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足球比賽,每隊出場11人,而他們的球迷、拉拉隊的吶喊、助威聲能帶動球員的激情,打擊對手意志,這也被比喻成賽場中的「第12人」。昨日,在晚報杯高中精英組的決賽中當然也少不了這些「12人」,讓人覺得意外的是,人數多並不等於聲音高、氣勢大,四中的「12人」就上演了一出「以少勝多」的戰例。
人數 差距顯而易見
在開賽前一個小時,四中近百名學生手握塑料氣棒靜坐場邊,在烈日下等待比賽來臨,有種一觸而發的架勢。而十二中則組織了兩百多人的拉拉隊,女生持著塑料手板,男生手握小喇叭,陣勢更顯強大。另外,由於是主場作戰,還有很多學生,利用課間休息的時間扒著教室走廊的欄杆助陣。
相比之下,四中的拉拉隊顯得有些「勢單力孤」。
態度 以少勝多在堅持
雖然在人數上,十二中具有壓倒性優勢。但真正到了比賽開始,反而是四中的拉拉隊佔據上風。
鄧濤不到一分鐘的頭球攻門,雖然皮球打在門柱上,沒有進,但這就足以點燃四中拉拉隊的氣氛。「四中,進一球;四中,進兩球;四中,進三球;四中,進四球。」近百人用手中的氣棒打著同一節奏,喊著同一口號,頓時整個賽場活躍起來,四中球員在場上也顯得拼勁十足。當廖思穎攻入第一球時,四中一位拉拉隊隊員甚至手持寫有「武漢四中」的旗幟沿場地跑半圈。
十二中的局面處於被動,而兩百多人的拉拉隊也是東響一聲喇叭,西拍一聲手板。放眼望去,在加油的是少數,大多數拉拉隊隊員已經開小差,有躲在樹陰下聽MP3的;有趕暑期作業的;有看小說的;有修剪指甲的,稍顯「敬業」的也不過是兩三個人拿著手板,相互拍打嬉戲,其熱情顯得不太夠。
背後 平時煉就「12人」
在宋森然射出「世界波」後,他贏得了全場所有人的掌聲,為十二中加油、助威的聲音也響徹校園。但已經臨近比賽結束,十二中的拉拉隊也只出現了短暫的火爆。
原來,十二中的拉拉隊只是臨時通知學生參加,許多學生都準備不足。而四中的拉拉隊已經成為一種校園文化,每個進校的學生都由健美操老師專門指導,經過專業拉拉隊訓練。「雖然我們的人數沒他們多,但我們的拉拉隊夠專業。」一位四中球員,在賽後為自己的拉拉隊驕傲的同時也表示了感激之情,「多虧了他們在場外不停地為我們加油,這讓我們感覺在場上像多了一個人。」
本報記者 周飛 實習生 楊會
(責任編輯:胡聰)