇淮安,從事花藝工作已有20年。他從小就對植物就有特別喜好,剪下幾枝月季花插在一個空酒瓶裡,擺弄出喜歡的姿態,就是他最早的「插花」作品。
曾洪飛喜歡藝術類的東西,認為藝術是來源於生活的,生活有了藝術的參與才會更精彩。地景藝術的創作過程就是將藝術與生活有機結合起來。
初試地景創作,他找到了一位來自北京的花藝師高春躍,和他組成團隊。
在萬物蕭條的冬季,很多生命都被寒風阻止了前進的步伐。萬物都在渴望春的到來,再次綻放生命的光彩。因此,曾洪飛選擇了蒲扇、竹枝、黃玉米粒和生薑等材料,做出幾款幾何形狀的植物形態,通過藝術的手法,讓這些普通的自然材料煥發第二次生命。
在實際創作中,曾洪飛感覺到他和自然、土地有了更深的接觸,他體驗了寒風、冰雪的冷冽,聞到了泥土的芬芳。
「利用自然材料和自然地貌環境,創作出能夠觸動人們心靈的藝術品。」曾洪飛這樣理解地景藝術。
「我希望地景藝術能在全國普及開,讓更多人關注到這一藝術表現形式。」曾洪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